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本——就是高尔基的《在人间》(上)

???我有个很不好的毛病,读过一遍的书,能不重读的绝不重读。凡
是读过的东西总有些印象,然后张冠李戴地在记忆的庭院里争奇争艳, #
热闹得几近喧哗,我却从来懒得去拾掇,认为井然有序不符合我阴郁
的个性。虽然这么,可有些书却不得不重读,是由于连我根深蒂固的 #
阴郁都不敌书中的毒素,只好上瘾。那样的书就我而言……严格地说……
#
只有一本——就是高尔基的《在人间》。早在认字前我就已深陷一场
#
关于它的真实梦境,这幸好了家里连环画版的三部曲。由于出自绘画
#
名家的手笔,因此是我爸的宝贝,因此连我都能看出耐看来。我当初 #
喜欢给连环画上的人加小胡须,唯独这一套不敢动,也不忍心动。后 #
来念书了,能看字书(不再是画书)了,顿时发现读高尔基的三部曲 #
有非常强烈的似曾相恋、历历在目感,并且有幻觉,好像每一个情节
#
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是书中的世界这么遥远。虽然是由于那连环
画吧,这是最透彻的解释,然后我又意识到哪些是前生今世,生命是
#
轮回而时间是圆圈,因此对何谓历史进程的说法开始揶揄一顾.总而言之,人间总是在那里的,无论魏 #
晋,而我们也只好别无选择地在人间。高尔基的《在人间》是面好镜
#
子呢,叫往古来今的人都能照出自己。
???唯一不记得的是这书到底读过了多少遍。阿廖沙的死雀儿,斯穆 #
雷的泪水,神像铺里的那本《恶魔》,被父亲舍弃的洗衣妇……那一
#
切茂密地生长在我的生命中,有它自己怯懦而磨难的生命,好像心灵 #
公园外的荒原,但假如你实实在在地趴倒在地,用下颚去倾听一颗颗 #
血管的搏动,用嘴巴去体验草并且苔的萌发,你会在一瞬间感受到一
芥微尘的天堂。然后我感念不已。
#
???却还是不满足。我在一遍遍的重读中找寻着某些东西,类似魔法
或咒语的东西在人间 高尔基,使高尔基和《在人间》如此摄人心魄的东西(起码摄 #
了我),由于我是理智而好奇的,热中于提问甚于发觉答案。此次的
#
问题显然与文论或是哲学哲学有关,比较苦闷,但还是硬着脸部上吧。
#
???我们成天说自己热爱哲学,可曾想过哲学究竟是个哪些东西?它 #
倒好像真的没哪些定义,但有两个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作者与读者,
#
与之对应的是哲学的两大特点:本文特性和审美特性。从本文特性出
#
发看哪些是哲学,有还原论的说法,觉得模仿现实或抒发情感是构成 #
哲学作品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这是我们熟悉的,高尔基和《在人间》 #
虽然可以做还原论的明证。但如今更有势力的是非还原论,这种理论
#
指出审美特性在哲学中的重要性,从以作者为中心的本文向以读者为
#
中心的审美的转变使阅读成为了新一重的创作,只有某些具备相当审 #
美分辨力的读者能够对本文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丛,这就能实现本文 #
的无穷潜在活力。简略说了一下理论,接着试试联系实际。
#
???作为读者,我是自豪而刁钻的,喜欢假惺惺地假冒文论家考验本 #
文中的审美潜质,手头有一大堆绊脚石,例如佛罗依德、容格等人的 #
心理剖析,弗莱的原型说,以及其他结构重构的东西。那样的弊端是
我备好了种种紧箍咒把本文死命往里塞,进得去的才是好哲学。并且
