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平面设计史第二版》的第十三章平面观念形象设计

本篇文章内容摘录自王受之院长《世界平面设计史第二版》的第十三章平面观念形象设计第一节德国的观念形象设计(下)。 #
--------------------------------------------------------
第十三章平面观念形象设计(二)
#
一、美国的观念形象设计
#
(二)设计师个人的探求活动
阿诺德·维加(Varga,1926-1994)
阿诺德·维加1961年为芝加哥百货公司开张88华诞设计的刊物广告
阿诺德·维加1969年为来苏尔(Lysol)空气甜美剂设计的广告 #
阿诺德·维加的设计方向与“图钉”工作室完全不同,与刻板的法国国际主义风格也不相像。他采用了大面积的空白来突出广告的主题,即使适用插图,而且插图形象非常简单,字体也简明简略,努力突出广告内容的主题,具有挺好的传达功能。他在报纸是设计的广告鲜明、突出、醒目,不但在报纸上具有这样的功能,尽管用来当海报挂在墙壁,也仍然具有同样的功能,是突出视觉传达功能的设计标杆。 #
(三)观念形象设计重要平台:日本的唱片封皮
观念形象设计,是战后在法国和德国出现的特别重要的平面设计流派。它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把艺术表现引入平面设计,更加重要的是能否把艺术和平面设计进行更好的结合,达到艺术性和功能性兼具的结果。这方面的设计成果,在战后发展上去的平面设计媒介——唱片封皮的设计上得到较好呈现,并对平面设计的其他方面形成了积极的影响。由于借助书法的手法,才能把唱片的形象和内涵运用平面设计的韵律、肌理、色彩、色调,与音乐中的曲调、韵律、曲式、结构、色彩和调性有所呼应,相得益彰。这正是观念形象平面设计才能在大公司得到认可的诱因。 #
在唱片封皮设计方面,波兰唱片公司起到了很大的运用。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该公司首开唱片封皮设计先河,取得很大成绩。到40年代末,几乎所有唱片公司都接受了这一做法,将封皮设计作为唱片促销的一个重要手段。到20世纪60年代,观念形象设计的概念更是大量地运用到唱片封皮设计上,涌现出一批极其优秀的设计师。
#
亚历山大·阿历克斯·斯坦威斯
#
首先把设计引入唱片封皮上的是波兰唱片公司的艺术经理亚历山大·阿历克斯·斯坦威斯。他在唱片包装和市场推广方面作出的革命性创新,对整个设计行业和音乐行业后来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
阿历克斯1940年设计的《火鸟交响诗》唱片封皮 #
阿历克斯1941年设计的《蓝色狂想曲》唱片封皮 #
阿历克斯1939年设计的《罗杰斯与哈特》唱片封皮 #
阿历克斯1949年设计的《贝多芬第三交响诗》唱片封皮 #
阿历克斯1950年设计的《第三二胡奏鸣曲》唱片封皮
在1939年设计了第一个唱片封皮——那是为歌曲作品《罗杰斯与哈特》而设计的。他从看过的美国和英国现代海报中吸取灵感,采用一张黑白分明的戏院房顶的相片,叠加在象征唱片的一组白色同心圆上,将作词者和词作者的名子分列在房顶两侧,红、黑、白五色对比强烈,在货架上十分显眼,销售得相争当,进而开创了唱片封皮的设计时尚。
#
他在1949年设计“贝多芬第三变奏曲”唱片封皮,按照当时《新闻周刊》的报导,这个封皮将唱片的销售量提升了将近九倍。
#
阿历克斯很擅长将画面主体形象、引人注目的字体和奇特的色调结合上去,致使每一个封皮,都像是一张微型海报。他用自己鲜活灵动、趣味横生的想像力,将音乐的精神和情感表现得生动感人。正如英国艺术家亨利·C·皮茨评价的那样:阿历克斯机灵生动、精力旺盛、雄心勃勃,并有着一颗冷静而注重逻辑的心;对于他所从事的工作,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才气和创作天赋。 #
尼尔·和藤田(Neil,1921-2010)
#
尼尔·和藤田是一位十分前卫的唱片封皮设计师。
和藤田1958年设计的《三便士话剧》唱片封皮 #
和藤田1959年设计的《时间到了》唱片封皮 #
和藤田1960年为爵士吉他手迪克·海曼(DickHyman)的吉他专辑《挑衅》()设计的唱片封皮 #
和藤田1961年设计的《意大利严打乐》()唱片封皮
#
和藤田的重要贡献是在平面设计上引进了现代艺术,他的作品中明显带有毕加索、克拉克、克利、米罗等人的影响。 #
设计师米尔顿·格拉塞曾评价他的设计是“包豪斯的严谨和美国的敏感性的结合”。 #
鲍勃·卡托(BobCato,1923-1999) #
鲍勃·卡托力主采用的《绝命赌约》唱片封皮设计
