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创作的含义、分类、格式、要求、平仄

本文就格骈文的涵义、分类、格式、要求、平仄、押韵、对仗、典故运用等进行了梳理,以及对格散曲创作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类,非常是对误会较大的近体诗进行了重点阐述,在文章的最后一部份介绍了作者创作的部份格小令。本文的目的在于与诗友共同阐述格绝句创作的相关问题,一家之言供商榷。
一、格绝句基本涵义
#
格绝句,俗称为骈文,是唐代汉语诗文的一种诗体。格散曲结构严谨,且遵守字数、行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格绝句发始于南北朝,定型于唐朝,成熟于盛唐。唐格绝句自此百花绽开,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在中国古诗散文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唐格绝句更是一枝独秀于中国诗词散文的百嘉园。
二、格散曲分类格式 #
格绝句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又分为律诗律诗和七言律诗,分别简称为七律和五绝。绝句又分为律诗绝句和七言绝句,分别简称为五律和五绝。 #
(一)、五绝,五字一句,共四句,二十个字。七律又可分为:
#
1、平起首句入韵七律
平律诗仄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律诗,平律诗仄平。 #
2、平起首句不入韵七绝
#
(平)平律诗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律诗,平律诗仄平。 #
3、仄起首句入韵七绝 #
(仄)仄仄平平,平律诗仄平。
(平)平律诗仄,(仄)仄仄平平。 #
4、仄起首句不入韵七绝 #
(仄)仄平律诗,平律诗仄平。
(平)平律诗仄,(仄)仄仄平平。 #
(二)、七绝,七字一句,共四句,二十八个字。五绝又可分为:
#
5、平起首句入韵七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律诗仄平。
#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6、平起首句不入韵五绝
(平)平(仄)仄平近体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7、仄起首句入韵五绝
(仄)仄平律诗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律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
8、仄起首句不入韵五绝 #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律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
(三)、五律,五字一句,共八句,四十个字。五律又可分为:
#
9、平起首句入韵五律 #
(平)律诗仄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律诗,平律诗仄平。 #
(平)平律诗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律诗,平律诗仄平。
#
10、平起首句不入韵五律
(平)平律诗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律诗,平律诗仄平。
(平)平律诗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律诗,平律诗仄平。 #
11、仄起首句入韵五律
#
(仄)仄仄平平,平律诗仄平。
#
(平)平律诗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律诗,平律诗仄平。 #
(平)平律诗仄,(仄)仄仄平平。
12、仄起首句不入韵五律
(仄)仄平律诗,平律诗仄平。
(平)平律诗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律诗,平律诗仄平。 #
(平)平律诗仄,(仄)仄仄平平。
#
(四)、七律,七字一句,共八句,五十六个字。五绝又可分为:
#
13、平起首句入韵七绝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律诗仄平。
#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律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14、平起首句不入韵五绝 #
