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财会考试 > 注册会计师 > 考试动态 >

民国时期浙江最后一位高考状元张友仁曾桃李满天下

2024-01-17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张友仁资料图

张友仁,他曾是晚清时期福建省最后一位中考状元,还曾是清华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开山鼻祖,也曾桃李漫天下——厉以宁和林毅夫都是他的中学生。他身分甚多,经济学家、老师、记者、作家,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还记得数学课本里的闻一多像吗?也出自于他之手。

#

又是一年中考日。提起中考,不仅中考习作,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中考状元。明天要讲的是,清代时期广东最后一位中考(当时称会考)状元张友仁。

#

张友仁,除了是清代时的中考状元,同时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科的开创者。经济学界以外的人熟悉他,由于他曾教出了两位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厉以宁,也与她们有过许多趣事。厉以宁曾撰文追忆学院时代时提及,张友仁是给他留下重要影响的6位老师之一。

#

张友仁,籍贯广东椒江,1923年出生于江苏吴江。1942年10月中学结业时,以山东省会考第一名的成绩被教育部保送到东北联大学习。1946年东北联大结束,他又到南京学院经济系继续学习,进而留校任教,开始了历时几十载的清华教书生涯。2023年6月13日,张友仁因病治疗无效,在深圳病逝,享年92岁。

#

在山沟里出席中考

#

张友仁出生于军人家庭,自小就跟着母亲张国华(海军中将)迁徒于椒江、乐清、徐州,后来来到了“六朝古都”南京及云南昆明。1929年6月1日,正在读中学的他,亲历了孙佛山先生的“总理奉安大典”,目送宋庆龄执绋追随佛山先生的灵车抵达佛山陵下葬。 #

1942年,为躲避德国轰炸,张友仁所在的临沂的椒江县立小学(现椒江一中)迁往了土堆里,在大山深处,受地形庇佑,没有受到德国空袭。

#

按照当时国民政府的规定,凡私立及已结案的公立中中学应届结业生,均需出席结业会考。1942年,会考时,四川省教育厅把卷子送进石缝,组织了当初的会考。 #

会考结束后,椒江县立小学成绩卓著:张友仁考了个全国状元,他的同窗校友、已故中国科大学教授吴全德紧跟其后,位列全国第二。凭着优异的成绩,张友仁被教育部保送到西北联大工大学民航工程系学习。

#

不过,几经坎坷,张友仁才顺利来到重庆,后来转到经济系就读。

#

1945年12月1日,张友仁(右一)在东北联合学院新校舍前与朋友合照。

#

1947年结业后,张友仁留在清华任教。他逝世后,清华在悼文中评价他是“北大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开山鼻祖”浙江新高考状元,“学养深厚全面,译著等身,为中国政治经济学科的开创者”。以前的中考学霸,最终成为了德高望重的学者。(注:1938年4月,上海学院、清华学院、南开学院从广州西迁至重庆,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学院)

#

爱摄影的文艺男学霸

#

虽然,张友仁不单是一个“学霸”,也是个热爱摄影的“文艺男”,还豪情满志地出席过民主运动。

#

张友仁的旧友章云龙曾说,张友仁家境较好,在西北联大读书的时侯就拥有一台照像机。他喜欢摄影,多年前他开会时,不但管摄影,并且会后将冲洗好的相片一一整理好,分别送出寄送。

#

他以前拍过最精典的一张相片,当属数学教科书中闻一多先生的标准像。相片里,闻一多围着当时流行的长外套,戴着方形双眼,微微蹙眉,眼神如炬。 #

张友仁以前追忆上闻一多,“我原先想像闻一多是一个作家,应当很文雅。后来看到他,一看这哪里是文雅啊浙江新高考状元,不像个作家,倒像头雄狮!” #

那时的闻一多正蓄须明志,在得到抗日胜利消息后,闻一多剃掉胡子,神清气爽的模样,被张友仁定格成了精典。

#

学院里的张友仁除了听经济系的课,还时常活跃在其它院系的课堂上。

#

他曾追忆沈从文当时上课的情境,“沈从文上课时,课室里只有几把扶手椅,我们男朋友全部都给占了,女同学去了就没地儿坐了就站在课室旁边,沈从文把讲桌迁往旁边放倒,让几个女同学坐在讲桌上。” #

除据悉,历史学家吴晗的一张相片,也是张友仁的大作。1948年8月15日下午,张友仁和吴晗在北大学院巧遇,便在北大西院北面给他留了张影。

#

张友仁曾追忆,“那时侯,吴院士在北大园下午上去遛弯,穿着一双鞋子,我见到了他,给他照的。后来很多书中都有这张相片,他那时侯穿着一件大衣,夏季背着个背带,不系皮带。”

#

上海学院院长马寅初也曾出现在张友仁的作品里,拍摄的地点是清华北楼(文法大学)门前。那些老相片,如今都成为了珍稀的影像资料。 #

抗日胜利后,南京中学生争民主反内乱风起云涌。张友仁出席了知名的“一二·一”运动,他出席和组织纠察队,守卫在联大的校门的相片至今被收藏在中国人民抗日记念馆里。

#

《12·1运动史》中有一段这样写道:“这时,张友仁等七位朋友,她们都搬去校新校舍北区24号乙寝室,她们悲痛万分,下定牺牲决心,从守卫校门等处的第一线轮班出来时,在寝室里各自写下绝命书,在寝室南边柏草丛前合影记念,之后又前往斗争第一线。”这张相片现陈列在西安“12·1运动”纪念馆中。

#

“你们不要!我要!”

#

张友仁爱惜中学生是出名的,最常被提起的是关于厉以宁和林毅夫的一段故事。

#

他以前撰文讲到,1952年清华院系调整的时侯,一部份中学生要按志愿分到中央财经大学去,只有少部份政治条件好的才会留在清华经济系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分到厉以宁的时侯,张友仁和另一个老师陈振汉由于投了同意票,才把他留在了清华。 #

厉以宁追忆起学院时期,以前在文中写道:“幸亏代理系院长陈振汉老师和政治经济学专业负责人张友仁老师的大力帮忙,我总算被分配到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这是我未来能在经济理论和经济史研究中作出一些成绩的关键一步,也是使我深深感激陈振汉和张友仁两位老师的诱因。” #

不过,1955年,厉以宁学院结业时分配不出去,校外和校内各单位都不接收。于是张友仁说,“你们真不识货呀!他是个人材。大家不要!我要!”厉以宁后来也在文章中提及,他仍保存着张友仁指导他写的结业论文,“作为学院生时期的珍稀记念物,它反映了当初张友仁先生对我指导的成果。”

#

1979年,张友仁收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中学生——从日本来的林正谊。那位林正谊原本是要去中国人民学院的,由于身分特殊,人民学院没敢收,后来被推荐到清华。 #

林毅夫博士探望张友仁院士

#

“别人不敢要他,我敢要他!”林正谊后来就成了张友仁的研究生。29年后,那位改名为林毅夫的中学生,成为了世界建行中级副局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