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财会考试 > 会计从业资格 > 考试动态 >

再旋锆石对沉积物源分析的影响及识别技术的识别

2023-01-07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沉积之声”

全篇约4248字,6图,阅读需要6分钟

#

锆石是碎屑岩中常见的一种副矿物,在较强的风化和搬运条件下仍然能稳定的保存着最初的物源信息,因此锆石是物源分析的理想研究对象(徐杰和姜在兴,2022)。21世纪以来,碎屑锆石U-Pb 同位素年龄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分析各个时代的沉积盆地物源(例如 and , 2009;Blum and Pecha, 2014;,2014)。在《沉积之声》中也有多期相关报道,例如 “Are we done with ?(杨江海中风化石英岩,2022,沉积之声)”;“横跨大陆的碎屑物质搬运与沉积作用:西藏东南部郎杰学群研究实例”(孟中玙和王建刚,2022,沉积之声);碎屑单矿物多法定年重建长江晚新生代贯通过程(邓宾,2022,沉积之声)等。诸多珠玉在前,本文仅重点关注再旋碎屑锆石对沉积物源分析的影响及识别技术。

#

01 #

什么是锆石的再旋回?

#

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或称为年龄谱)可以根据各个年龄峰的分布与潜在源区进行对比,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来判断碎屑物质的潜在源区和搬运路径(图1)。对于这种分析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是所有的碎屑锆石均直接来自先前产生锆石的岩浆岩或变质岩体。 #

图1.锆石U/Pb测年恢复古物源方法示意图。图中沉积盆地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可与潜在物源区的结晶基底年龄进行对比, 从而确定物源区,该图修改引自等(2022)。 #

然而,由于锆石抗物理和化学风化能力极强,可以被反复埋藏、剥蚀,导致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于早期的沉积岩,而不是源自其年龄数据所指示的结晶基底。这些来自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发生再剥蚀,沉积到研究的盆地中就被称为碎屑锆石的“再旋回”。单纯通过锆石年龄谱无法准确地区分再旋回的锆石和直接来自结晶基底的锆石,从而影响我们对物源区的甄别( et al., 2004; , 2014;郭佩, 2022)。因此在进行碎屑锆石物源分析时,碎屑锆石的再旋回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et al., 2005; et al., 2005; et al., 2012; Xu et al., 2022)。美国地质学家 (2011)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For , the good news is once in the , stay in the ; and the bad news is once in the , stay in the .”,即在物源研究中,一旦锆石进入沉积物的搬运系统之中,其强抗风化能力可以使得锆石一直保留原始的信号,但是缺点就是,一旦锆石进入系统,它将一直存在。 #

02

#

再旋回碎屑锆石的研究实例 #

美国著名地质学者 et al.(2009)在分析美国亚利桑那州下白垩统 Group河流相石英砂岩时,发现碎屑锆石年龄谱与科罗拉多高原东部中-上侏罗统San 群的风成石英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几乎一致,综合区域的构造背景,认为下白垩统的直接物源可能为北部隆起裂谷两侧出露的侏罗系风成石英砂岩(图2)。 #

图2 据 et al. (2009) 修改 #

此外,等(2010)在对美国西部犹他州前陆盆地的下白垩统的碎屑锆石研究发现中风化石英岩,该地区盆地内部的碎屑矿物基本都是同造山期周缘的沉积岩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他们将下白垩统从下至上分出三个单元 A, B 和C,其中底部顶部–底部的 A沉积物源为逆冲推覆带上盘的晚石炭世到侏罗纪的沉积地层,中部–的 B沉积物源为早古生代沉积岩,而顶部–下部的 C单元的沉积物源为新元古代到寒武纪的沉积岩(图3)。 #

图3 前陆盆地下白垩统碎屑物源示意图,据 et al. (2010)。该解释基于前陆盆地前渊沉积岩的碎屑锆石数据和逆冲推覆带的碎屑锆石年龄对比所得。 #

以上两个实例都表明,再旋回的锆石在沉积岩中非常普遍,简单的将锆石年龄谱与周缘的造山带基底岩石进行对比会忽略沉积岩对沉积物源的贡献。基于目前越来越多的碎屑锆石的研究和相关数据的发表,对于一个盆地内的碎屑锆石物源,如果能同时获得周缘隆起区的基岩的结晶年龄以及周缘潜在源区的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区域的地质资料(例如构造演化史、古水流测量等),可以有效的帮助识别哪些是再旋回锆石,哪些是直接来自基岩。

