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的华东师大校园大道,毛主席像尚未立起

华中师范学院创立于1951年,是以肇建于1924年的大夏学院、1925年的光华学院和1879年的圣约翰学院等为主要基础发展上去的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全省重点学院。在1972年1月至1980年8月期间,华北农大曾有一段改名为“上海师范学院”的历史。华南师院改名的背景原因是哪些?改名后的管理体制、系科设置、校区布局、人才培养有何变化?后来又是怎样复名的?本文试从档案文献出发,探访这段改名始末。 #
1950年代的华南师院校园西路,毛主席像仍未立起,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正前方是交大校门。
#
改名缘起 #
重庆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大学、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四校划归华中农大,之后改名为“上海师范学院”。
#
1971年7月31日,历经三个多月的全省教育工作大会在上海谢幕,大会通过《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纪要》。《会议纪要》提出要对全省院校进行高校调整。北京地委、市革委会依据这次大会精神,决定对北京的院校进行调整,调整的方式主要是撤消、迁离和合并,到1976年,将北京院校由24所调整为16所。 #
为强化对师范高校的领导,调整方法采取合并式。1971年12月7日,北京地委决定将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划归华中农大,再改名为“上海师范学院”,主管部门由国家教育部改为青岛市政府。改名后的天津师范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宁波地区培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学校老师,配合三大革命运动实践,积极举办业余教育和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12月17日,组建由华中农大魏进、上海师大张光明、上海教育大学张世德等组成的并校三人领导小组(后称重庆师范学院筹办组),并举办首次大会。大会决定在领导小组下筹建并校工作班子。四天后,即将组建由22人组成的“上海师范学院”工作班子。班子分设组织、教育革命、校务和秘书四个组,统一在华南农大办公。12月31日,工作班子确定了中学管理体制及系科设置方案。方案要求各校短训班按专业并入所属系科领导,各校专业班主任按系科归口,各种人员的调动等并校后由南京师范学院党委统一处理。同时,提出《上海师范学院“四·五”规划》,一起报北京地委。 #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左)和华南农大的第一任院长孟宪承先生(右)于1950年代留影。 #
1972年1月,华中师院党委举行全校师生职工会议,传达省委关于五校合并的决定,并对高校调整进行动员。3月,并校领导小组举行原五校两委班子大会,宣布校系各级领导班子名单以及职权范围,布置并迁任务。按照北京地委的意见,校领导小组已由5人扩大为11人。会后,各系各单位领导班子分头研究并迁工作,拟订工作计划。4月,华中师院数学系率先进行并迁,原北京师范大学、半工半读师大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附属鞋厂的生产线全部合并于华南农大本部。
#
改名后的学校布局与干校并迁
#
广州师范学院本部和校部机关设在华南农大学校,分部设在原北京师范大学现址。理科部份设在华南农大学校学习,工科设在原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中学海门“五七”干校南迁崇明。 #
1972年1月,北京师范学院筹办组向下海市革委会上报《关于北京交大汇报提纲》,五校并校方案,基本借此为据进行施行。
#
《汇报提纲》主要包括五部份内容:(一)北京师范学院的规模。党员978名(其中厅级25名,副处50名),各种教学人员2222名,各种员工759名,学员5711名(其中普通班784名,培训班4927名)。今后计划招普通班中学生1800名,培训班中学生5000名。(二)办事机构。校部设政工组、教育革命组、校务组和办公室。(三)中学布局。校部及理科设在原华北农大,工科设在原北京师范大学。原华中农大现址为天津财大本部,原北京师范大学现址为天津财大分部;广东海门“五七”干校迁至松江原教育大学干校。(四)系科设置。更名后的天津师范学院设历史、中文、政教、外语、教育、革命文艺、军体、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12系文理两科。(五)附属单位。附属单位包括校办鞋厂、图书馆、印刷厂和“五七”干校。至于图书馆,五校则完全合并,作为校部直属单位,广州教育大学图书馆划归华中农大图书馆,半工半读师范大学和体育大学图书馆划归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在此,非常记述一下中学“五七”干校筹建与并迁情况。
