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储能电站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目次(前言)

电物理储能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目次序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14.1评价流程14.2评价根据24.3评价内容2环境影响诱因辨识和评价因子筛选3环境敏感对象3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3评价时段和评价水平年35工程概况与工程剖析35.1工程概况35.2工程剖析46环境现况调查与评价46.1通常规定46.2调查技巧46.3调查范围46.4调查内容46.5环境现况评价57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7.1通常规定67.2预测与评价方式67.3预测与评价67.4环境风险剖析88环境保护举措与对策88.1通常规定88.2对策举措89环境管理与检测99.1环境管理99.2环境检测910公众参与911评价推论与建议9附表A(资料性)电物理储能电厂环境影响报告框架结构9PAGEPAGE11PAGEPAGE10电物理储能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电物理储能电厂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方法和结果。 #
本文件适用于以锂离子电板、液流电板、铅酸/铅炭电板、钠离子电板、燃料电瓶为储能载体的电物理储能电厂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性引用文件下述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更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GB8702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音排放标准GB15603常用物理危险品储存通则GB17914可燃易爆性商品存储养护技术条件GB17915腐蚀性商品存储养护技术条件DL/T2528电力储能基本术语HJ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10.3幅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幅射环境影响评价方式与标准HJ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T416环境信息术语HJ6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96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底泥环境术语和定义DL/T2528和HJ/T416划分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基本规定评价流程电物理储能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个阶段:调查剖析阶段、预测评价阶段和报告编制阶段。图4-1电物理储能电厂环境影响评价流程图评价根据电物理储能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据应遵守以下文件: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包括国家、地方已出台的环境新政、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预防等相关法律法规;生态环境部门规划。包括国家、地方已发布的生态环境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生态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检测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管理标准;行业规范。包括电物理储能电厂在建设、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要求;e)建设项目资料。包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报告、相关勘测报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托书或合同。评价内容电物理储能电厂的环境影响评价应评价电磁幅射、扬尘、噪声、废水、废液、废气、固体废物等对环境的影响。当电物理储能电厂建设项目步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环境敏感区时,报告书中需降低选址比选的内容,通过工程造价、环保投资、土地借助等方面的综合对比,进行生态规划符合性、环境合理智、建设项目可行性剖析。
环境影响诱因辨识和评价因子筛选环境影响诱因辨识应在初步工程剖析的基础上进行,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编制阶段完成。环境影响诱因辨识应明晰建设项目在不同阶段的各类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剖析建设项目对各环境要素可能形成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计与非累积影响等。电物理储能电厂涉及的环境影响诱因包括大气、电磁、声、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生态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诱因辨识结果,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筛选确定评价因子。环境敏感对象在城镇范围内举办的电物理储能电厂,环境敏感对象包括:住宅、医院、学校、办公、商业、变电厂、科研机构、自来泵房、城市内河以及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民族意义的场所。在城镇范围以外举办的电物理储能电厂,环境敏感对象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基本农田、基本草原、森林景区、地质景区、湿地、珍稀濒危野生鸟类分布区、重要水生物的自然孵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沙化农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
