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灯(中国传统玩具)灯的由来

走马灯(中国传统玩具)
走马灯古称蟠螭灯(秦汉)、仙音烛和转鹭灯(唐)、马骑灯(宋),中国特色工艺品,亦是传统节庆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常见于春节、元宵、中秋等节庆。又叫跑马灯、串马灯。由竹子编织成马头,马尾;系在脸上糊上颜色艳丽的纸,现在已由丝绸替代。在过去,走马灯通常在新年等喜庆的日子里才演出,由二十来位11—14岁男孩组成,边跳边唱,按照节奏快慢产生不同声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蕴意。 #
灯内点上蜡烛,烛形成的热力导致气流,令车钩转动。车钩上有泥塑,烛光将泥塑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3]因多在灯各个面上勾画唐代副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上去似乎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走马灯内的蜡烛须要劈成小段,倒入走马灯时要放正,请勿斜放。 #
因为走马灯似乎几个人在你追我赶,也拿来比喻来往穿梭不停的事物。在台湾传统文学中,走马灯是夏天的季语。
文学出处 #
中国历朝对走马灯的描述如下: #
?清朝·《西京手记》 #
?唐(记述者为宋陶谷)《清异录》、冯贽《云仙手记》
?清朝·周密《武林往事·卷二·灯品》: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走马灯》:走马灯者,泥塑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4]
?清朝·范成大《上元纪相城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映光鱼隐现,转影骑纵横。
?清朝·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玉壶光转(另一说指写月光) #
?清朝·姜夔《感作诗》: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
#
历史来源 #
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人就创造了走马灯。许多古籍都有关于走马灯的记述。走马灯上有平放的轴套,下有燃烛或灯,热气上升推动轴套旋转,这正是现代煤气涡轮工作原理的原始应用。 #
走马灯[中国传统玩具]
热能的走马灯
#
十月15端午节,民间习俗要挂灯展,走马灯为其中一种。外观多为宫灯状,内以泥塑粘一轮,将即绘好的纹样粘贴其上。燃灯之后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在宋朝就有走马灯,当时称“马骑灯”。元代谢宗可咏走马灯诗曰:“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间不夜城,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联军夜溃西安火,吴炬霄驰赤壁兵;更忆雕鞍年少日,章台踏碎月华明。”因多在灯各个面上勾画唐代副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上去似乎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
典故
#
下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
上联是:飞虎旗走马扬鞭打一肖,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
走马灯成品 #
注释:此联出自《王安石捡联获妻》的典故。传说王安石二十三岁那年去赶考,下午上街游荡,见马员外旁边的走马灯上有一联语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显然是在等人横批。王安石看后,不禁拍掌连称“好对!”他的意思是说这下联出句妙。站在门口的马家家人误以为王安石的意思是容易对,立刻诛杀员外。这下联是马家小妹为择婿而出的,因而员外连忙下来找王安石,王却夸了一句就走了,两下里没见着面。