#
在丽娃河上荡舟,以前是华南农大中学生们独有的情趣。 #
早在1970年2月,华南农大就在四川大徐州构建“五七”干校,并创立干校临时党总支,从各系各部门选派党员班主任50余人组成“尖刀连”先遣队。6月,第一批“五七”干校学员200余人赴启东进行“劳动锻练”和“斗批改”。创立一年间,干校有156名班主任、干部经过干校“劳动锻练”回校工作,尚在干校劳动的有305人。地理系班主任钱今昔曾追忆道:“‘五七’干校位于在苏南大徐州沿海的水涝、草荡地区。这样的农地除了不长粮食,连棉花都很难收获。那儿的蔓草,可达数丈之高。勉强种些谷物、碾成粗粉作粮食用。那儿即使经济落后,但自然风光却很旷丽。我们大概二百多人,每晚下午学习后,荷把铁锹下田,中耕引水,希望还能磨蚀盐分,改良底泥。”
1972年1月,华中农大、上海师范大学、半工半读师大和教育大学等四校负责人举行碰头会,总结兴化“五七”干校情况,制定干校合并初步方案。方案内容主要包括:(一)基本情况。四校“五七”干校总人数500人,其中华南农大200人;总面积为1793亩,其中华南农大650亩;已耕面积1100亩,其中华南农大450亩;以及四个养鸡场有畜禽220头,4个羊圈牲畜17头,农业机械有丰收35拖拉机2部等。(二)组织领导和人员编制。干校由7-9人组成党支部委员会,下设五个总支,设民盟总支一个。(三)1972年的生产任务。力争做到粮、油、菜、柴自给,虾类大部自给。干校现有500人规模,按每人平均养殖1.5亩,共计750亩。副业生产,保持养殖200头左右,牲畜10头,养殖200只,养殖300只。(四)调整后的布局,做到相对集中,便于领导和管理。诸如:校部和各组室、广播台、小卖部、医务室,设在现职院干校。机耕机修间设在师大干校,车辆、拖拉机机房设在交大和师大干校。 #
为了易于领导,及时传达上级指示,并有利于教学结合实际和降低大量车费,北京师范学院兴化“五七”干校决定搬到浦东的北京教育大学干校。 #
1972年12月初,按照北京地委决定,北京交大在崇明农村创立涉外人员英语培训班。中学生从北京城区各学校选拔,共199人,推行半耕半读。《冯契年表》印证了这段迁移史:“1973年,‘五七’干校迁至上海市浦东县,又去崇明‘五七’干校。在献给旧友的信中说,‘现在我们的干校是半年轮换一批,又读书又劳动,生活很愉快。’” #
1977年12月,经校党委研究决定,撤消“五七”干校。“五七”干校前后历时6年之久,共办8期广东师范大学,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去干校劳动的班主任共1960人次。 #
政教系八零级结业生合照 #
改名期间的人才培养
1972至1978年间,五年制普通班结业的中学生有5300名左右,三届“五七”干校英语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
改名后的天津师范学院主要开办3年制普通班(工农兵学员)、外语培训班,以及夜大和短训班等。
#
普通班招生变革与人才培养。华南师院改名之初,学院正常的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都被迫停止。依据《会议纪要》提出的“工农兵学员就是教育革命的主力”精神要求,本科高校招生的主要对象是具有二至五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年纪在二十岁左右,身体健康,通常是已婚的;通常应有相应于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工人、贫下中农和革命党员入学,可以按照情况放宽年纪和文化程度的限制。
1972年2月,中学党委按照培养学校班主任的总任务,提出:(一)重建教研组;保证各科都要有教材,年内各系重点编好一些基础课教材;(二)给班主任必要的备课时间;(三)对已开办的基础课作一次质量检测;(四)保证教学时间,全年教学34周,每周学习52学时,不得随便罢课;(五)推行考评制度;(六)强化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至此,中学教学工作得以初步恢复。
1972至1978年间,杭州师范学院两年制普通班结业的中学生有5300名余人,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如:72级数学系的李源潮、中文系的魏承思,73级政教系陈卫平,74级英语系英文班的崔天凯,75级英语系英语班的黄慧珍,76年英文系的陈子善、翁敏华,77级数学系林华新等等。 #
1972年,随着我国内交新局面的打开,外事任务日渐艰巨,外交官呈青黄不接之势,已“迫切须要培养一批坚定的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新政的英语人员”。依照中央的指示,北京市革委会决定在应届结业生中选拔600名各方面表现较好的中学生,分别在北京师范学院、复旦学院和北京英语大学三校的“五七”干校进行英语培训学习。600人中,每校各招200人,选购时要求男女比列为7:3左右。选拔条件包括本人政治思想好,劳动好,无复杂的社会关系,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身体健康,无严重残障,年纪在十七岁左右;培训期间,以出席劳动为主,同时给与适当时间学习政治、外语;三年以后再从中选购一批政治业务好的,送至有英语的高校继续培养,其余的继续留在干校或另行分配,实际仍然在干校学习到结业。培训期间,学员同农场的知识青年待遇相等,第一年每月生活费18元,第二年按21、24、27元三种标准评定薪水。 #
