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的资产端流动性风险与监管因素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体现

影子建行的资产端多为年限较长、风险较高的非标和转债等资产,负债端多为年限较短的理财产品和同业负债,这就须要负债端持续滚动发行来填补时限错配。一旦短期流动性紧张,很容易引起流动性风险,再者,影子建行具有跨业务、跨市场的高度关联性特征,与传统商业建行以及金融市场关系密切,因而造成影子建行的风险在不同金融主体间传递,放大市场反应。
#
二是其他经营风险的转化。现实中,好多流动性风险都是由其他风险风波(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或名声风险等)引起。从我国银行业看,尽管由于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造成机构流动性风险的风波也有发生,但基本属于个案,不具普遍性。多数的流动性风险,还是信用风险在建行流动性方面的彰显。摒弃对农行名声的影响,信用风险意味着建行资产端流动性的失去,信用风险越高,资产的流动性也就越差。在这些情况下,虽然建行的负债结构较为合理,但若果负债总额不能否持续下降,以满足原有债务人的偿债需求,流动性风险都会出现。对信用风险较高的机构而言,维持存款的持续下降是减轻流动性风险的关键,一旦存款不能持续下降,就须要吸收其他类型的资金(就像业资金)来进行维持。 #
所以,在实践中见到的,部份中小建行同业负债较高,也有可能不是主动筹谋规模扩张,而是由于信用风险较高造成的被动策略。其实,信用风险上升,并不完全归罪于银行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而更多决定于宏观经济运行所处的周期。
(二)货币新政与监管诱因 #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货币新政是决定金融市场流动性最重要的诱因。次贷危机以来,货币新政诱因对农行流动性的影响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基础货币供给机制的调整;二是宏观调控和监管加强的影响。
#
从基础货币供给机制看,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外汇占款是影响我国建行体系总体流动性最重要的诱因。其缘由在于,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内资的持续流入带来了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虽然中央建行运用多种手段(发行现券、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等)进行对冲,但整体流动性依然有很大的降低,这也为本世纪以来建行快速的规模扩张创造了条件。2023年以后,内资流动开始转向,外汇储备规模从最高峰持续下跌,虽然央行也有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但新政力度大于外汇储备增长的幅度商业银行流动性来源,致使建行的流动性环境开始逐渐缩紧。其实,中央工行也可能是有意通过这些不完全的对冲,来缩紧建行体系的流动性,以约束其个贷扩张冲动。 #
总体上来讲,由外汇占款主导的基础货币供给机制,及其在近几年来的调整,对整个建行体系的流动性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基础货币供给机制转换的过程中,外汇占款对农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逐步减小,中央建行创设的各类流动性调控工具的作用开始日渐提高。 #
从宏观调控和监管加强角度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宏观调控的新政和监管加强,对农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2013年的“钱荒”,2023年的期市波动,以及2023年的同业负债成本上行等,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央建行施行宏观调控、收紧市场流动性有关,也取得了预期的新政疗效。据悉,监管规则也会影响到建行体系的流动性,例如,监管指标考评很容易导致季末和年底的流动性波动,而新监管规则的引入,如资管新政、宏观审慎评估以及流动性监管等制度,同样会对单个机构甚至整个建行体系的流动性形成影响。
#
(三)宏观经济诱因
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挥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的高速下降阶段,下降潜力越来越多地受制于劳动力供给增长、环境整治成本上升的阻碍,经济增长逐渐趋缓,这不可防止地会影响到建行资产负债的常年变化趋势。从负债端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去产能的推进,企业部门的资金需求增长,由此所造成的存款派生动力减小,致使建行负债下降有所趋缓;从资产端看,因为企业赢利下降,债权清偿能力明显升高,致使建行资产的质量持续恶化。不良率上升,增加了交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非常地,在不良资产得不到及时曝露和处置的情况下,就会给建行引起新的流动性负担,由于要维持其风险不曝露,农行可能须要投入更多的增量资金。
三、完善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机制 #
随着金融变革的深入以及宏观经济的调整,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开始显性化,并成为新的重要的风险来源,必须提升关注并加以有效管理。因为流动风险的产生受内、外部众多诱因的影响,且常常和其他经营风险互相交织,仅靠建行自身的管理,并不能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并避免其外溢,因而须要建立更为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流动性调控工具组合。管理金融体系流动性是中央建行的重要职责,也是货币新政施行以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主要手段。在常年的实践中,尤其是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为适应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各国央行已在传统新政工具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较为健全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体系,包括常备借贷便利(SLF)、定期标售便利(TAF)、定期期货借贷便利(TSLF)、一级交易商个贷便利(PDCF)等。
人民建行在创设流动性调控工具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求。2013年初,筹建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2014年,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和抵押补充按揭(PLS)。2023年,为支持民营小微企业融资,优化按揭结构,又推出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工具(TMLF)和国企转债融资支持工具(CRMW)。CRMW致力为民营企业转债发行提供信用支持,2023年,该机制一度用于为承德建行同业存折发行提供信用增级,成为调控改善建行机构流动性的一种调控工具。