在科场上,王安石第一个早早交卷,主考官见他交卷快,想试他的才艺,就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出句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假思考地用马员外门前的“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来对,自然又快又好,令主考官惊奇不已。
#
回头想起走马灯给他的机缘,忍不住又来到马家门前。马家家人认得是近日说“好对”的人,便请他到府中应对。有了主考官的飞虎旗,自然就好对了,马家当即就将儿子许配给他并择吉成婚。
#
正在举办婚宴时,报子来报“王大人中学,明天请赴琼林宴。”果真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王安石捡来两联,上应主考,下获贤妻,一时传为美谈。
#
制做原理
加热空气,致使气流,并以气流带动车钩旋转,按此原理导致的灯就是走马灯。走马灯的发明,至晚在汉代。南宋吴自牧的专著《梦粱录》述及北宋京城富阳早市时,已强调其中有买卖走马灯的。缜密《武林往事》在记述富阳「灯品」时也说:「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可见,走马灯在清朝时巳极为兴起。
#
在一个或方或圆的纸灯笼中,插一铁丝作镜心,轴上方装一轴套,其轴中央装两根交叉细铁丝,在铁丝每一端黏上人、马之类的泥塑。当灯笼内灯烛燃起後,热气上升,产生气流,进而带动轴套旋转,于是泥塑随车钩转动。它们的影子投射到灯笼纸罩上。从外边看,便成为清朝《燕京岁时记》一书中所述「车驰马骤、团团不休」之境况。
走马灯虽是个玩具,但其与近代煤气轮机的原理,却如出一辙。 #
制做方式 #
走马灯[中国传统玩具]
中国唐代民间演员制做的走马灯是以高梁秸为框架,用卡纸及卡纸编成的各色精致挂链制成。不足之处是不结实,易坏,通常人很难做。市场上的走马灯多为电动旋转,但不及传统的走马灯有意义;且此种走马灯为鞋厂生产,百姓也很难制做。 #
制做一个精致好看且易做的手工走马灯。 #
走马灯[中国传统玩具]
一、制作火焰笼。找1块稍硬的纸板,裁出1个半径约10分米的圆,圆心处留1个可供1根长木棍穿过的洞。将圆分为16等分,每等分为22.5°,并画线做上记号走马扬鞭打一肖,之后用刀沿线切出一小口并向外稍折出。热空气就自此通过。圆的边沿切出若干个小角,折出,粘上刻有(挖空)各类自己喜欢的纹样的长条道林纸(长约为里面圆的边长,宽约16分米)。挖空纹样的部份可在反面贴上各色调色玻璃纸,就弄成了彩色纹样,会愈加好看。上下要粘牢,成筒状。最后把木棍穿上。木棍与圆纸之间(下边)缠1块小纸,托住圆纸。火焰笼就弄成了。 #
二、制作框架。[1]找些重量较轻的小钢条或小竹签钉成1个比火焰笼稍大的四方体,在下方(基座)中间钉1根宽木做横底板。里面放蜡烛,中间放1个小玻璃瓶或其他较滑的东西,火焰笼的木棍放到前面容易滑动和旋转。框架四面贴上黑色窗棂(透明)。上方(顶座)拴一根绳子可提、可挂。中间一木柱,打洞。火焰笼中间的木棍一头穿在此木上,一头落在较滑的东西上,这样一个走马灯就弄成了。如在外边悉心修饰一番,愈发漂亮。只须要点上蜡烛,它就转动了。[2]走马灯内的蜡烛须要劈成小段,倒入走马灯时要放正,请勿斜放。
#
材料打算 #
自备制做用走马灯的工具和材料。
如;剪子、胶水、铅笔、直尺、圆规、各种卡纸(圆形或方形纸片)、细铁丝一段(20cm)、缝衣针、印有奔马的纸片、子母扣。
#
制做步骤
#
1、把红纸剪成如图一方一圆,方的为36×14CM,圆的半径12CM,方的作圆筒,圆的作侧板(风轮)。
#
2、把圆筒一端边剪成许多小齿,粘上胶带,便于贴舱盖。 #
3、作侧板上的风轮:把方形纸中央剪出8个小窗门,每位窗门半开着,方向要一致。作完以后把它粘在圆筒上。
#
4、用细铁丝作支架,弄成双环状套在吊灯灯泡上,尖端顶在舱盖的圆心处,为了耐用,圆心处嵌上子母扣作为轴承。
5、剪粘奔马图样。也可以用彩笔划马的图形。
相关应用 #
水转百戏与走马灯 #
