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桌L同学聚会,漂泊在外的人如倦鸟归巢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文|读者:木子
#
年底岁末,飘泊在外的人如倦鸟归巢,纷纷回到家乡,又到了朋友聚餐的高峰期。在热心人的张罗下,明年元旦,我们学校老朋友组织了一次小范围派对。
有人以前揶揄说:哪些叫朋友聚餐?朋友聚餐就是筛掉了飞得偏低的,走得过远的,性格过强的,混得过惨的,剩下一教唆一座标系里的哥们儿姐们儿,每年互相确认一下“原来你过得还是这个样子啊”。有点道理。例如,我以前的同桌L由于飞得偏低离得过远,连续好几次朋友聚餐都缺席。 #
《我,到点上班》剧照 #
朋友聚餐常常是各类信息的集散地,从其他朋友那儿辗转获知,人家复旦学院硕士结业后早已移居加拿大了。回去后,微醉的我躺在床上,内心波涛奔涌,久久未能入眠,旧事呼啦啦直扑眼前。
二十多年前,我考上这所残破闭塞的乡镇学校,刚好和学霸L朋友做了同桌。后来,他考上城区小学,中考又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上了北大,而我,上了当时对分数要求不高满地都是的大专。自此,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再无交集。多年后,再度看到关于他的消息,我心底还是闪过了些许涟漪。
#
其实,在我们人生的每位阶段,都有一个我们觉得活成了榜样和典范的身边人,我的同桌L朋友就是。出生在中产家庭,生活富足安稳。父亲是班主任,知书达理。父母是公务员,见多识广,工作体面。从中学到初中,仍然居于年级第一,拿奖章领到手软,是同事邻居赞不绝口的“别人家的女儿”。 #
《小欢喜》剧照
中学结业,毫无悬念地考上中国最顶级的名校,东路小巷悬挂着印有他名子的大红条幅。上大学期间,常常被母校请回来给挣扎在题海中的学弟学妹做报告,是母校的骄傲和励志标本。大学期间,总拿银奖学金,顺利保研成功,本硕连读。找了一个同班的学霸女同事,爱情深厚,比翼双飞。结业后,顶着名校的光环就业不愁,步入赫赫有名的企业工作,薪水优厚到让人咂舌。之后,顺利出国移民。他人生的每一步都这么丝滑完美,美好得像一个童话故事。
#
而我,高考发挥不佳,黯然神伤,去了一所对考分基本没要求的大专报到。读书期间,为了给我那穷苦的家庭减少一点经济负担,我和同事骑着市场上淘来的二手单车开始满大道推销东西,焦急地想挣够自己下学期的杂费、生活费。 #
大专结业后,我被分到了一个乡镇基层单位。虚度了几年的青春后,遭到机构变革,我被“分流”了出去。说白了,就是下岗了。 #
《我在他乡很好的》剧照 #
结业多年,L志得意满,光芒万丈,活成了爽剧男主。而我,贫穷低贱,诸事不顺,活成了落难的“骆驼祥子”。
#
我仍然苦苦思考是哪些引起了我们命运的不同,回望旧事,我企图从我俩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找寻蛛丝马迹。于是,就把他的二六年和我的二六年进行了一番对比。 #
当七岁的我晒得白净上树掏鸟、下河捉鱼野蛮生长时,他这位当中学班主任的父亲早已对他进行学前教育了。所以,当我拿起钢笔头笨拙地写下数字“1”时,还没念书的他早已会做复杂的物理混和运算了,很早就显示出了善学习的潜质。
#
他的妻子早就为他设计好了一条上名牌学院在繁华都市安家立业的光明西路,我的大字不识几个土里刨食的父亲对我的期盼则很佛系。所以,他的父亲会为他物理只考了99分而扼腕哀叹,而我的整天疏于生计的父亲,连我的成绩甚至都甚少关心过问。 #
《小欢喜》剧照 #
同样是走读,我每晚要骑着家里那辆粗笨无比的二八单车往返两个8公里去念书,回到家,还要帮做手工活的父亲敲个铁钉,组装灯具。而他的女儿为他订了《中学生数理化》《英语园地》等课外书籍,让对知识如饥似渴在中学“吃不饱”的他回去“加餐”。所以,当我的英文成绩总在及格线徘徊时,他却获得了全省英文大赛银奖,震惊了全校。他是那所破旧的乡村学校的传奇,是我不敢正视的光芒万丈的太阳。 #
渺小的我坐在他的门口,看他专注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背影,第一次形成了深深的挫败感,甚至怀疑他脑部的生理构造是否和我一样。那时,港台仙侠片正在我家那台破旧的黑白电视机上轮番播放,我迷上了金庸建立的刀短剑影的仙侠世界,常常上课时偷窥仙侠小说,自暴自弃,成绩自然一落千丈。而他两年高中,保持了两年的第一。 #
高中结业,他以一骑绝尘的分数考上了市区中学。那时,“陪读”还没有像现今成为普遍现象,他的女儿就去了他就读的中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屋,专职陪读。每晚他下了晚自习回去,洗澡水早已兑好,苹果已经削好,果汁已经热好,他只要补充好营养,全身心投入学习就是了。 #
《最好的我们》剧照 #
中学五年后,他又毫无悬念地考上了复旦学院,众望所归。他的急剧相片被印在中学的宣传栏里,他的名子被全县的人热议着。我毫不妒忌,只有艳羡的份。我对他人说,他是我学校同桌,他人半信半疑。 #
