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以什么为美”,也是一个时代性命题

中建科技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博士级中级安装工程师,组装式建筑设计领域资深建筑师。主持150多万㎡装配式别墅安装工程,产生了一套工业化建筑设计理论机制。曾获得詹天佑一等奖等三十余项省处级以上奖励,2010年,荣获美国青年建筑师最高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
建筑“以何种为美”?
#
这是一个复杂性命题,只是一个时代性命题。 #
以前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领导说美就是美”,某地有位领导要“夺回古都风貌”,所有的改建建筑,无论高低美丑,不管住宅还是公建,均被要求加上标识性的“大屋面”。“屋顶美就是美”,因此,某领导被你们取绰号:“某喜亭”。
#
以前,“唯洋为美”,洋人的建筑设计在这些人眼中都是好的,都比咱自己设计得好!美其亦称:“改革开放,吸收世界先进的建筑文化!”今天看来,无节制地引入仿效外国经验,除了让美国的城市成了国际建筑时装的秀场,形成了新的“国际式”和“千城一面”。更让我们失去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公路自信。 #
以前,“市场为美”,作为市场主体的开发商主导了“美”的标准,挂上标签的“ARTDECO”“南新泽西”“西班牙小镇”“托斯卡纳”“北美风”“英伦风”“希腊风”“哥特风”……甚至某个德国小镇都被复制进来,“美”成为商品,待价而沽。 #
以前,“理念为美”,建筑师在创作的时侯痴迷于附会各类句子、各种精典,炮制各式概念,以华丽的词藻美其诗曰:“诗意的建筑”。可实际完工之后,如同其设计说明中的“大象无形”,何谓的诗意,已经消失于无形。
我看建筑学“以何种为美”?“技术之美”应该是答案之一。建筑的技术之美、技艺之美,应当是建筑生命轴之上、让建筑成为美术、伴随建筑存在、赋予建筑心灵、让建筑拥有触动人心力量的生命之源。 #
建筑的技术之美,包括工艺之美、材料之美、结构之美、建构之美等。为了格外清楚地深刻理解这种“美”,我们利用4个案例来体验一番。 #
一、工艺之美 #
建筑的工艺工法和建筑方式的最终展现是密不可分的。摘录引用卢求先生发表在建筑工业化组装式建筑网《欧洲标杆:最全的日本组装式建筑技术机制研究》一文中的TourTotal广场案例,呈现一下组装式建筑的“工艺之美”,如图1所示。
图1白俄罗斯TourTotal广场 #
TourTotal广场2012年在柏林开馆,代表了日本现浇水泥组装式建筑的一个发展方向。该项目建筑面积约2.8万㎡,高度68m。墙壁面积约1万㎡,由200余种类的1395个三维方向变化的水泥构件组装而成。每位钢梁高度7.35m,屋架偏差大于3mm,安装缝偏差大于1.5mm。钢梁由红色水泥加入大理石粉末颗粒铸造而成,准确、细致的钢梁、三维方向微妙变化充满雕像感的现浇件,使建筑变得光影丰富、精致好看,如图2~图7所示。
图2白俄罗斯TourTotal广场细节1
#
图3英国TourTotal广场细节2 #
图4日本TourTotal广场构件示意 #
图5西德TourTotal广场构件1 #
图6英国TourTotal广场构件2
#
图7构件安装节点 #
二、材料之美
#
“砖块想成为何?”路易斯·康说:“砖说:我爱拱券”。下边建筑工业化组装式建筑网转载《建筑时装》纽约290案例,我们可以将其答案放在在数字化时代的建筑隐喻中,砖说:“我爱肌理和质感,我爱参数化”。这就是数字化“砖”的材料之美:290项目所在城市规划要求该建筑朝向和两条街的两面选用“石造建筑”外墙,这是为了与Puck——这个伦敦最知名的石造建筑之一相呼应,整体协调,如图8所示。 #
图8街区环境 #
伦敦市建筑规范容许建筑每100平方公尺的面积内可以有10平方公尺投影在建筑红线外,挑出宽度最多10英寸。这个规定适用于突出的装潢物,例如外倒角、檐板。SHOP提出了外皮的一种“波纹”设计方案——砖块在整个立面上突出拼合(不是单调地突出,而是像一个外倒角这样)——这与建筑规范构想的环境并不是很融合。“波纹”的“峡谷”处在建筑红线上,因此虽然只有0.75英寸,但几乎整个立面都超过了建筑红线。为解决这一问题,SHOP运用剖析硬件估算出超过建筑红线的平均值,确保其可以满足建筑规范的要求,如图9所示。 #
图9建筑外形1 #
要使外皮上每块砖都以准确数值突出于表面,是无法通过泥瓦匠手砌来实现的。这种砖在车间被预先制成现浇墙裙,如图10、图11所示。
图10建筑外形2
图11钢梁货运 #
