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范成大的打连枷诗,你了解吗?它可是重要农业遗产
十分欣赏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那首诗:新修的打谷场泥地平整如镜,各家各户趁着霜后晴朗天气打稻子,欢声笑语中仿佛响起阵阵轻雷,一夜之间连枷声此起彼伏直至天亮,确实如此,没有什么能比得上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果时那般喜悦。
#
打连枷
#
诗里说的“连枷”,或许有朋友不太了解。那是一种收完粮食后用来打谷的农具,农人们用它去敲打晾晒场上的麦子或豆荚,借助摇晃,把藏在谷粒窝里的庄稼种子给弄掉下来。
这种农具构造十分简便,它包含一根细长的握杆,一块宽阔的木质平板,以及一个连接两者的旋转部件,组装起来非常容易。 #
连枷
#
然而,连枷并非寻常物件,它既是普遍的劳作用具,用于脱粒稻谷、麦类及豆类作物,也是珍贵的农耕遗存,于我国悠久的耕作纪元中占据着显著位置并产生深远作用。 #
连枷起源众说纷纭
连枷的诞生年代难以考证,是一个充满谜团且意见不一的议题,至今仍无确切答案。 #
有说法称,连枷最早出现在远古年代,例如明朝罗欣的《物原·器原》里提到“神农创制耞”。神农也就是被尊为炎帝的传奇人物,我们自认是炎黄的后代,为了表达对文明始祖的崇敬,便把新石器时代的各项创造都认作是炎黄二人的功绩。 #
古代狩猎农耕图
#
部分人认为连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年代,这种看法是通过分析若干甲骨文中的象形符号而形成的。 #
连枷,是种用来敲打谷物脱壳的工具,靠人力操作,所以需要轻便,通常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显然跟石滚这类碾压式脱粒工具不同,如今已无法找到这种农具的实例了。而现存的先秦书籍,对于商朝的脱粒工具几乎没有任何记载,因此,我们只能借助甲骨文,再参考一些民族学的资料,来研究商朝的敲打式脱粒农具。
#
连枷
古文字学资料揭示,甲骨文包含一个字形为“弗”,构造是绳索与木条组合,象征用绳缠绕木条的过程,木条部分有两条或三条垂直笔画,水平部分则表现为平直或倾斜形态,如同缠绕的样式,有研究学者推测此字形代表连枷,一种用于脱粒的农业工具。
#
“弗”字的演变
#
甲骨文里另外存在两个象形符号,底部是一根长柄,顶部是一排横线,整体轮廓非常类似于连枷的模样。第一期甲骨文中的“穀”字,其构造包含(代表生长的“生”形)+(倒置的“口”形,象征打谷场用来遮挡谷粒散落的罩子)+(表示成熟谷穗的“禾”形)+(代表敲击的“攴”形),这些部分组合起来,描绘了用连枷击打稻谷的实际情景。因此有研究指出,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晚商阶段,先民们已借助枷这一工具来分离谷物。 #
“攴”字的演变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两个像极了连枷的甲骨文,并不是连枷。 #
有一种符号叫“攴”,它的发音是pū,和“菩”相同。《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攴”指的是轻微的敲击动作。 #
还有个字叫“殳”,念shū,和“书”发音一样,《说文解字》里解释说:“殳,是用木棍击打人的工具。”这个字表示用手拿着东西去敲打,所以甲骨文和金文里,当它作为偏旁部首时,因为意思相近就经常被混用。 #
“殳”字的演变
关于甲骨文中的“谷”,它的初始含义是进行收割和脱粒,不过部分研究者提出,实际操作时或许借助的是杵臼,又或者是磨棒,所以不一定是指连枷。
关于文献资料,国语齐语里有一段话,可能是关于连枷的最早记录,其中提到农人聚集在一起生活西汉时发明的农具,观察四季变化,合理安排农时,使用耒耜和柫来除草,韦昭解释说柫就是耞,是用来敲打杂草的工具。
#
“穀”字的演变
#
那是春秋时代,管仲和齐桓公有过一番交谈起步网校,主要谈到,要使农夫们每户都聚集在一起住,准备好犁、锄、镰刀这类农具,好让他们能一年四季进行耕作。
#
这段话提及的“耞”,三国时期韦昭在为《国语》撰写注释时,说明它就是“枷”的另一种写法,同时又称作“柫”(读作fú,发音与“符”相同),这种农具主要用于敲打稻谷,以便完成脱粒工作。 #
连枷的文献记录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七百年,然而,这种农具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历史远比文献记载更为久远。