#

03

#

锆石的U-Pb和(U-Th)/He双定年

#

单锆石U-Pb和(U-Th)/He双定年技术,顾名思义即对同一颗碎屑锆石获取U-Pb和(U-Th)/He年龄,从而达到双重的年龄约束(图4),对于该方法的具体介绍可以详见 et al. (2005)。一些古老的造山带往往遭受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和剥露历史,而在碎屑锆石的年龄分布中无法识别出阶段剥露信息,导致难以区分来自沉积岩(多期旋回)或基底(单旋回)的锆石。而单锆石U-Pb和(U-Th)/He双测年技术可以对此进一步甄别,因为该技术可以同时获取同一颗锆石的剥露年龄(即(U-Th)/He年龄)和结晶年龄(U-Pb年龄)。结合锆石的剥露年龄和沉积年龄,可计算源区-沉积区之间的滞留时间,L=tc-td. 其中tc是该锆石记录的冷却/剥蚀年龄,td是该锆石的沉积年龄。如果锆石的(U-Th)/He年龄与该样品所在的地层沉积年龄接近(即Lag time ≈0),则表明从源区剥蚀开始到进入沉积区堆积的时间间隔很短,基本可以确定为单旋回锆石。而当锆石的(U-Th)/He年龄与该样品所在的地层沉积年龄相差较大,即L= tc-td?0(例如数十百万年;具体情况需视研究区构造演化史而定),则可能指示该锆石于古老造山期(构造活动时期远老于沉积地层年龄)剥蚀,然后被埋藏,最终再次剥蚀进入现今研究的沉积地层。此外如果锆石的(U-Th)/He年龄与U-Pb年龄接近,则可基本判断是直接源火山岩(图4)。

#

图4. 碎屑锆石U/Pb和(U-Th)/He双测年技术分析物源原理示意图(引自 et al., 2005)。 #

Rahl et al.(2003)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单颗粒碎屑锆石U/Pb和(U-Th)/He双测年技术应用于物源分析的文章。Rahl et al.(2003)通过对美国西部犹他州的侏罗系 砂岩分析发现,该砂岩中的大量碎屑锆石表现为造山期的结晶年龄(U/Pb年龄: 1300-950 Ma)和造山期的冷却剥蚀年龄((U-Th)/He年龄: 500-300Ma)。该年龄组合强烈的指向了物源区来自于美国东部的山脉(图5)。这是因为美国东部的山脉的很大一部分基底即是时期形成的结晶基底,并在500-300 Ma -造山期间遭受构造隆起。该研究通过较少的数据量得出在-造山期之后,存在贯穿美国的自东向西的大型古水系。Xu et al.(2022)采用相同方法对墨西哥湾中新统地层进行物源分析, 发现存在源自造山期的锆石具有4种不同的U/Pb和(U-Th)/He年龄组合,代表了4种不同的源区(图6),而仅仅使用U-Pb数据只能识别出一种源区且存在误判的可能。根据碎屑锆石(U-Th)/He所反映的剥蚀年龄的不同, 可以分辨出经过多期沉积-搬运-再旋回的碎屑锆石和受最近一次造山运动遭受剥蚀进入沉积物搬运体系中的碎屑锆石。例如在墨西哥湾西部,中新统地层内发现存在大量碎屑锆石表现为造山期的结晶年龄(U/Pb年龄: 1300-950Ma)和造山期的冷却剥蚀年龄((U-Th)/He年龄: 500-300Ma)。由于古新世以来密西西比河已经存在,这些最初源自造山带的 年龄的碎屑锆石不可能跨过密西西比河进入墨西哥湾西部。更合理的锆石搬运历史解释是(1)在三叠纪-早白垩世期间从美国东部的造山带搬运至美国西部科罗拉多高原一带(首次搬运),(2)并在此停留100-300Ma (中途存储);(3)在早中新世时期再次剥蚀从而最终沉积在墨西哥湾西部。

#

图5 美国犹他州的侏罗系 砂岩U/Pb和(U-Th)/He测年数据及其物源解释。该图引自Rahl et al. (2003)