从发展来看,在过去几年中,人民建行早已构建起了针对不同期限、主体和用途,兼具总数和结构的,较为健全的流动性调控工具体系,有效满足了金融发展须要,在提升货币新政效力的同时,维护了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未来都会按照流动性风险变化的新趋势,以及不同机构的差别化情况,进一步丰富新的有针对性的调控工具,在适度释放风险、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有效避免单个机构流动性风险的扩大和外溢。 #
二是探求新的基础货币供给机制,优化流动性供给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常常项目赤字逐渐回升,资本流入也有所减弱,过去以外汇占款为主导的基础货币供给机制,面临着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些背景下,有必要探求新的符合中国经济、金融特点的基础货币供给机制,以满足经济、金融常年发展的须要。从目前看,人民建行通过创设各类流动性工具,搭配定向加息,基本满足了短期的流动性须要。但从长远看,这些格局仍须要进一步优化。 #
一方面,各类流动性调控工具其实能向市场注入资金,但因为时限偏短,对减轻银行业时限错配,改善中常年流动性的疗效相对有限;另一方面,流动性工具的成本过高,不利于建行增加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从优化流动性结构的角度考虑,进一步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至合理水平,应是改善建行体系流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须要积极探求新的常年基础货币供给机制,以取代原有的外汇占款模式,在这个方面,可以考虑与地方隐性欠款问题化解相结合,在提高建行资产流动性的同时,创造基础货币投放的新途径。 #
三是建立流动性风险的监管体系。首先是整顿“影子建行”的过度发展,在有效控制单个机构流动性风险的同时,阻断风险跨机构和跨市场的传递。其次,在清除治理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监管规则,并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建立流动性监管制度体系,将流动性风险管理更好地列入到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之中。 #
流动性风险管理仍然是农行监管的核心内容之一。2006年,中国保监会施行了《商业建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以与流动性相关的监管指标作为建行流动性管理的重点,即流动性比列、核心负债比列和流动性缺口率。其中,流动性比列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评判商业建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高于25%;核心负债比列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值之比,不应高于60%;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高于-10%。 #
流动性比列、核心负债比列、流动性缺口率下限规定(%)
次贷危机后,巴塞尔合同Ⅲ引入了全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在此基础上,监管部门将新的国际监管规则与中国的流动性监管指标相结合,于2014年发布了《商业建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然后在2023年和2023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到目前为止,中国商业建行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百分比、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百分比、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等,但是,针对不同规模的建行,在监管指标上做了差别化的要求,再者还建立了较完备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为流动性风险监管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
四是调整经营理念,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流动性风险是农行经营管理风险的综合性反映,必需要从调整建行经营理念入手。2012年以来,在实体经济持续下行的同时商业银行流动性来源,金融机构出于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借助同业、理财等“影子建行”业务来规避监管、扩张规模,“金融空转”“脱实向虚”愈演愈烈,埋下众多隐患。流动性风险的频频曝露,就是部份机构之前脱离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约束,过度追求规模和收益下降的结果。在回归主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农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迎合经济、金融形势,从规模至上转向质量至上,完善资本约束机制,阻碍风险资产的过快扩张,与此同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探求适宜自身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据悉,还应进一步提高建行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高度关注因业务结构调整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特点变化,并积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技巧。具体而言,农行应及时将表外业务和其他创新业务所形成的风险敞口,列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改进流动性风险计算方式,非常是应强化对极端压力情形的关注,并制订应急预案。针对风险特殊的创新业务,应尽早推行专业化管理,从组织构架设计上,将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进行区隔,在提升业务发展效率的同时,推动流动性风险管理专业化的提高。(作者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部长,原题为《商业建行流动性风险:动因与应对》)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