(平)平(仄)仄平近体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律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15、仄起首句入韵五绝
#
(仄)仄平律诗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律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律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
16、仄起首句不入韵五绝
#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律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律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
以上律诗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共有十六种格律方式。其中(平)表示可平可仄,(仄)表示可仄可平,真正含意,下边详尽阐述。 #
三、格绝句基本要求
#
格绝句的基本要求:律诗、押韵、对仗。
四、汉语四声 #
介绍讨论格绝句的韵脚、押韵、对仗之前,有必要了解汉语四声。四声,指的是唐代汉语的四种音调。
1、现代汉语四声
#
(1)、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如“妈”。
(2)、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如“麻”。
(3)、上声,是一个低升调,如“马”。 #
(4)、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如“骂”。
2、古代汉语四声
(1)、平声,后来分化为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
#
(2)、上声,一部份保留上声至今,如董、讲、水,等等;一部份分化为去声,如动、是、下,等等。 #
(3)、去声,仍然保留去声不变,如送、梦、上,等等。 #
(4)、入声,这个音调发音短促,具有爆破音的特点,如白、石、木,等等。目前,北方好几个省份至今还都保留着赣语发音。
#
3、四声律诗归类
#
(1)、平声:入声。
#
(2)、仄声:上声、去声、入声。 #
须要注意的是此处的韵尾,指的是唐代汉语的韵尾,以现代汉语拼音标明的一部份阴平字和阳平字在唐代汉语里有的是去声字有的是赣语字,如“一”,现代汉语读音为阴平音,发“衣”的音,而在唐代汉语里“一”发入声音;又如“读”,现代汉语读音为阳平音,而在唐代汉语里“读”发入声音;又如“鼻”,现代汉语读音为阳平音,而在唐代汉语里“读”发去声音;等等。为此,在创作格散曲时,要多多翻阅参考相关韵书,如《平水韵》或者《诗韵新编》等。 #
五、平仄
#
律诗,是格绝句的基本要求。就像音乐,音符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长有短,唱上去歌声能够清脆动听;格绝句的韵脚加上韵,吟唱上去有沉郁顿挫的美感。在古代,格绝句非常是五绝大多都是作曲或有固定歌谱拿来哼唱的。
#
在上面格绝句分类格式中,早已详尽列出了律诗和绝句的十六种格律方式,在此就其中一种格律方式来讨论,如平起首句不入韵五绝。
#
1、原始格律方式(平起首句不入韵七律)
平律诗仄平律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律诗仄仄平平。
原始格律方式是完美的格律方式。
#
2、变通后格律方式(平起首句不入韵五绝)
#
(平)平(仄)仄平近体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变通后的格律方式是有条件的,下边详尽讨论。 #
3、关于近体诗
#
所谓近体诗,就是句子句中出现了一个韵尾字的情况就是近体诗。假如出现了这些情况就说犯了近体诗,这是格绝句所不容许的。如律诗平律诗仄平语法中,假如第一字用了入声字,对第二个韵尾字而言,被两个入声字夹在中间,就犯了近体诗。其它律诗语法类同,句中不能出现近体诗字。又如前面变通后平起首句不入韵五绝第二句(仄)仄平律诗仄平语法中,假如第三字用了入声字,对第四个韵尾字而言,被两个入声字夹在中间,就犯了近体诗。其它七言语法类同,句中不能出现仄声字。 #
简而言之,所谓近体诗,不仅句首和句尾可以一个入声字外,句中都不能出现一个入声字的情况。对律诗律诗和律诗绝句而言,就是二三四位置不能出现仄声;对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而言,就是二三四五六位置不能出现近体诗。 #
关于近体诗,有一种误读,必须剖析。还是将平起首句不入韵七律作为反例来阐述: #