#
《四库全书》中“连枷”条目
人类学考察发现,远古先民在采集谷物时,最初是直接用手从禾穗上捋下谷粒,或者用手搓磨谷穗让谷粒脱落;也有用手握住禾穗摔打,促使谷粒掉落的方法,后来人们改用木棍敲打谷穗来分离谷粒,这种木棍就是最早的脱粒工具,并逐步演变成了连枷。 #
连枷源于用来敲打谷穗的木棍,最初构造为两根木棍,也就是在较长的一根杆子末端绑上可以旋转的较短杆子,通过反复击打谷穗来让它脱落。后来设计有所变化,变成了一个长木柄搭配一组平行的木条或竹条,主要功能是敲打谷物、豆类等,让种子脱落下来。
南方农民在掼桶上掼打水稻脱粒
#
后来,北方地区用石滚碾压谷穗以分离谷物,南方地区则借助击打桶来捶打水稻完成脱粒,部分区域也采用连枷和石滚进行作业。完成脱粒工序之后,会运用木铲和簸箕这类扬场器具来去除混杂的杂质。西汉时期又研制出扬风扇,显著提升了清除杂物的效率。 #
连枷别名何其之多 #
连枷是一种用于多种农作物手工脱粒的农具,应用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阔,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它的叫法也各不相同。 #
古代“打枷图” #
汉晋年间,称作脱粒工具的“枷”,除了能改写成“耞”和“架”,还附带着“摄殳”“度”“棓”“柫”“柍”“桲”等诸多别名,这些别名同样指代该农具。
这一记载见于西汉杨雄所著《方言》详细内容为:在宋魏一带地区,此物被称为摄殳,有时也叫度;从关中以西地区,则称作棓,有时又称柫;而在齐楚及江淮一带,则叫做柍,有时也称桲。郭璞对此解释道:这种佥,就是如今用来打谷的连架。
#
古代“农耕图”
佥这个字,发音为qiān,与“千”相同,两晋时郭璞曾将其释义为“连架”,指的是用来脱粒谷物的农具连枷。文中提及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现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湖南、江苏、安徽这些地方,由此可见“连枷”这种农具的普及程度非常高。
东汉刘熙在《释名·释用器》中,不仅阐述了枷的作用,还说明了它的名称由来:枷字意为施加,是用木棍安在把手上用来击打谷物,以便脱粒。这种工具有时被称为罗枷,因为它有三根木棍;有时也叫丫丫,因为木棍在顶端交叉,所以这样命名。
古代打枷图,单棍枷和双棍枷(丫丫)
这种农具之所以被称为“枷”,是因为它在一根长柄上安装了一个柄头,用来击打谷穗,使其脱粒。有人称它为“罗枷”,是因为它使用了三根杖。也有人叫它“丫丫”,是因为它顶端的“拍子”由两根短棍组成,形状像汉字“丫”。 #
现今,连枷在北方和南方不少地区依然常见,人们对其名称也五花八门,有“刁叉”,有“调车”,有“掉花”,有“扒棍子”,也有“转棒锤”。 #
南方农民打连枷
名称的差异,反过来揭示,连枷的起源可能并非单一,并非某个地域首先创造然后扩散至其他区域,而是呈现多元特征。具体而言,连枷是在不同地点分别形成的,并且各自拥有了不同的称谓。 #
家乡是山西省平定县,那里把连枷称作“拉戈”。这种叫法,在古代文献资料里也能找到记录。祁隽藻在《马首农言》一书中写道:“用来打谷物的耞板,民间俗称拉戈。” #
北方农民打连枷
#
祁隽藻是晋中寿阳人氏,曾为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帝师,同时也是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的文职官员。寿阳古时名为马首,在清朝时期属于平定州管辖,其方言和风俗习惯与平定县极为相似。
#
山西地方言,传统气息依旧浓厚。独特的地理隔绝状况,造就了其语言上的稳固特质。这种方言保存了大量古汉语的遗存,在发音、用词和句式构造上展现出诸多显著差异,堪称北方方言中的“山野之音”,同时也是汉语学界的“珍贵样本”。
打连枷 #
山西省内不同区域,对于连枷的称谓各不相同,五花八门,使人感到无所适从。
#
但认真辨别西汉时发明的农具,其实彼此相似之处居多,声音大体相同,只是声调的细微部分有些不同。
#
《汾阳方言研究》称作“喇杆”,《阳曲方言研究》称作“落哥”,《榆社方言研究》称作“洛钩”,《代县方言研究》称作“罗枷”,《平鲁方言研究》称作“连耞”,《娄烦方言研究》称作“陆勾”,《忻州方言词典》称作“落柯”。 #
打连枷 #