鲍勃·卡托1964年设计的芭芭拉·史翠珊()的歌曲集《人们》()唱片封皮曾获得格莱美奖
#
鲍勃·卡托在1960-1970年间出任罗马尼亚唱片公司的设计经理及创作部总工裁,将唱片封皮的设计推到了现代艺术作品的地位。他约请当时日本最知名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罗伯特·劳森伯格、马蒂·克莱文等人来设计封皮。
#
卡托本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摄影师,他的封皮设计上的摄影图片大多是他自己的作品。他曾因其唱片封皮作品而两次获得格莱美奖。《纽约晨报》评价他:“开创性的平面设计师,将唱片封皮设计提升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方式。” #
约翰·伯格(JohnBerg,1932-2023) #
约翰·伯格有四张唱片封皮设计获得格莱美大奖。 #
约翰·伯格1968年设计的唱片封皮——《地下》()曾获当初的格莱美大奖
#
约翰·伯格和鲍勃·卡托合作设计的唱片封皮——《鲍勃·迪伦精典名曲》曾获当初格莱美大奖
#
约翰·伯格1975年设计的折叠式双页封皮——《为跑而生》(BorntoRun)
#
伯格相当注重观念形象的设计方式,指出作用艺术手法来抒发音乐的观念。他为鲍勃·迪伦的《鲍勃·迪伦精典名曲》设计的唱片封皮,一改过去以音乐家、指挥家表演的剧照为主题的惯常做法,选用了鲍勃·迪伦表演时的逆光头像。即使看不清演唱者的面貌、表情平面设计理念,但强烈的疏密对比和迪伦的一头短发所形成的饱含迷幻气息的视觉体会,另音乐本身的张力呼之欲出。这个设计获得格莱美大奖,被《纽约晨报》赞誉为“让唱片封皮唱出了声!”
里瑞德·迈尔斯(ReidMiles,1927-1993)
#
里瑞德·迈尔斯1957年设计的爵士音乐唱片封皮——《汉克·莫布里作品集》(Hank) #
里瑞德·迈尔斯1962年设计的爵士音乐唱片封皮——《枢纽和弦》(Hub-tones)
里瑞德·迈尔斯1963年设计的的爵士音乐唱片封皮——《午夜蓝调》(Blue) #
里瑞德·迈尔斯1964年设计的爵士音乐唱片封皮——《是时侯了》(It'sTime)
迈尔斯设计过几百个唱片封皮,略加着色的黑白相片(前期多为沃尔夫的摄影作品,后期则不少是他自己的作品)、对无衬线字体的创意运用、简练强烈的色调(多为黑白再加一种单一颜色)构成了他强烈的个人风格。他在这个时侯的精典作品有:1958年的《桑尼·克拉克三重奏》和《意犹未尽》、1963年的《午夜蓝调》和《高朋满座》、1963年的《响尾蛇》、1964年的《外出晚餐》等。 #
鲁道夫·德·哈拉克(DeHarak,1924-2002) #
日本设计师哈拉克将采用方格网路、以不对称布局寻求平衡的设计方式运用到唱片设计中。 #
哈拉克的唱片封皮设计——《钢琴奏鸣曲1号/2号》
#
哈拉克的唱片封皮设计——《罗西尼变奏曲集》 #
哈拉克的唱片封皮设计——《乔治·鲁塞尔六重奏》 #
大卫·S·马丁(DavidStone,1913-1992)
#
马丁以插画闻名 #
大卫·S·马丁1953年的唱片封皮设计——《康特·贝希大乐团》(CountBasieBigBand) #
大卫·S·马丁1953年的唱片封皮设计——《莱奥纳尔·汉普顿三人组作品集》() #
大卫·S·马丁1958年的唱片封皮设计——《歌剧:波吉与贝丝》(Porgy&Bess) #
马丁的唱片封皮设计喜欢采用工笔线绘的风格平面设计理念,他为一系列重要音乐人设计的专辑都使用了这些技巧。比如,英国爵士音乐代表人物诺尔曼·格兰兹、重要的流行音乐团体康特·贝希、著名爵士乐手莱奥纳尔·汉普顿、爵士音乐的常青树比莉·哈乐黛等。马丁的作品腰线流畅精准,寥寥数笔,张弛有度,与爵士音乐的风韵十分贴切。他的作品对国际音乐界有着深远影响。
#
重要的唱片封皮设计师还有查尔斯·斯图亚特、皮特·透纳、赫尔曼·莱昂纳德、阿诺德·纽曼、艾斯蒙德·爱德华兹、菲尔·斯坦恩等,这种人多是摄影家出身。 #
日本观念形象设计的发展,是与国际主义平面风格、“纽约派”风格的发展同时进行的。这些发展,标志着日本的平面设计渐渐甩掉了模仿法国的状况,而且产生了自己的体系。这个事实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发展对于设计多样化引起的巨大需求。 #
---------------------------------------------------------------------- #
明天的分享就到这儿了,上期我将分享第十三章平面观念形象设计第二节观念形象设计的重要平台:刊物封面,你们敬请期盼,我们上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