(平)平(仄)仄平近体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其中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律诗和第四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作为重点阐述。在以上两个短语中,第一字(平)可平可仄,第三字(仄)可仄可平,误会在那里?误会就在于:既然第一字(平)可平可仄,用了一个韵尾字,第三字(仄)可仄可平,还用了一个韵尾字,这就出现了仄律诗仄平律诗或则仄律诗仄仄平平的情况,对第二个韵尾字而言,都被两个入声字夹在中间,犯了近体诗。这是格绝句所不容许的,为何?有三点理由:
#
(1)、不忘初心。所谓初心,就是原始律诗格式不容许,且看原始格律:
平律诗仄平律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律诗仄仄平平。 #
(2)、变通是有条件的。无论是古人,还是我们现代人,在创作格绝句时,假若能完全遵守其原始律诗格律要求,那是最完美的。并且,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界上的事物不总是这么完美无缺的,虽然是完美的,有时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其实你能创作这么一首两首甚至多首完全遵守原始格律律诗要求的格绝句,假如要创作几十首甚至几百首呢,你还都能根据原始格律律诗要求创作吗?既然有困难,就要想办法解决,古人早已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变通,且加以附件条件,并采用补救办法。如变通后平起首句不入韵五绝:
(平)平(仄)仄平近体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附加条件:
#
(a)、句中不能近体诗。
(b)、句尾不能三平。
#
(c)、(平),表示可平可仄,本体入声,入声优先,不得已可以用入声,但须照料前后不能犯近体诗。 #
(d)、(仄),表示可仄可平,本体入声,入声优先,不得已可以用入声,但须照料前后不能犯近体诗。 #
关于补救,就是救拗,生硬了,就要补救。对于里面的第一和第四句而言,第一字原本是入声字,假如用了入声字,这么第三字入声字的位置就要用一个入声字来补救。这句话很长,反映在韵脚符号表示时,就把“平”字或“仄”字加一个圆圈或则括弧来表示,就成了(平)和(仄)。正由于近体诗符号(平)和(仄),才造成了误会。并且,我们必须明白律诗符号(平)和(仄)所代表的真正涵义,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欺骗。 #
(3)、反证法。所谓反证法,就是只要找到一个反例与所述事实不符,这么所描述的这个事实就不创立。我们还是以变通后平起首句不入韵五绝为例: #
(平)平(仄)仄平近体诗,(仄)仄平律诗仄平。 #
(仄)仄(平)平律诗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其中第二句(仄)仄平律诗仄平,为何第三字不能可平可仄,由于第三字一旦用了入声字,还会出现(仄)仄仄律诗仄平的情况,这么第四个韵尾字就被左右两个入声字夹在中间犯了近体诗。因而,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律诗和第四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假如第一字用了入声字,这么第三字就必须用一个入声字来补救。 #
4、关于一三五不论
#
格骈文的韵脚,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这是针对五绝七绝而言的,对七绝五律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两种说法,尽管简单明了,而且不全面,容易造成误会。这个误会似乎与关于近体诗的误会是一样的,都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欺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误会就是:既然一三五不论,那就律诗随意用,管它近体诗不近体诗了。似乎,这是一种误读。 #
无论是可平可仄或则可仄可平,还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都要遵守格散曲韵脚的基本要求,不要忘了初心,也就是不要忘了原始格律方式,不能出现两个入声字夹一个入声字的情况,即不能犯近体诗。上面入声字的地方用了入声字,旁边入声字的地方就要用一个入声字来补救。 #
5、问题