运用机械原理,创制一些玩具,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彰显了中国唐代精湛的设计思想和创造才会。水转百戏和走马灯,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国时期,有人献给魏明帝一个木质的玩具,里面有百戏(古时的杂技)的造型,形象优美,制做别致。并且,这种小模型都是固定的,不会活动,于是便请知名的机械发明家马钧加以转制。马钧用木头做了一个大原动轮,平置于地上,用水力驱动,原动轮便能带动百戏的模型活动上去,显得十分热闹:“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百官地委,舂磨斗鸡,变巧百端。”如此精致生动的造型活动,其内部一定有一套复杂的蜗杆系统,以及曲轴、连杆等传动机构。它所达到的机械水平,是非常娴熟的。
走马灯是中国常年流行于民间,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玩具,有的达到了相当精巧的程度。走马灯的构造,是在一根镜心下部横装一个斜翼系统和轴套,镜心上端附近则装一盏灯或一支烛,燃起后,上方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增加,热空气即上升,而冷空气由下方步入补充,形成空气对流,从而促使轴套旋转,并推动与镜心相联的各类图象(偶)转动。走马灯的制做原理,与现代燃汽机相同,是煤气轮机的雏型。[5]法国在1550年发明了燃汽轮,用于火锅,之后在工业革命中,燃汽轮得到发展,用于工业生产,形成巨大的革命性的后果,煤气轮机及衍生而出的涡轮喷气式底盘,涡轮吊扇底盘对被广泛用于发电,船舶,民航,对人类经济,军事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中国唐代劳动人民智慧可见通常。可惜的是,中国唐代发觉、利用了空气驱动的原理,制造玩具,但仍然没有能进一步加以研究,使之在生产活动中加以应用。
民间代表 #
槐坎走马灯
#
“马灯”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在民间清除疫鬼的活动。其渊源可溯源至《诗经》所记载的“祃祭”,即出师前祷告胜利的“出师祭”。槐坎走马灯相传已有230多年的历史。明朝咸丰年间,当地有王氏兄弟二人,兄长王荣堂是极具经济脑子之人,动员故乡人砍树养畜,因而家家户户饲养了许多牲畜,如马、牛、羊、鸡、犬、猪等,称为六畜,其中马为六畜之首。晚上喂食时,居民点灯笼照明,灯笼上写一个“马”字,以保佑六畜兴盛,后经过演变,出现了具备马的形状的“马灯”,并逐渐产生了一套演出方式,每逢喜庆节庆,村上便有走马灯演出。走马灯象征着太平、吉祥,所以亦有“太平马灯”之称。最早的走马灯演出规模很小,只有一、两只,经过发展加工,逐渐降低,最多时达16只。
#
槐坎走马灯作为一种民间演出艺术,通常在喜庆节庆时表演。槐坎马灯的演出人数没有非常规定,视表演场地而定,恢复后的走马灯演出人数有17人,其中小丑1名,马灯8只,马夫7人,演出的队型有九天星、梅花阵、十字板门阵、金钩阵、锁条阵等,艺人根据音乐节奏变换队型,演唱旋律有五更调、洋腔调等。表演时,艺人先按社火节奏走动,速率由慢到快。之后开始演唱,由女艺人先唱,马夫及小丑则在过门等地方加入演唱,称为“帮腔”,歌词内容多为述说唐代名人故事。伴奏人员通常有7至8人,伴奏二胡分别是:锣、鼓、号、锁呐、叽呐、二胡、招君,其中“招君”为特色钢琴,在马灯上场时演奏。早些时侯,马灯艺人多为十七、八岁的姑娘,恢复以来,通常为十二、三岁的少年,女孩出演马灯,马夫及小丑由男人扮演,马灯分为头、身、尾三截,每一截都装有小灯泡(最早用蜡烛),女艺人从身体与尾部中间伸进去,将马灯用绳拴在身上,用手拿着马头舞动。小丑手握一根木棍(棍顶有一盏灯)在上面引路,马夫手持马鞭,在马灯周围演出。
当地走马灯含有特色,马灯形状栩栩如生,演出人数多,声势较强悍,场面热闹、喜庆。 #
现代用法
#
在这种用法之中,走马灯也常叫做跑马灯。现代人用火炭烧上去作气流动力改为电电扇推动马灯运。
#
流动字幕显示屏
#
纵向或直向不断联通的字幕,常用于电视新闻镜面,如新闻跑马灯。 #
新闻跑马灯(简称“跑马灯”)是在电视新闻画面上的一个小空间,一般是拿来显示头条新闻或是新闻报导中较小的细节。跑马灯有时也指在个别建筑物、网站或室外空间拿来表现讯息的显示版。
#
网站跑马灯
在笔记本上其实也可以弄出新闻跑马灯这个玩意儿,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新浪网、搜狐网就早已推出网路新闻跑马灯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