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声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和电磁环境的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应符合HJ2.2、HJ2.3、HJ2.4、HJ610、HJ964、HJ19和HJ/T10.3的规定评价时段和评价水平年评价时段评价时段包括建设期、运行期及服务届满后三个时段。评价水平年评价水平年应按照建设项目及周边环境特点、环境影响恢复情况进行确定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 导则,现况评价水平年可采用复工前1~2年,建设期预测评价水平年可采用建设期首年,运行期预测评价水平年可采用运行后1~2年,服务届满后预测评价水平年可采用服务届满后1年。工程概况与工程剖析工程概况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站址、布局、电物理储能电瓶类型、额定充电功率、额定放电功率、额定充电能量、额定放电能量、充电中止电流、放电中止电流、系统结构、变配电设施的电流等级、电气主接线以及站址内其他生产生活设施等内容,并应附区域地理位置图及明晰与环境敏感区相对位置关系的总平面图等。项目占地项目占地包括永久和临时占地面积及类型。施工工艺和方式施工工艺和方式包括施工组织、施工工艺和技巧等。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包括投资额、建设周期、环保投资等。工程剖析剖析工程建设期、运行期、服务届满后主要的产污环节,对能否量化的环境影响诱因,应计算其污染物硬度。环境现况调查与评价通常规定环境现况调查的内容和指标应能反映评价范围内环境背景特点和现存的环境问题环境现况调查以搜集资料为主,可依照所搜集的资料情况补充必要的现场检测。调查技巧6.2.1环境现况调查可依据调查对象采取搜集资料、现场调查、监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剖析等方式。调查范围环境现况调查范围不应大于评价范围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 导则,重点为电物理储能电厂占地区和影响区。电磁、大气、声、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生态等环境诱因的现况调查范围应按照影响区域的环境特征,结合评价等级确定。社会环境调查宜以项目所在的基层行政区为调查范围。调查内容自然环境现况调查应符合下述要求:地形地貌主要调查建设项目区域地形特点、地貌类型;地址概况主要调查建设项目区域岩体、岩性、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地震烈度及矿产资源;水系水文主要调查建设项目区域水系分布、水文特点、水资源借助和保护情况;气候气象主要调查建设项目区域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速、风向、冰冻和主要水灾性天气特点;底泥主要调查建设项目区域底泥类型与分布;陆生生态主要调查建设项目区域动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分布,野生植物区系、种类及分布。
如涉及珍贵保护动动物,则应挨个或逐类说明保护物种的保护级别、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生境条件、分布及保护状况。陆生生态调查应说明调查技巧和线路、样方布置情况,给出样方调查表和动动物名录;涉及水生生态环境敏感对象,应举办水生生态调查,主要调查水生敏感对象种类、保护级别、分布;按照电物理储能电厂站址区域及周边环境的特殊情况,可降低其他调查内容。社会环境现况调查应符合下述要求:社会经济调查应调查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社会、经济等基本情况,以及可能受项目建设影响的村民、学校、医院、疗养院等基本情况;水景与文物调查应调查建设项目区域可能受项目建设影响的自然水景、人文水景,以及具有记念意义或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文物等基本情况。环境质量现况调查应符合下述要求:大气环境调查应调查电物理储能电厂站址区域及周边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主要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情况、环境空气质量现况;声环境调查应调查电物理储能电厂站址区域及周边声环境功能区划、主要噪音源排放情况、声环境质量现况;水环境调查应调查电物理储能电厂站址区域及周边水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水污染源排放情况、水质现况;底泥环境调查应调查电物理储能电厂站址区域及周边底泥环境功能区划、主要底泥影响源排放情况、土壤污染现况;生态环境调查应调查电物理储能电厂站址区域及周边生态功能区划、主要生态问题、生态保护现况;电磁环境调查应调查电物理储能电厂站址区域及周边电磁敏感目标、周边其他电磁设施情况、电磁环境现况;按照电物理储能电厂站址区域及周边环境的特殊情况,可举办补充检测,检测时段、监测布点、监测方式应符合HJ2.1、HJ2.2、HJ2.3、HJ2.4、HJ610、HJ964、HJ19和HJ/T10.3的规定。 #