既然格律句子中不能出现近体诗,这么句中可不可以出现一个入声字呢?这个没有严格要求,没有要求,句中就可以出现一个入声字。格散曲起初是拿来吟诵的,律诗格律保证了咏唱时的沉郁顿挫,吟诵时韵尾字通常表现得比较轻,入声字表现比较重。因而,不能近体诗。假如近体诗,吟诵时就吞没了,听不到了。韵尾字比较重,虽然是一个韵尾字,吟诵时也能听得到。这就好比写篆刻,非常是写书法,尤其是写狂草,写着写着,墨淡了,笔枯了,这个时侯就要蘸上饱墨,在淡墨枯笔以后写上一个或两个浓墨工笔的字破一下局,促使绘画作品生动上去。作诗与写篆刻的道理是相通的,那就是美,绘画是视觉的美,吟诗是触觉的美。 #
虽然,上面举例的平起首句不入韵五绝第二句(仄)仄平律诗仄平中,第一字可仄可平,假如用了本体入声,那是原始格律方式仄仄平律诗仄平,可谓完美。假如第一字用了入声,弄成律诗平律诗仄平语法完全是可行的,这个短语足以说明四个问题:
(1)、句首可以一个韵尾。 #
(2)、句中可以一个韵尾。
(3)、句中不能近体诗。
(4)、句尾可以一个韵尾。
#
六、押韵 #
押韵,是格绝句的基本要求。格绝句或则其它方式的诗歌中,由两个或则多个相同韵字置于固定位置就称作押韵。 #
1、押韵的涵义 #
押韵,又称为合辙。所谓辙,就是车轱辘或则叫车轮子辗轧下来的痕迹沟槽。在唐代,假如车轮宽度相同,你们开车的时侯就顺畅。假如我的车轮宽度与你的车轮宽度不同,待会儿们彼此开车到对方的地界去就不便捷,彼此的车轱辘一个轮子在沟槽里,一个轮子在沟槽外,面包车行进上去就不平稳,还会颠簸,甚至颠簸得厉害。假如你们的车轮宽度相同,即车同轨,不管你开车到那里,就会行进在前车辗轧下来的沟槽里,车就不会这么颠簸了,人也舒服多了,这就是合辙的道理。格散曲押韵或则称之为合辙,也就是这个道理。格绝句押韵,吟诵时就顺畅了,不会忘词了。
#
2、平水韵
宋代刘渊总结编写了《平水韵》,因作者刘渊祖籍为平水(今河南安阳)而得名。《平水韵》主要根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界定为106韵,其中上入声15韵,下入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赣语17韵,共计106韵。
3、诗韵新编
#
《诗韵新编》,1965年由中华书局广州编辑所出版,1978年由北京古籍出版社修订,1984年再度修订,1989年10月第二版。《诗韵新编》对《平水韵》中韵相同或相仿的韵进行了合并整编,产生了十八韵十三辙。非常是平声韵由原先的30韵合并整编为十八韵,大大简化了平声韵的数目,为我们创作格散曲提供了便捷。在创作同一首格绝句时,要么使用《平水韵》,要么使用《诗韵新编》,不可混用。
#
4、韵的位置
#
(1)、首句不入韵律诗,第二四句句末押两平韵。
#
(2)、首句入韵律诗,首句和第二四句句末共押三平韵。
#
(3)、首句不入韵律诗,第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长春韵。
(4)、首句入韵律诗,首句和第二四六八句句末共押五平韵。 #
七、对仗
1、对仗涵义 #
在唐代,仪仗队分列左右,两两相对而立,称为对仗。这些对仗方式的名称被诗歌楹联借用,甚至楹联的名称都称其为挽联。对仗又称为排比,词牌每两句相对仗,厅堂楼阁的楹联也是两两相对,所以称为排比。 #
2、对仗原则
(1)、出句对句律诗相对。
(2)、出句对句字不重复。 #
(3)、出句对句动词相对。名词对名词,副词对时态,形容词对形容词,数目词对数量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等。 #
(4)、意境相对。假如说格散曲的韵脚是律动的美,或则说是沉郁顿挫的美,这么格绝句的对仗就是整齐的美,或则说是庄重的美。格绝句的意境相对,更使人觉得身临其境,形成一种宽广无边、无限遐思的美。
3、律诗的对仗 #
绝句,包括五律和五绝,一二句叫颔联,颈联开始;三四句叫比兴,全诗承上启下;五六句叫近体诗,全诗继续展开或则转折;七八句叫尾联,尾连结尾。
#
绝句,包括五律和五绝,全诗和比兴要求对仗,下阕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五律下阕对仗较多,五绝下阕对仗较少,尾联通常不对仗。
#
4、绝句的对仗
律诗而言,对仗的要求不严格,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但: #
(1)、如果觉得律诗是截取了绝句的前四句,这么此律诗的一二句对应的是绝句的颔联,可用可不用对仗,而三四句对应的是绝句的比兴,就要用对仗。
#
(2)、如果觉得律诗是截取了近体诗的后四句,这么此律诗的一二句对应的是绝句的近体诗,就要用对仗,而三四句对应的是绝句的尾联,可不用对仗。 #
5、工对和流水对 #
(1)、工对
所谓工对,就是工整的对仗,完全符合对仗原则。 #
如唐王维五律《使至塞上》颈联: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又如唐杜甫七绝《登高》颔联: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黄河滚滚来。