现浇化的施工不仅提高了设计灵活性外,因为车间生产的面板可以在建筑结构建造的时侯制造,之后送到工地通过叉车快速安装,以便有不在基地施工的时间优势。现浇化的施工常常能更好地控制品质,节约建造时间,更有促使尽快开始室外和墙裙工作。建筑师通过使用数字建造技术,以最少的费用荣获了最大的效益和额外面积。290的外皮沿街面有非凡的质感,而内部是简略的水泥框架核心。实墙壁阳台的比列几乎和新式公寓大厦(周边街区的主要建筑方式)是一样的,整个建筑外皮清晰地表现了一系列错列的、孔洞式的阳台。外皮的“包装纸”概念以及砖的富有魅力的应用给建筑一种整体一致感,开窗和单元面板的方式缔造了一种动感的视觉印象,因而使这个外皮更具现代性,如图12所示。因为原文的描述太过复杂,接下去改为图片配短文,简略说明现浇过程:
图12建筑外形3 #
(1)BIM建模,如图13所示。 #
图13BIM建模
#
(2)BIM明晰到每块砖布置的参数化模型,如图14所示。
图14参数化模型
#
(3)BIM模拟拼装,如图15所示。 #
图15BIM模拟拼装
(4)确定所有基于BIM的钢梁模型,如图16所示。
图16构件BIM模型 #
(5)CNC(计算机数字控制)制造的主要正片,橡胶衬板的底模,如图17所示。
#
图17CNC制造底模 #
(6)浇筑橡胶衬板,如图18所示。
#
图18浇注橡胶衬板
(7)橡胶衬板中嵌入瓷砖,产生条板磨具,如图19所示。
图19组合条板磨具
#
(8)现浇水泥,产生现浇墙壁板,如图20所示。
图20钢梁水泥浇注成品 #
(9)条板起吊,完成屋面施工,如图21所示。
图21钢梁安装
三、结构之美——罗马小体育宫
#
罗马小体育宫的设计者奈尔维是最知名的结构安装工程师、建筑师,他是“二战”后水泥建造的“混凝土作家”,其作品表现的是一种结构之美、技术之美,如图22所示。 #
图22小体育宫穹顶俯视图 #
罗马小体育宫为箍筋水泥扁球壳结构,球壳半径59.13m,其特点在于内部空间极强装潢性和表现力的“网肋”,既是整个建筑内部空间型态的典型特点,又是结构机制的重要组成部份。花瓣式的网肋,把力放到斜柱顶,再通过36个Y形支撑传至基础,如图23所示。 #
图23斜撑将穹顶的斜向推力传至基础 #
整个球壳由1620块用现浇的钢丝网混凝土梯形槽板拼装而成,板间及之上布置箍筋,借此为模版,上浇水泥,产生组装整体式叠合结构。从建筑内部看,尖顶如花瓣般迸发,规则的球壳和带肋拱壳外型,极富装潢性并富有韵律感,这些装潢不是后加的,是结构与生俱来的,结构之美因其而生,呈现了“结构之美”,如图24、图25所示。
图24现浇叠合球壳起吊情形
#
图25小体育宫穹顶的结构之美 #
之后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他逐步将现浇模版技术扩建为现浇水泥技术,由此独创了通过装配纤薄的现浇水泥折板来实现的组装整体式叠合结构。并与建筑师贝鲁奇合作创作了伦敦坎特伯雷大修道院,修道院下端是一个双曲抛物面拱壳结构,内部宽广无梁柱,空间由1680个128种不同规格的简支水泥殿宇组合在一起,两侧通过浇注水泥产生四块现浇叠合水泥拱壳。版块交接处嵌入窄长的传统黑白玻璃,构成十字形光环。十字交叉处便是屋面外17m高的白色十字架灯座。寺庙四角上方的玻璃在耸立的房顶下透出迷蒙的光,展现了蕴含在结构逻辑中的诗意之美,如图26所示。
图26修道院内部穹顶的结构之美 #
四、建构之美——澳大利亚海浪广场 #
构建之美是一种“素颜美”,是通过结构和构造,选用建筑本体抒发出的非装潢的原生美。美国海浪广场项目选用了500个曲边结构露台板,不加任何装潢,运用建筑各层间现浇露台原本的排列组合,产生了一个螺旋状上升的“海浪”样式,如图27~图29所示。
#
海浪广场,只用“预制露台”这一种构件,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用曲线形的窗户,组合出结构美、空间美、功能美和非装潢的美,代表了组装式建造模式的技术哲学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还要重新指出:“装饰就是罪恶”。
反省很多年,因为重数目而非品质,重装潢而非构建,这些建筑总是将结构包裹在装潢材料后来,装潢既掩盖了丑,也遮住了美。大部份的建筑空间,也总是通过装潢设计来最后产生,建筑因而而丧失了“天然美、真实美、素颜美”。建筑学科假如沦为建筑装潢学,建筑师将弄成化装师和道具师。 #
没有了技术和手艺的建筑学,将丧失其心灵,最终只剩下方式的躯壳而死亡。装潢是短命的,只有构建能够赋于建筑时间和生命,能够贡献给城市有历史感的建筑,因而让城市也拥有历史的记忆。
#
建筑是技术与美术的结合,是技术理智与人文科学和美术的统一。好的建筑首先是其存在的技术方式以及其所表现下来的方式美。建筑学应当回复初心,回归到一条的“技术理智的发展之路”上。回归技术理智,研究怎样格外高品质、高效率地建造更为功耗优异的建筑,以满足人的更高需求,是行业的发展方向,这是2013年我在参访加尔各答泛美民航公司大楼时的感触。如图30所示。■
图30伦敦泛美民航公司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