环境敏感对象调查应符合下述要求: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景区、地址景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等环境敏感区的,应调查环境敏感区的保护级别、面积、功能分区、相关保护和开发规划、与电物理储能电厂位置关系等情况;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应调查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类型、规模、保护区界定、水质目标、保护要求、与电物理储能电厂位置关系等情况;假如涉及其他环境敏感对象,应说明敏感对象的规模、特性,以及电物理储能电厂与敏感对象的位置关系等情况。环境现况评价区域概况区域概况应包括以下内容:按照现有资料,概要说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区域地势、交通等,并附地理位置图;按照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建设项目所涉区域的地形特点、地貌类型。若无可查资料,应做必要的现场调查;按照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建设项目所涉区域的地质状况;按照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建设项目所涉水体与建设项目的关系及其水文特点;借助建设项目所在地气象台(站)的现有统计资料,概要说明所涉区域的气候、气象特点。电磁环境现况评价电磁环境现况评价因子、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应符合HJ/T10.3的规定。按照调查和检测资料,评价站址区域及周边保护目标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是否满足要求,说明其深受现有电磁干扰源的影响状况。
声环境现况评价声环境现况评价因子、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应符合HJ2.4的规定。按照调查和检测资料,评价站址区域及周边保护目标噪音水平是否满足要求,说明其深受现有主要声源的影响状况。地表水环境现况评价地表水环境现况评价因子、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式应符合HJ2.3的规定。按照调查和检测资料,评价站址区域及周边地表水水质是否满足要求,说明地表水遭到现有污染源的影响状况。大气环境现况评价大气环境现况评价因子、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应符合HJ2.2的规定。按照调查和检测资料,评价站址区域及周边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要求,说明环境空气遭到现有污染源的影响状况。地下水环境现况评价地下水环境现况评价因子、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应符合HJ610的规定。按照调查和检测资料,评价站址区域及周边地下水水质是否满足要求,说明地下水遭到现有污染源的影响状况。底泥环境现况评价底泥环境现况评价因子、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应符合HJ964的规定。按照调查和检测资料,说明底泥盐化、酸化、碱化和污染现况。生态环境现况评价生态环境现况评价因子、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应符合HJ19的规定。按照调查和检测资料,说明站址区域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现况和敏感程度。 #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通常规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按照工程剖析的结果全面评价项目建设形成的影响,重点预测对环境敏感对象的影响。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合理选择评价因子,对尚无环境标准的评价因子,可采用有无建设项目的变化对比,环境背景值、生态阀值等进行评价。预测与评价方式环境影响预测方式可采用系数法、类比剖析法、模型模拟法、数值法、解析法等方式。环境影响评价方式可采用统计剖析法、景观生态学法、图解法、叠图法、生态机理剖析法、专家判定法等方式。预测与评价建设期预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依据施工布置和施工组织方案,针对电物理储能电厂在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施工材料临时堆满造成的扬尘、施工机械和汽车废气排放、电解液原料临时储存形成的挥发性二氧化碳、气体原料临时储存发生泄露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依据施工布置和施工组织方案,针对施工过程中机械、车辆、开挖爆破形成的噪音对声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依据施工布置和施工组织方案,针对施工期沙石加工、混凝土搅拌、机械修理等生产污水,施工生活废水,弃渣、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堆满形成的渗沥液,设备材料临时储存不当造成的电解液泄露对水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价。
#
底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依据施工布置和施工组织方案,针对弃渣、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堆满形成的渗沥液以及设备材料临时储存不当造成的电解液泄露对底泥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依据施工布置和施工组织方案,针对建设过程对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形成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运行期预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包括下述内容:正常运行时电瓶中二氧化碳挥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异常故障时电瓶中二氧化碳泄露、设备着火对大气环境的影响;c)修理更换电瓶时发生二氧化碳泄漏对大气环境的影响;d)备品备件中的电解液原料常年储存形成的挥发性二氧化碳对大气环境的影响;e)备品备件中的气态原料常年储存发生泄露对大气环境的影响;f)有强制通风要求的建筑、设施通风排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包括下述内容:a)正常运行时形成的噪音对声环境的影响;b)异常故障时形成的噪音对声环境的影响。