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增速换挡”背后的宏观经济形势独到的分析

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教育“增速换挡”的核心是以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容建设为导向,提高“软实力”,投资方向应当从硬件转移到“软件”上来,同时给与公办教育和国际教育愈加独立、宽松的发展空间。
受聘于建业集团的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以罕见的高周薪成为社会热点。不过,公众可能忽略了任泽平在宏观经济形势方面独特的剖析。
#
2010年,还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的任泽平便与课题组共同提出了“增速换挡”的观点,觉得中国政府应当主动调整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师是干什么的最新变化,将一味追求GDP高下降的预期降出来,在中高速、甚至中速下降的同时,转变经济模式,规避高投入、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速的潜在风险。 #
经济学家的观点与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
与中国经济比较,中国教育的发展会相对错后一些。以私立模式为核心的教育行业,对财政投入的依赖程度更深。
#
从过去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开支占国外生产总额比列连续超过4%,几乎是迄今为止教育投入最高的时期。
#
这5年的教育发展模式很像过去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地产带动。
#
任泽平2023年8月至9月间有关宏观经济剖析的讲演中提及:
#
过去10年10倍的楼价大跌,为何?我们一轮一轮的剌激房地产,想重新回到高下降的轨道。
#
而过去5年中国教育也经历了教育地产的井喷式下降,非常是中国院校的新学校纷纷落户城市近郊,数不胜数的“大学城”拔地而起,风头盖过了以前如火如荼的“经济园区”、“高新工业区”。 #
从硬件设施看,中国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间,便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好多中学的基础建设远远超过了美国学院的水准。为啥2023年9月《泰晤士报》高等教育论坛上,美国罗素集团(Group)轮值主席、格拉斯哥学院院长Anton院长非常提及,中国对学院的高投入彰显了对教育的高度注重,相比而言,日本高等教育早已落后。 #
高投入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学院步入世界学院排行的前列,这就好比以GDP为评判标准的中国经济步入世界前列后遇见的现实怀疑:我们真的早已是世界一流了吗?
#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的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中,教育的排序早已上升到了环境、住房以后的第三位,其中高等教育的问题更为突出。 #
在动辄几千亩的超大学校里,总认为昏暗荡的,不完全是空间体会,教育的内容也有些填不满似的。
#
在增长换挡的背后,经济结构发生了系统的变化,表面上是增长从高速到中速转换,背后是要素投入到创新驱动,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转变,更深层次的是变革变革。
#
中国教育行业的“要素投入”仍会随着经济发展的节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随着这一轮历时5年的教育地产投入步入尾声,还有没有别的发展动力?中国教育的创新驱动在那里呢?
#
正像任泽平剖析的那样,中国制造业早已处于世界中上游的水平,由于80%—90%的资本投入来自国企。服务业的发展显著滞后,由于这个行业一直由国有资本控制。 #
归根结底,中国教育也是服务业范畴,除了是国有资本控制,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基本还是事业单位的老套路,内在的创新机制严重缺位。
在过去的十五十年里,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推广力度,去年又颁布了“高水平应用型院校”建设工程,自上而下地推动中国教育多样化,接纳更多的体制外教育方式作为补充,产生“倒逼机制”,反过来提升体制内教育的办学水平。 #
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教育“增速换挡”的核心是以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容建设为导向,提高“软实力”。
#
“双一流建设”在内容建设上的示范效应须要继续发酵经济师是干什么的最新变化,投资方向应当从教育地产转移到师资、教法、科研学术项目、专家团队等“软件”上来。
更关键的环节是给与公办教育和国际教育愈加独立、宽松的发展空间,引导民营资本、国际资本向中国教育行业倾斜,产生“自下而上”的发展链条和态势,同时在法律框架内强化质量监管,明晰退出机制,使教育市场真正活跃上去。
#
作者简介:赵刚()
美国康涅狄格学院MBA;国际教育著名专家,历任日本诺森比亚学院中国区首席代表;十几年来始终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美国去》《欧洲格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获评腾讯教育“2023年度最具价值自媒体”、搜狐“2023年度留学类自媒体人”,同时得到新浪教育、一点资讯教育频道、网易自媒体平台的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