#

图6.北美大陆古水系重建图, 修改自(Rahl et al. 2003; Xu et al., 2022)。红色虚线部分代表晚古生代-早白垩世期间的古水系, 其特点是既具有记录来自新元古基底的碎屑锆石U/Pb年龄(1300-950Ma), 又具有记录古生代构造剥蚀事件的(U-Th)/He年龄(500-300Ma), 强烈指示物源来自东部。实线部分代表墨西哥湾中新统样品中四种不同的碎屑锆石U/Pb和(U-Th)/He年龄组合, 分别代表不同的物源体系。

#

05

#

结语

#

除了上述的大量锆石数据的分析对比以外,另外有部分学者采用锆石的形态学特征(例如宋鹰等, 2022),或者对单颗碎屑锆石采用U/Pb测年和氧同位素, U/Pb测年和微量元素, 以及U/Pb测年和Hf同位素相结合的方法( and Kemp, 2006; et al., 2012; and Pecha, 2014; et al., 2022; Wang et al., 2022; Marsh and , 2022)来提供多重信息分析物源体系及源区的构造演化。锆石的再旋回问题目前仍然是碎屑锆石应用于沉积盆地物源分析中的一个挑战,上文中提到的诸多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再旋回锆石进行识别,提高最终分析结果的精确度,但也不能完全识别出锆石的完整的再旋回的历程。期待未来更多的数据资料和新方法手段的进步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

本文第一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副教授。本文属作者认识,相关问题交流可通过邮箱与本人联系。欲知更多详情,请进一步阅读下列参考文献。 #

主要参考文献 #

【1】宋鹰, 钱禛钰, 张俊霞, 等. 2022. 碎屑锆石形态学分类体系及其在物源分析中的应用: 以松辽盆地松科一井为例. 地球科学, 43(6): 1997-2006.

#

【2】徐杰,姜在兴.2022. 碎屑岩物源研究进展与展望.古地理学报,21(3): 379-396.

#

【3】Blum, M., Pecha, M.E., 2014. Mid- to North from . , 42: 607–610.

#

【4】, I.H., , P.W., Allen, C.M., , S., and , R., 2005, He-Pb of from the and Indus : for and : Earth and , 237: 402–432. #

【5】 W.R., T.F. and G.E., 2009, : A case study from the Group of . , 37(6): 503-506.

#

【6】, W.R., , G.E., 2009. U–Pb ages of in and of the : for and of . Geol. Soc. Am. Bull., 121: 408–433.

#

【7】, G.E., , V.A., and Ruiz, J., 2008, , , , and of U-Pb ages by laser –– –mass : , , , 9, . #

【8】, G., 2014. U–Pb to . Annu. Rev. Earth . Sci., 42 (1): 127-149. #

【9】. F., Hunt G. J., and G. E., 2010, of belt ng in Lower , Utah. , 2010, v.38, no. 5, p. 463–466. #

【10】Rahl, J.M., , P.W., , I.H., , S., Allen, C.M., 2003. -grain (U–Th)/He and U/Pb of from the , Utah. , 31: 761–764.

#

【11】, P.W., , I.H., , S., Allen, C.M., , J.K., , J.I., Mat-, J.M., Cowan, D.S., 2005. (U–Th)/(He–Pb) of . Am. J. Sci., 305 (4), 259–311. #

【12】, B.W., , S., , J.A., , A., Walsh, J.P., 2022. in : Earth-Sci. Rev., 153: 7–29.

#

【13】, J.E., , D.F., , B.K., Nie, J., and Mora, A., 2012. rapid from using : for the of the , : of , 124(5–6): 762–779. #

【14】, W.A., 2011. - and : , 3(4): 304-308. #

【15】Wang, C., Liang, X., Xie, Y., Tong, C., Pei, J., Zhou, Y., Jiang, Y., Fu, J., Wen, S., 2022. Late on the of the -Song Hong Basin, South China Sea: from U–Pb and Hf of . and , 61: 123–139.

#

【16】Xu, J., , D.F., , J.W., 2022, using U–Pb and (U–Th)/He of from lower , Gulf of Basin, North : Earth and , 475: 44-57

#

为更好地为地学同行服务,对本公众号有关的意见与建议,欢迎大家通过沉积之声邮箱:与我们交流、交换意见。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