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要经历的三种教育,父母务必读一读

作者|常春藤亲子营
来源 | 常春藤亲子营(ID:)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对优秀的父母,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不成功的家庭。
孩子一生要经历的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家庭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
#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一生都有影响。 毫不夸张地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 #
以下12条家庭教育格言,家长必读。 #
心理学家陈默:
#
母亲没有处于正确的位置来给予孩子心理灵活性
“今天上课,老师说的话你听懂了吗?作业做完了吗?这次考试比上次低了一分,我再给你出几道同类型的题让你做……”
#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学习的主要管理者是母亲。
只要我们见面,妈妈总会谈论学习。 即使她一开始说的事情与学习无关,但最终他们都会抽出时间来学习。
#
如果孩子长期被逼迫、与他人比较,他们就会失去心理灵活性,很容易走向极端。
#
我建议妈妈们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学习,顺其自然,照顾好孩子的基本生活和情绪。
#
当母亲不再扮演老师、监督者的角色,而成为陪伴孩子的贴心人,孩子才能从你身上找到温暖和依恋,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心理学家何凌峰: #
父母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 #
但“叫醒孩子吧”
#
从脑神经发育的角度来看,当孩子出生时,生命所需的脑神经细胞就已经有了。 90%的神经布线在0岁到6岁之间完成,然后神经修剪过程开始。
#
很多孩子在小学时表现很好,但到了初中,他们的表现就下降了,原有的一些能力就丧失了。 这是神经修剪的结果。
神经修剪并不是坏事。 砍掉一些无用的,保留一些稳定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展出自己的特点。 #
这意味着孩子一出生,就被赋予了许多才能; 当他进入教育阶段时,他开始了延长自己的优点而不是弥补缺点的过程。 #
所以,真正符合科学规律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天赋成长为有特色的人。 #
基于此,父母要做的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唤醒孩子”,即不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教育孩子,而是看到孩子的天赋,点燃孩子的力量,并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 。 #
图片来源:123rf #
心理学家宗春山: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首先要长大
#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所有动物到了青春期,就是远离血亲的时候,否则就会出现近亲繁殖。 很多人形容青春期的成长和距离是悲惨的、悲惨的。
#
其实,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和孩子一起祝贺孩子青春期的到来。 这才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 #
恭喜过后,告别过去的“孩子”,告别父母心理的“孩子”。
有时候人类确实需要向动物学习,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简单一些。
#
父母在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时一定要残忍。 就算你转身擦眼泪,也得把他推出去。 #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与父母建立生理和心理界限的过程。
#
只有通过安全的分离,你才能找到独立的自我。 界限越早确立,青春期就能越顺利地度过。
#
心理学家李文道:
父亲是孩子的力量源泉 #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对于男孩来说,如果父亲存在并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孩子的勇气、信心和勇气就会更强。
#
男孩成长为男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模仿。 父亲为男孩提供了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比如如何对待他人、处理问题、关心女性等。 #
为了让男孩从父亲那里汲取更多力量,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有足够的参与度。 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父亲对他们的支持和影响。 #
父亲也要学会有勇气表达爱。 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句鼓励的话等等,都能极大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让他更大胆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 #
带孩子去户外“狂奔”,点亮快乐童年 #
孩子在群体互动中成长,再好的父母也无法取代伙伴的角色。 童年时期,孩子之间有效的群体互动基本上是在户外活动和游戏中进行的。
#
集体户外活动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天性,并能最大程度地释放体内积累的能量。
因此,家长一定要明白团体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一定要团结起来,控制好与团体的独立性,让孩子在团体户外活动中提高各种能力。 #
心理学家张九祥: #
真正好的教育是 #
把孩子当孩子一样对待,有求必应,有求必应,不打扰。
#
真正好的教育是没有焦虑的教育。 没有哪个孩子是生来成为社会人的,而是长大后才成为社会人的。 无论他长什么样,他的父母都会帮助他成长,而不是把他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我经常告诉父母,如果你像邻家孩子一样对待你的孩子,他就会没事。 只有回应请求,不打扰别人,我们才能做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
#
心理学家林子: #
情绪稳定的父母
#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不恐慌、有安全感的孩子。 #
面对同样的挫折,有的人会无力回天,但有的人却能很快站起来关于家庭教育,甚至把危机变成成就自己的机会。
#
无论是毁灭还是成就,关键在于人是否有足够的心理灵活性。 心理弹性来自安全的依恋关系。
当母亲在身边时,具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会很乐意与她密切互动。 虽然妈妈走开她会有些担心,但很快她就??能自己玩,安心等妈妈回来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很强。 他会觉得,无论你离我远还是近,都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也不会影响我对自己的评价。 他也更加能够自信地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
心理学家林涛: #
父母错误的性教育比无知更可怕
如今的孩子对性知识的渴望和理解远远超出了成年人的想象。 #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活泼开朗、接受过科学性教育的孩子,遭受性侵的可能性较小。 #
一旦坏人打算实施性侵关于家庭教育,他会立刻认出来,并大胆地斥责对方:“你错了,放开我,不然我就叫人了!”