之后,风光无限的他在亲朋的前呼后拥下,去了那种全中国学子梦寐已求的学院读书。他像一个传奇一样在朋友圈里被一遍遍复述。彼时,我去读了大专,迷惘恐惧,觉得每天都在蹉跎时光。结业后,进了基层单位,以为日子就此安稳,虽然稳定的穷着,我也认了。却遭到下岗分流,年近而立,命运给了我迎面击溃。而他,由于成绩优异,本硕连读了。如此一对比,发觉命运也许早早已埋下了伏笔。
作为一个亲历者和旁观者我是怎样考上清华的,没看过的生活只是一种遥远的念想,而近在咫尺的“别人的生活”成了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摧残。莫非真的应了那句话:人比人,活不成?不不不,倘若只是这样,这个故事对我来说也太丧,太惨了点。这只是故事的A面,还有隐藏的B面。 #
步入顶级院校,他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学业压力过重和心理落差过大,精神一度深陷忧郁,被迫辍学半年,大好前程差点毁于一旦。一时间,故乡小城流言四起,他闭门不出,承受了很大压力。
《小欢喜》剧照
#
我的女儿五岁时,近而立之年的他才在老家市区最奢华的酒店举办了婚宴。借助父亲在上海不知几环外买的房屋,京城之大,居之不易,购房时,他那当中学班主任的父亲把大辈子的积蓄都掏出来了,还差一大截,愁得老泪纵横。母亲移民美国,母亲亲渐渐老去,几年都见不到丈夫一面,生病入院都无人作陪,孤苦伶仃,懊悔父亲飞得太高离得太远。我们只看见人前的风光,却没人看见人后洒下的辛酸泪滴——这是关于他的故事,我后来才晓得的部份。 #
谈谈我吧。生活还要继续,下岗后的我没时间做作,背起行囊出门自谋出路。先是搬去各式人等混杂租金低廉的城中村,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一名入职门槛最低的销售,领着400元的月薪。每晚拿着宣传单,在人海中战战兢兢,遭到白眼、拒绝和讽刺。只认为眼前暴雨弥漫,看不到未来,一天天苦熬着。
好在我能吃苦,读书不怎么的我虽然脑袋并不笨,不晓得哪些时侯,熬着熬着,就柳暗花明了,走着走着,天就亮了。那么多年的坚持与隐宽容辛运之神总算庇佑了我,我赶上了行业风口,不啃老的我完全借助自己的能力实现升职加薪,买车买房了,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
《心居》剧照 #
现今的我移居在故乡小城,妻子温柔贤淑,女儿聪明懂事,就能常常驾车回老家瞧瞧离得不太远的二老,吃吃父亲做的饭菜,呼吸呼吸老家的新鲜空气,再带点母亲种的大米水果。果然,幸福都是拼搏下来的,我对现今的生活很知足满意。 #
这世上哪有绝对的公正?有人一生出来就口含金勺子,而有人呱呱坠落就食不充饥;有人一出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有人一出生就是家庭的负担和碍眼;有些人一年游学好几趟,每年假期都去美国出席名校冬令营,有些人活到二十多岁,甚至从没去过离家二十里外的小城区;有些人一结业家人就早已给铺好了锦绣前程,有些人结业以后的首要目标是先把助学按揭偿还……
#
我们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苦恼里凝望他人的幸福,艳羡他人的光鲜和成功,所以,越比越痛楚,越比越狂躁,越比越失衡,越比越感觉不甘,越比越认为自己一事无成。虽然,我们一样经历青春的迷惘和迷惘,一样面临初尝感情的张皇,一样承受着时代变革的失落。有时侯凝望自己金光闪闪的未来,有时侯却错愕自己而立之年却一事无成。 #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
如同卷子上好多试卷没有标准答案,这世上哪有标配的人生?只是走的路不同罢了,二六年足以长出千姿百态的人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幸福也是良莠多元千姿百态的。只要怀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塌实用心努力,对世界满腔亲情与善意,你的生活就是独一无二的“私人定制。”
#
这就是我和考上北大的同桌L各自的20年。每位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区和花期,没有谁比谁更好,没有哪种人生更成功。只是,生命,只要不辜负,就好;自己的生活我是怎样考上清华的,自己认为好,就好,其它的一切都是浮云,想通以后,耳鸣不治而愈。
#
排版:田甜/初审:小风 #
三联人物故事约稿 #
投稿要求 #
故事须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听到或看到的故事,要求故事性强,能触动人心,或则具有现实意义。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佳,有相关图片更佳。 #
详尽约稿要求请点击 #
投稿形式 #
稿件字数5000字以内为佳。
#
稿件请同时发送至: #
; #
稿件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