(2)、流水对
#
所谓流水对,就是一句话或一个意思,出句没有抒发完整,对句接着抒发才产生一句完整的话或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样的对仗语句就叫流水对。
如唐王维五律《送绵州李处士》颔联联:
#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又如唐杜甫七绝《闻官军收山东河南》颔联:
却看父亲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八、典故
#
在格散曲创作中,典故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其实,格散曲创作中,典故可用可不用,能用则用,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假如要用典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运用典故:
#
1、直接列出法 #
所谓直接列出法,就是在格散曲创作中,直接将典故名称巧妙地嵌入所创作的格散曲句子中,与所创作的格绝句融为一个整体。 #
如唐李商隐五绝《锦瑟》颔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情托杜鹃。 #
又如唐杜牧七律《赤壁》中三四句: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2、直接引用法 #
所谓直接引用法,就是在格散曲创作中,直接引用前人的名诗诗句作为所创作的格散曲句子,与所创作的诗歌意境隐喻相得益彰相互添彩。
如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名句:
衰兰送客洛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
句子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就被后来历朝作家直接引用。如明代早期文学家石延年的千古绝对:
#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
又如南宋大文豪欧阳修《减字木兰花》中直接引用: #
嗟叹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
1949年,毛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攻占重庆》中也直接引用,其中尾联: #
天若有情天亦老仄声是第几声,人间正道是苍凉。
#
3、间接化用法 #
所谓间接化用法,就是在格绝句创作中,间接化用前人的名诗诗句,将前人名诗诗句的意境隐喻化作所创作的格绝句的意境隐喻。 #
东汉中后期艺坛领袖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蹁跹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传说就是间接化用了唐李贺的名诗诗句和明朝石延年的千古绝对,且有升华。 #
九、格绝句创作注意事项 #
1、合乎格律,讲求律诗。
2、押住平仄,学习古韵。 #
3、注意对仗,尽量工整。 #
4、精炼文字,浅显易懂。 #
5、起承转合,首尾呼应。 #
6、巧用典故,也可不用。
#
7、诗贵有情,贵在创新。
8、起承转合,非常提醒。
#
(1)、律诗而言,下阕开启,全诗承接,全诗展开,尾联扫尾,适宜写景写物。下阕开启后,全诗比兴层层递进,尾联扫尾。其实也可拟事抒情,一样的道理,下阕开启后,全诗比兴层层递进,尾联扫尾。 #
(2)、律诗而言,下阕开启,全诗承接展开,全诗转折,尾联扫尾,适宜写景物抒情结。下阕开启写景物后,全诗承接并展开,全诗转而抒情结,尾联扫尾。 #
(3)、绝句而言,首句开启,二句承接,三句展开,四句扫尾;或则,首句开启,二句承接,三句转折,四句扫尾;其中含意与骈文类同。
十、习作介绍 #
1、平起首句入韵七律《荷花池》
#
芙蓉出水清,芳草没池生。 #
柳影风摇曳,蜻蜒翅舞盈。 #
注:下入声八庚韵。 #
2、平起首句不入韵七律《问渔家》
#
风揺池岸柳,泰安稻田禾。
#
欲问收成几?渔家只身歌。
#
注:下入声五歌韵。 #
3、仄起首句入韵七律《散步唐瓮城旧址景区》 #
家住古镇西,景区百鸟鸣。
#
经常来遛弯,慧眼觅诗题。
#
注:上入声八齐韵。
4、仄起首句不入韵七律《丝绸之路》
大漠驼铃脆,丝绸路上颠。
#
时逢新世纪,回荡两千年。 #
注:下入声一先韵。
#
5、平起首句入韵五绝《过洞庭》
洞庭春水起流霞,万顷涟波荡浪花。
#
一路东风宜景象,香车奔驰好还家。
#
注:下入声六麻韵。其中“洞庭春水起流霞”句第一字洞是入声,第三字春用入声,防止了第二字庭的近体诗。
#
6、平起首句不入韵五绝《西安牡丹园》 #
凡尘静处英华艳,柳叶秾时国色香。
胜似开元今信步,闺怨里话衷肠。