这样的孩子性格开朗、直言不讳,接受健康的性教育后,不会将性视为洪水猛兽。 他们对于性侵行为也具备基本的识别和寻求帮助的能力,并且有勇气预防和反抗。
#
只有让孩子了解性的真相,才能培养他们保护自己的能力。 对于性教育,家长想得太多、做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
教育专家朱永新:
父母最需要做的事 #
不是为了得分,而是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忙着思考如何教育、如何得分,而应该首先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
亲子关系一旦建立,教育就开始了。 孩子可以自我教育,在良好的关系中成长。 #
建立平等、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石。 关系好,教育就好;关系好,教育就好;关系好,教育就好。 关系好,孩子就会好。
10
营养专家王毅: #
每顿饭都是孩子“品格教育”的机会 #
品格、修养、家风都可以在餐桌上体现出来,每一顿饭都可以成为孩子陶冶品德的重要机会。 #
在中国,长辈坐在餐桌的最上面,子孙依次坐在长辈周围。 长辈先用筷子,然后晚辈才可以吃饭。 挑菜、上饭、加饭都要遵守规则…… #
饭桌上,大家通常都会讨论时事,交流身边的故事,分享处理矛盾的方法。 家人在每顿饭中体会义、善、礼、敬、孝等精神理念。 #
在不同的季节或节日,中国人的餐桌上会出现不同的菜肴。 每种成分都有其独特的起源、意义或故事。 大人可以让孩子参与食物的制作和准备,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11
心理学家马艾: #
安全感和归属感 #
这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的礼物。
#
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每天睡觉前必须有父母陪伴。 他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也可以和孩子谈论一天中快乐或不快乐的事情。
另外,在与孩子相处时,多谈论他感兴趣的事情。 #
然后,引导他往父母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懂得跟风,并提出问题,从他所做的事情中获得灵感。 #
父母应该多与孩子互动、沟通,让孩子感受到陪伴、支持和无条件的爱。 这将成为他们抵制不良诱惑、在今后的生活中保持勇敢乐观的无穷力量。 #
12 #
家庭教育专家尹飞: #
孩子沉迷手机、焦虑、抑郁怎么办? #
父母只需要照顾好孩子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
“我的孩子放假就坐在房间里玩手机,眼神呆滞,身体疲倦,总是没有动力,放学后经常请假回来,也不肯回来。”吃得好,整天玩手机……” #
事实上,沉迷手机看似是一个自制力和媒体素养的问题,但背后其实是一个更宏观的家庭生活背景问题。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劳动、运动、休闲、娱乐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没有脱离生活的学习,也没有没有玩耍或游戏的生活。 #
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全面、平衡的生活能力,这就需要让锻炼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
#
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习惯,即使他们遇到智能手机的诱惑,他们的生活也不会因为沉迷游戏而失去平衡。 #
运动还可以帮助有精神疾病遗传风险的孩子,增强神经的韧性和灵活性,延缓和避免精神疾病的困扰。 #
因此,我建议家长朋友们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使人更健康、更活跃。 #
心理学领域有一句话很有道理,我想分享给大家:没有运动解决不了的情绪问题。 #
写在最后
孩子的教育每天都是直播,没有排练的机会。
父母要肩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用心陪伴、引导,用爱为孩子的成长注入能量。
春节即将来临。 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幸福美满。 #
##
#这些好文你看了吗 华大母婴(BGI_baby)是知名医学检测机构华大基因旗下的母婴公众号。每日推送科学靠谱的怀孕、生娃、育儿知识,助你的宝宝健康出生,快乐成长。 #
##华大基因各大官方旗舰店,搜索↓ #*来源:常春藤亲子营(ID:),中国最权威、最专业的亲子服务平台,旨在为6-15岁青少年培养心态健康、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线下举办不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训练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