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文革新 从“兼济”走向“独善”的心理状态及人生追求的变化

不知人,无以苦吟
■华东师范学院英文系院长方笑一 #
《诗家十讲》是一本介绍和讲解唐宋诗人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的书。书中内容是依据我在北京图书馆、上海广播电视台等机构所作的十次讲演整理而成,因此命名为“诗家十讲”。其中涉及的作家主要有李白、王维、刘禹锡、白居易、李煜、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应当说,那些都是唐五代到唐朝这一时段重要的作家、词人。
目前,讲解诗歌的书的方式有好多,但因为题旨的关系,常常难以让读者真正详尽了解一位作家的生平。在剖析作品时,也较多选择文学史上的精典名作,无瑕顾及一些不太知名、却与作家人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诗家十讲》中的每一讲基本不到2万字,其中又分为几个小专题,通过这样的方法,把一位作家人生经历中的关键点呈现下来,尤其是他一生中所遭受的重要风波和重要横祸。在选择诗歌作品时,我首先考虑的不是作品的著名度,而是与作家的经历和心境的关联度。 #
例如,刘禹锡的《春日用膳》,我觉得可以生动反映他在永贞革新中的境况和春风得意的态度;又如白居易晚年痛失幼子后所写的《哭崔儿》,是我们了解作家垂暮心境的一把锁匙。书中没有涉及《长恨歌》《琵琶行》这样传统意义上的名作,反倒介绍了白居易较多的暗喻诗和悠闲诗,因为它们似乎更能呈现白居易从“兼济”走向“独善”的心理状态及人生追求的变化。 #
中国古时本就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对诗歌的诠释离不开作家经历和时代背景,这是常识。在《诗家十讲》中北宋诗文革新,我想进一步把唐代作家还原成历史情景中一个个血淋淋的人、一个个具体的生命,而不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座标。
诗人们的生平仕履、生活经验、心灵世界、朋友圈子,她们所经历的种种甜酸苦辣,内心的悠闲或挣扎,在人生困局中坚守的处事之道,采取的应对之策,那些都是本书着意关注和竭力呈现的。作家不仅写歌,在生活中常常有着多重身分,她们也是高官、学者,甚至有的还是帝王。
在我看来,让读者了解诗歌背后作家的人生经历,在明天还有一重非常的意义。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普通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业、职业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不仅享受成功的喜悦之外,每位人都有可能遭受磨难,经历失败,甚至一时深陷窘境,无法甩掉。我们到底应当以哪些样的态度去面对呢?又能用哪些样的精神资源去自我调适呢?在这方面,《诗家十讲》所涉及的诗人们或许给与我们不少启迪。 #
李白遭权贵指责离京,王维被安史乱军擒获软禁,白居易越职言事遭贬,刘禹锡革新失败远谪,欧阳修受人功击外放,王安石两度县丞,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的九死一生,李煜更是眼看着江山易主、做了亡国之君……书中每一位作家遭到挫折和严打的程度显然不同,但那些都是她们需要切着力实去面对的。
应当说,她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被种种挫折和严打击垮,反倒在逆境和困局中写出了不朽的作品,这本身就值得钦佩。我们崇敬的除了是她们的文学才气,更是她们在困局中所显露下来的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精神。我深信,古今人性是相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完全不懂英文的西方人北宋诗文革新,在中国诗词面前,同样可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19世纪、20世纪之交英国知名作词家古斯塔夫·马勒,他在儿子夭亡、自己身患严重肾脏病以及职业生涯遭受不顺的情况下,碰巧读到经过法文翻译的李白、王维、孟浩然、钱起等人的诗作,获得巨大的精神开导,最终以之为歌词,创作了不朽的交响诗作品《大地之歌》。我十分喜爱这部作品,在《诗家十讲》中,我也仔细剖析了《大地之歌》中涉及的李白诗作,用以说明中国诗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
《诗家十讲》
#
方笑一著 #
东方出版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