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包括下述内容:a)正常运行时形成的含油污水、生活废水、生活垃圾渗沥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b)异常故障时发生电解液泄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修理更换电瓶时发生电解液泄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备品备件中的电解液常年储存发生泄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底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包括下述内容:a)正常运行时形成的含油污水、生活废水、生活垃圾渗沥液对底泥环境的影响;b)异常故障时发生电解液泄露对底泥环境的影响;修理更换电瓶时发生电解液泄露对底泥环境的影响;备品备件中的电解液常年储存发生泄露对底泥环境的影响。7.3.1.5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包括下述内容:a)正常运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b)异常故障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7.3.2.6电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包括下述内容:a)正常运行时形成的电磁幅射和磁场硬度对电磁环境的影响;b)异常故障时形成的电磁幅射和磁场硬度对电磁环境的影响。服务届满后预测与评价7.3.2.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依据服务届满后电物理储能电厂拆除和回收方案,针对电物理储能电厂在拆除过程中的扬尘、废弃材料临时堆满造成的扬尘、施工机械和汽车废气排放以及强挥发性电解液废渣临时储存形成的挥发性二氧化碳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服务届满后电物理储能电厂拆除和回收方案,针对拆除过程中机械、车辆、开挖爆破形成的噪音对声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依据服务届满后电物理储能电厂拆除和回收方案,针对拆除过程中形成的生活废水、生活垃圾渗沥液以及废旧电瓶在拆除过程中和临时储存时发生电解液泄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
#
底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依据服务届满后电物理储能电厂拆除和回收方案,针对拆除过程中形成的生活废水、生活垃圾渗沥液以及废旧电瓶在拆除过程中和临时储存时发生电解液泄露对底泥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7.3.1.5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依据服务届满后电物理储能电厂拆除和回收方案,针对拆除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环境风险剖析环境风险剖析应按照建设项目的环境特征,重点剖析崩塌、崩塌、泥石流及火警等风险。源项剖析可采用车祸树和类比法确定最大可信车祸及机率,地质水灾风险评价可依据经审批的地质水灾评估报告进行剖析。对最大可信车祸导致的影响,应剖析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为防止、减轻和清除风险车祸对环境的害处,应提出有效的防范应对举措和应急预案。环境保护举措与对策通常规定针对建设项目导致的不利影响的对象、范围、程度,应按照环境保护目标要求,提出防治、减免、恢复、补偿、管理等对策举措。拟定的环境保护举措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便于施行管理、运行稳定可靠的举措。环境保护举措设计深度应满足可行性研究阶段要求,满足投资概算要求。对策举措通常举措应包括以下内容:提出建设期和服务届满后施工扬尘的控制举措;提出优化施工、运行方案、设置隔音屏障、加强噪音控制管理等相应举措;c)提出建设期、运行期废水处理举措和管理要求;d)提出弃渣、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废旧电瓶的处理举措;e)提出强制通风排气中二氧化碳污染物含量检测举措;f)制订相应方案控制对生态影响;g)制订相应方案控制电磁幅射影响。 #
专项举措应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电瓶模块、电解液及备品备件存储场所对气温、湿度、气压、光照的要求;b)提出电解液泄露的防治、监测和紧急处理举措;提出二氧化碳原料常年储存时发生泄露的防治、监测和紧急处理举措;提出电解液原料常年储存时挥发性二氧化碳泄露的防治、监测和紧急处理举措;e)提出消防设备启用后的排污举措;提出正常运行和异常故障时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处理举措;对可预见的与泄露电解液接触的区域和部件提出防腐蚀举措;h)制订废旧电瓶更换和拆除方案;制订空调、消防等含特殊液体的设备拆除方案;制订强制通风排气中二氧化碳污染物含量超标时的净化举措。环境管理与检测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应包括建设单位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拟定环境监理和环境检测计划等内容。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应明晰施工期、运行期的建设单位管理责任,包括环境管理机构、开展环境监理和环境检测、明确环境保护举措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初验要求。环境检测环境检测应制订具体的环境检测计划,主要包括大气、声、电磁、地表水、地下水、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