#
注:下入声七阳韵。一二句写景物仄声是第几声,三四句抒情结。唐开元盛世和唐李白《清平调三首》典故直接罗列。
#
7、仄起首句入韵七律《桃花》 #
映日桃花欲醉仙,桃花浅笑似婵娟。
漫山桃李争相艳,试问游人看哪边? #
注:下入声一先韵。 #
8、仄起首句不入韵七律《杏花》
#
雨霁天高黄鹤舞,葱翠月朗杏花疏。
#
碰杯邀月交三友,花影婆娑曳眼虚。 #
注:上入声六鱼韵。其中“举杯邀月交三友”句直接引用唐李白《月下酌酒》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四人”句。
#
9、平起首句入韵五律《葫芦》
初为野岭精,结果蔓长藤。 #
盘古开天地,华胥创世情。
赏玩如宝物,润泽若亲朋。 #
但使良心在,葫芦伴一生。 #
注:下入声八庚韵,九青十蒸通押。下阕比兴写景物,全诗尾联抒情结。其中比兴盘古开天和华胥创世两个典故直接罗列,传说与葫芦有关。 #
10、平起首句不入韵五律《槐花》
#
槐花开孟夏,一树白霓裳。
#
玉蝶晚风舞,琼花淡雾装。 #
空林弥馥气,四溢沁心房。
奉上山珍味,桂花麦饭香。
注:下入声七阳韵。写景物,全诗比兴层层递进,尾联扫尾。
#
11、仄起首句入韵五律《观赵老英雄(戎旅生涯)有感》 #
百岁老英雄,吴钩立硕功。
#
以前出血汗,染得万山红。 #
退役休闲赋,耕耘妙笔衷。
生涯谋幸福,道理自由通。 #
注:上入声一东韵。比兴比兴流水对。
#
12、仄起首句不入韵五律《雨中赏牡丹》 #
新岁和风煦,今朝烟雨霏。 #
多来长炮架,巧遇恋人追。
#
玉女含羞立,花儿带泪垂。
何能空手返,纵使湿衣眉。
#
注:上入声四支韵,五微八齐通押。颔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出句都是描写新岁之情境,对句都是描写今朝雨中之情境。
#
13、平起首句入韵七绝一《悟禅》
山高树密野蒿深,壁峭台斜栈道沉。 #
峪涧清泉流瓦砾,浅潭蝌蚪戏奇琛。
何来美眉冥思坐,只等蟾蜍鼓素琴。
#
富丽宫庭闻斗角,凉爽世界悟禅心。
注:下入声十二侵韵。下阕比兴写景物,全诗尾联抒情结。其中“浅潭蝌蚪戏奇琛”句第一字浅是入声,第三字蝌是入声,避开了第二字潭的近体诗。
#
平起首句入韵五绝二《春耕》 #
春风化雨润田畴,万里乡村碌不休。
斗笠蓑衣庄稼汉,犁耙蒲滚嚼莲蓬头。
牲畜蹄奋翻泥浪,花草身倾倒水塘。 #
割麦插禾司号令,农夫农活汗长流。 #
注:下入声十一尤韵。写景物,全诗比兴层层递进,尾联扫尾。
#
14、平起首句不入韵五绝一《白衣天使》 #
红衣天使怀慈爱,救死扶伤惠众芸。
挂罢悬壶遂济世,施来妙手俏回春。
#
人生自古谁无病,莫笑别人病惹身。 #
有病就医无病饭,商洛快乐每时辰。 #
注:上入声十一真韵,十二文通押。下阕比兴拟事,全诗尾联抒情。其中“白衣天使怀慈爱”句第一字白是入声,第三字天是入声,避开了第二字衣字的近体诗。 #
平起首句不入韵五绝二《太平峪》
南山造化钟神秀,碧岭殿宇胜浪花。
悬崖摩崖飞玉带,古朴峡谷起流霞。
金钢立石千奇怪,雾霭靑蔼万幻纱。
昔日皇家避暑地,今朝过客太平家。
注:下入声六麻韵。写景物,全诗比兴层层递进,尾联扫尾。其首句“南山造化钟神秀”中直接引用唐杜甫《望岳》中名句“造化钟神秀”。 #
15、仄起首句入韵五绝一《贺杨振宁先生百岁寿辰》 #
少小离家八秩愁,回归故里度春秋。
宇称运动三分像,规范时空一统谋。 #
功过任由凭众口,人生不必辩无休。 #
扬帆碧浪晨曦见,万里同途共九州。
注:下入声十一尤韵。
仄起首句入韵七绝二《夏日乡愁》 #
雨打团荷落翠珠,风揺岸柳曳垂须。 #
鸟鸣知了时光箭,刻漏时辰日月驱。 #
玉帝王娘开浩汉,牛郎织女会天都。
#
蛙声一片腾萤火,竹簟凉爽载梦图。 #
注:上入声七虞韵。下阕比兴写晚上景物,全诗尾联晚上抒情结。
#
16、仄起首句不入韵五绝一《久雨朝阳》
#
水德真君施法术,甘霖雨露变途程。 #
温寒东北天天湿,细雨江南日日晴。 #
五月朝阳红日照,三秦大地暖晖生。 #
今朝打鸣雄鸡唱,昨晚神舟伴月行。 #
注:下入声八庚韵。写景物,全诗比兴层层递进,尾联扫尾。诗中“昨夜神舟伴月行”指神舟十三号发射腾空飞行时伴月水景。 #
仄起首句不入韵五绝二《怀慈母》 #
挥别乡村求学苦,龟阳江上业终成。 #
讲台三尺舒清袖,粉笔千支育俊英。 #
到老春天丝吐尽,流汤蜡炬亮辉明。 #
满院桃李怀夫子,万代芳华励后生。 #
注:下入声八庚韵。借此诗此文追忆父母,一位从事党的教育事业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人民班主任,1955年曾参加云南省优秀班主任会议,并获得浙江省优秀班主任光荣称号,1989年再度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再度入选广东省优秀班主任光荣称号。龟鹤山:由原龙洲书院改造而成的长沙龙洲师范所在地,解放后改造为长沙市第三中学。其中颔联“到老春天丝吐尽,流汤蜡炬亮辉明”借用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