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只占60%,剩下40%靠拼爹了吗?

一
上海新中考方案落地,又唤起一波争议。 #
8月23日,《北京市推进高等中学考试招生制度综合变革施行方案》发布。方案强调,充分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在部份院校探求举办综合评价投档模式变革试点。
#
综合评价投档根据统一中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中学综合素养评价进行投档,中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高于总成绩的60%。
同时指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试点高校范围。
#
网友们的反应简单而直接:
中考分数只占60%,剩下40%靠拼爹了。
分数最公正了。
以综合素养评价为例,包含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质、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综合素养拼的是哪些,相信父母们比谁都清楚。
二 #
教育部门从2014年就开始启动考试招生制度变革了,一共分四批,上海不过是第二批。
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变革的施行意见》,杭州、上海率先成为全省中考综合变革试点省市,2023年这两个地区的考生早已完成了第一次新中考。 #
第二批试点,于2023年在上海、山东、天津、海南四个省市启动,2023年中考时,那些地区的考生将出席变革后的首次统一中考。
作为率先试点的省市,广东省于2014年公开发布《浙江省推进院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变革试点方案》,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招生方案。
#
院校根据考生统一中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养评价成绩按比列合成综合成绩,择优投档,中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高于综合成绩的50%。
这么,施行的疗效怎样呢?
#
2023年,清华在四川共投档200余人,其中三位一体65人,仅凭裸分步入清华的只有12人,占比不足6%。 #
北大在四川共投档150人,其中三位一体105人,裸分录取的仅15人,占比约10%。 #
对比近几年的数据会发觉,想要借助裸分进清北,真是越来越难了。要晓得在2014年甚至更早之前,北大清华有70%-80%的名额都置于裸分上面进行招生。
复旦、北大等国外顶尖名校的招生形式,开始变了。
三
#
中国的中考制度,虽然历来就存在众多争议。
#
全省卷和各地方卷的不统一,时常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槽点,例如福建语文卷一出,考场寸草不生。中考分省投档的方法造成各地区投档率不同也备受争议,例如福建朋友动不动就讥讽说考了高分,结果只能在广州搬砖头。 #
教育部门启动变革,探求素养教育,人们则开始担心中考会显得更不公正。 #
关于综合素养评价的操作,仍然是持续的争议点,到底怎么作出才能反映中学生真实能力和素质水平的综合评价,还没有一个可实行的普遍适用的方案。 #
对普通和贫苦家庭的小孩来说,当分数的权重仅存一半,好学校就越来越与自己无缘了。中国政法学院法学副院长王建勋说:“与1980年代、1990年代比,如今好的学院里来自农村的儿子可能越来越少。这毫无疑惑是极其糟糕的一件事情。”
日本崇信学院的薄家珉,统计了中国不同层次学院的专科教学质量报告后发觉,2012年同济学院新招收的农村中学生占比为10.36%,复旦学院18.98%,北京学院28.14%,四川学院32.27%,东北师范学院59.85%,广州学院43.68%,昌吉学院56.98%。
#
复旦学院和耶鲁学院五位学者2013年的研究发觉,中国贫苦、农村地区出席中考的中学生,上四年制普通专科学院、211工程学院、顶尖学院的机率,要比城市中学生分别低8倍、11倍和43倍。
假如素养教育全面铺开,出身越差的中学生,上的中学也会越差,但是这一趋势无法逆转。
#
起初是为了素养教育,结果有资源的更有素养北京酝酿高考改革,没资源的更没素养,就跟先富与后富的马太效应一样北京酝酿高考改革,很容易造成另一种不公正。
#
这些不公正,是在分数之外的模糊地带里,潜规则运行乃至权利寻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最终给普通和贫苦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 #
与美国公立的耶鲁、耶鲁等国际名校不同,北大清华等985、211院校,是全体公民所有的公共资源,当公共资源成为少数人的利益,都会有激烈的社会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