连这一过程都已内在于我的阅读,潜移默化了,连自己都在逐渐轻视
这其中的粗俗愚蠢。说穿了吧,心理丛不是每位人都造得出的,我如
此卖力大抵是证明给自己看:我是有鉴赏力的,不是俗人!原来这才 #
叫俗呢,并且还更酸。
???劳伦斯评小说有如下高见:小说抵制被钉上任何方式的十字架,
#
虽然人们勉强去做在人间 高尔基,那小说也会挣开,带着胸上的铁钉大摇大摆地走
开。显然,高尔基的《在人间》就是这么挖苦了我的审美趣味。文论 #
家不应当喜欢那样的小说的,你找不出期许中的深层结构,也没有什
#
么旷世骇俗的大思想,要说浪漫吧,日常生活的氛围又实在太差。这
#
是使评论黯然失色的哲学呢,因此说是还原论的明证,它的活力不在 #
于阅读的再造就,这么,是在于本文吗?想到了加藤周日评川端康成,
#
说他是伟大的小画家,由于他的作品中没有历史,社会,文学,而只 #
有顿时最细微的体验,这种质朴到了绝望而迷人到了痛苦的体验,这
应当是还原论中“情感抒发”的最好实例了。高尔基与川端是相同的, #
它们同是直接而敏感的,并且“浅薄”,叫玩惯了审美游戏的文论家
#
们无所适从,而读者的心却被打动了,那动作并且是若有若无的,那
种心动却在细微中藏着波澜。高尔基却又与川端不同,他是有社会现
#
实的,有习俗画般的手笔,人物卑贱而和蔼,在幽暗的沙土中藏着金
#
矿,也或许是更幽暗的残渣。细究上去,应当属于重现现实那一路的。
???那样的哲学是要触动人的,但时代在演变,人们的共鸣常常在于 #
生活的接近,以至于一些挺好的哲学都与我们有一定的距离感,比方 #
说我的某位狗友如何也不爱看《战争与和平》,我更不爱看。循着这
#
思路想来,恐怕重要的竟是本文为审美所留下的无穷空间?为何非还
原论目前这么趾高气扬?深层结构与形而上的东西毕竟不怕时代和社
#
会的局限。我姐是学美国哲学的,当年教诲我说高尔基是大众而肤 #
浅的画家,虽然二流。她花一年时间精读了《战争与和平》,得出结 #
论:生活可以遥远,但里头的东西却是永恒的。她指的是托尔斯泰悲
天悯人的思想。其实,我得谢谢她,她使我接触了伟大的黄金时代,
#
索洛维约夫,别雷,布尔加科夫,方式主义文论等等,那都是些玄妙 #
精致的妙品,可以迸发无穷无尽绽放的心理丛。 #
???因此,我还是喜欢高尔基和他的《在人间》,那是不可取代的。 #
为何遥远的生活仍能俘获我?无论还原论还是非还原论都未能回答 #
这个问题,由于他们都还在哲学的圈子里,而我想答案是在生命中的。 #
早已说过我以为生命是轮回而时间是圆圈,这是甜蜜的说法,虽然这 #
是在说生命的结构。生命只是有它自己的结构的,同历史一样。史学界年鉴 #
学派的布罗代尔是大天才,他说有三种历史:短时段的,中时段的,
和长时段的,分别似乎是时时起落的浪,喷涌而不易发觉的潮,和平 #
静挺拔的海洋原本。生命只是那样的吧,有焰火一样绚目却不留痕迹 #
的丑闻,有不动声色地弘扬着的命运,更有海洋一样宽容一切的人性。 #
高尔基的穿衣镜,起码是能照出作为命运的生命的,这只是“人间”的 #
蕴意所在。但爸爸的话只是对的,高尔基依然不是第一流的,由于他 #
不能否还原海洋啊。又有谁能呢? #
???在真正的海洋面前,还原论的真心摹状和非还原论的心智游戏忽 #
然地都服膺上去,也不是肤浅吧,而是竭力而为却力不从心。并且连 #
哲学原本都开始击溃了,也有其他一切的知识和美术。有这么几个人
是能描绘到海洋的只鳞片爪的,有这么一些本文能叫人构建出有海潮
疾驰的心理丛,而我们生生世世生生死死都在这河里呀。
???而我们就是这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