《民国六年临县志》卷十三中提到:有俗语称:夏至时鞭打连枷会发出声响。注解说明:连枷在方言里被称为“勒纲”。太原地区则习惯叫它“立哥”,或者称作“陆哥”“陆枷”。
#
这些称呼在山西方言中存在,可能源于古音的残留,正如前文所述,东汉刘熙《释名·释用器》里提到的“罗枷”,或许是讹传所致。也就是说,“连枷”在古代的读音,大概会是“拉戈”。
维修连枷的老奶奶
#
罗,在《广韵》中注音为“鲁何切”,归类于歌韵,属于来母开口一等字,其发音模拟后,大致近似现代汉语中的“拉”字读音。
#
“枷”,《广韵》注音为“古牙切”,归入麻韵见母开口二等,其拟音读作,这个字在上古音里属于“歌部”,因此,它的发音与现今的“戈”相近。 #
连枷文化源远流长
连枷这种用来脱粒的农具,因为是用竹木制成的,所以在考古发现中并不常见,不过,借助汉字这个窗口,我们依然能够遥见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景象。 #
古代《耕织图》
根据甲骨文记录分析,或许在商朝晚期,我们祖先已借助直木棒、曲形木棍,以及单片木制刑具,用来敲打谷物使其脱落。
#
根据史料推断,早在公元前七百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代,用于敲击的农具连枷就已相当常见。 #
自西汉起,涉及锁链刑具的记载数量庞大且内容详尽,部分古代典籍中附有锁链刑具的图像,酒泉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山西明代寺观壁画里,都出现了使用锁链刑具的画面。
古代连枷壁画
#
根据那些古代画作可知,魏晋年间人们用的连枷只有一个主杆,到了唐朝中期,这种农具就和今天见到的样式相差无几了。元代书籍《王祯农书》中描述道:连枷是用来打谷的农具。……它的构造是用四根到五根木条,用野草编织而成,长度达到三尺,宽度宽到四寸。也有用一根整木做成的。这些农具都在长木把的顶端装上环状转轴,挥动起来可以拍打谷物。 #
古代典籍插图
#
历代文献中,诸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王祯的《农书》、高启的《打麦词》、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邝璠的《便民图纂》、赵翼的《陔余丛考》等著作,都收录了关于“连枷”的描述,这表明连枷长久以来都是中国农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
在古代的诗词和绘画中,所描绘的收割农具大多为连枷,这个现象值得注意,例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秋日田园杂兴》中有“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的诗句,另外,南宋的画家兼诗人楼璹创作了诗画结合的艺术作品《织耕图》,也反映了这一情况。
#
连枷 #
南宋绍兴时期,于潜县令楼璹创作了《耕图二十一首》和《织图二十四首》,进献给宋高宗,皇帝非常欣赏,吴皇后也题写了赞词,皇帝还特意召见了他,将他的《耕织图》展示给后宫,朝廷内外纷纷称颂。 #
《耕图·持穗》中记载道:寒露时节气候宜人,狂风刮落枝头叶片。正适合收割稻穗,连枷声此起彼伏。黄雀争啄掉落谷粒,乌鸦欢快鸣叫不停。农人踏归途扬起尘土,晚间茅屋燃起柴火取暖。这段文字不仅提及了当时脱粒用的连枷工具,更配有栩栩如生的打连枷场景图。 #
南宋楼璹《耕图·持穗》中的打连枷图
历代君主均以王室身份绘制或更新《耕织图》,这逐渐形成传统,用以体现对农业和蚕桑的重视,其中使用连枷敲打谷物使籽粒分离的画面,被确定为一幅展现劳作的图景。 #
皇帝看重“耕织图”这类创作,促使其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在中国绘画、科技、农业、艺术等领域构成特殊景象,成就了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珍品。 #
南宋楼璹《耕织图》
#
明代农学家邝璠编纂的《便民图纂》里,收录了使用连枷打稻的插图。康熙皇帝的《御制耕织图诗》和雍正皇帝的《雍正像耕织图册》中,也都有描绘用连枷进行脱粒的“持穗图”。 #
丰收 #
农作物获得良好生长条件,各种粮食作物都获得大丰收,这是无数农民心中最真挚的期盼。挥舞连枷时发出的欢快呼喊声,从宋代起就持续不断,直至今日,经过数代劳动者的不懈努力,最终汇聚成“粮仓充实,国家太平”的景象。(张文平)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