古井惊世发现!沉睡2000年的战国耒耜揭开楚国农耕密码
古井中的惊世发现:沉睡2000年的“农耕密码”
1979年,湖北荆州纪南城遗址有一口古井,考古人员从中发现了一件非常特别的木制品,这件木制品有两个微微弯曲的齿状结构,尾部安装着铁制刀刃,手柄表面光滑且圆润西汉时发明的农具,似乎能够感受到战国时期农民手掌的触感。
#
这正是先秦文献中反复提及却始终“只闻其名”的农具:
#
耒耜(lěi sì)。这一农具的发现贝语网校,不仅补全了我国农具发展脉络中的缺失环节,更揭开了楚地“耜耕农业”的未知面容。 #
耒耜,战国,全长109厘米,柄长59厘米,齿长33.5厘米 #
从神话到现实:耒耜的前世今生
根据《易经》所述:神农氏曾制作木制农具,将木头加工成耜,又将木头制成耒。在治水期间,大禹也运用耒耜来开凿河道。然而,在那之前,耒耜的具体形态却无人能够了解。
荆州出土的这件战国双齿耒耜,给出了答案: #
整体长度达到109公分,木制把手呈圆形上端,方形下端,配备两个朝前弯曲的齿状结构,末梢部位安装有凹口形状的铁制刀片。
#
设计别有用心:双齿镂空构造,允许水田沉积物从间隙中穿过,能够显著降低作业时的阻碍。
楚国在战国时候已经懂得炼铁,农具开始用铁和木混合铸造了
#
考古学者不由得赞叹:这是中国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实际双齿耜,堪称“农业发展中的珍贵遗存”! #
楚国的“黑科技”:为何耒耜能称霸水田?
#
战国时代,楚国中心地带位于云梦古泽的江汉地带,那里河道交错,湖泊众多,水网遍布,寻常农具常陷入泥泞之中。然而这件耒耜的精巧构造,正好解决了这一困境:
#
——双齿分流:翻土时水流从齿间通过,省力高效; #
——脚踏发力:横木设计让农夫能借全身重量下压,深耕土壤; #
铁刃更加持久,与骨制、木制相比,铁套刃的使用时间更久,能够显著提升耕作成效。
楚国的农耕方式可以称作“耜耕农业”,耒耜就是那个时代的“动力农具”!程涛平这位研究武汉楚文化的历史学者这样说过。
耒耜的演变,是一部浓缩的中华农耕史 #
——7000年前:河姆渡人用骨耜耕种水稻;
——战国时期:楚国工匠给木耒装上铁齿,实现了“技术升级”;
汉代时期,荆州凤凰山汉墓出土了“抱耒木俑”,这一发现表明耒耜在当时仍然是主要的耕作工具。
依照《诗经》中的篇章所载:“春天耕种于南边的田野,播撒各种谷物。”农具耒耜的改进,是先人对付自然环境的精妙成果。 #
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 #
结语:一柄耒耜,半部华夏文明史 #
现在,这件春秋时代的农具,安放在荆州展览馆中,从它幽深的木质纹理上,能够看到楚人付出的辛劳,工具的木制部分,反射出农业文化的光辉。 #
当我们回看它,感受到的并非仅仅是耕作之具,更是华夏民族“以农立国,以文兴邦”的深厚传承。 #
荆州古城东门 #
友人西汉时发明的农具,若有机会前往荆州,定要参观荆州博物馆,那里展出的特别“战国时期先进工艺”,可能,其蕴含的意义比青铜兵器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大地发展的活力。
#文物冷知识##楚国黑科技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