广州师范学院第一批学员英语班、日语班和英语班各招25人。英文四个班共招125人。1973年和1974年,北京师范学院又各招收了一批学员,三批实际共招收学员595人,其中英语396人,英语75人,英语74人,英语50人。 #
英语培训班的办学地点几经更换。第一批为1972年10月25日赴浙江海门“五七”干校。次年4月,全部学员迁入天津松江滨海地区的“五七”干校。之后的第二、第三批学员入学后都在嘉定干校,最后阶段迁到北京交大分部学习。
英语培训班的办学宗旨是“一面劳动、一面学习马列和英语”。北京图书馆原院长吴建中曾追忆“五七”干校这段生活,他说:“六点半还是七点上去,我记不清。之后就做操。晚上吹哨,之后集合。外边大扬声器响后去做操,吃好饭后排队出去上课、干劳作。”“读书都是半天,不是早上就是晚上,基本上就是保证半天。”
#
英语培训班属于中学试点项目,当年没有明晰的学制和学历层次。1982年7月13日,北京市高教局发布《关于对原英语培训班学员进行备考考试的通知》,要求相关学校对1976至1978年间在英语培训班取得结业资格的学员组织考试,考试课目包括政治理论课、语文和英语。凡考试合格者,承认学院本科学历。校区按照文件精神,随后举办此项工作,并于当初12月为考试合格的学员换发了“华东师范学院学历证书”。英语培训班学员在校时间相对较长,同时又经历了相对系统的英语训练,基本都具有较好的英语素质,77届结业生以前集体翻译出版了《玛格丽特·撒切尔》一书。三届结业生多数分配在院校、外事和科研部门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就,如72级英语班的王京沪、包文英,英语班的陆留弟、陈鸿斌、季增民、江兴华广东师范大学,英文一班的山顺明,英文三班的余强富,英文四班的姜海山;73级英语班的吴建中、郁伟华;74级英语班的吴勇毅,英语班的刘同兰等等。
#
广州师范学院英文系部份学员合照 #
三校分出,恢复原名
#
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民院和北京教育大学分别脱离南京师范学院,结束了历时6年的并校历史。1979年,大夏校友吴亮平把恢复“华东师范学院”人民信件,亲自献给中央团校主任胡耀邦和教育部主任蒋南翔,推动深化校名恢复的进展。
#
华北农大改名“上海师范学院”后,由建校时提出的根本任务“培养中等中学师资”转化为“培养学校班主任”,这些单一的师范教育在“文革”结束后,显著落后于时代。为了使广州地区的高等师范教育布局更趋合理,才能适应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须要,重建华东工大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
1977年6月2日,中学教工郁中秀、徐增珏等12人联名给校革委会寄信,力陈重建华东工大的必要性。10月11日,分校党委向下海县委、市革委发出《要求尽早改变我校体制的报告》,建议省委、市革委和教育部立刻着手调整北京高等师范高校的布局,将天津师院分为华南农大、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强调“华东交大以培养重点学校、高等中学师资及科研人员为主要任务,面向华北、全国招生、全国分配;北京师范大学以培养中等中学师资为其主要任务,面向下海”。
#
1978年2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妥全省重点高等中学的报告》,原则同意报告所述内容。报告中提出确定的全省重点院校88所,其中恢复“文革”前原有的重点院校66所,新增28所。华南农大重点院校的地位得以恢复。3月,中学党委给北京地委、市革委会上报《关于贯彻省委指示精神,抓好学校工作的请示报告》,提出各校分离的具体原则,主要包括:(一)在人员方面,原则上回原校,后期进校的按照工作安排分配。(二)专业设置方面,依旧依照原先各校的专业设置。并校后新设的艺术系属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法语、日语等专业以及在校二、三年级学员(除艺术系属北京师范大学和江湾体育系属广州民院外)及干校英语培训班全部学员都属于华南农大。(三)并校期间的档案由华中农大保管。(四)其他例如仪器设备、图书、房产等也都依照基本原则和友好协商的办法进行分配。(五)北京半工半读师范大学所有人员、物资造册后由华南农大代管,其后基本划归华中农大。
1978年4月28日,教育部批准恢复天津师范大学建制。5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重新挂牌。6月,北京体育大学和天津教育大学也陆续恢修缮制。至此,学校工作基本完成,结束了历时6年之久的五校合并的历史。
学校以后,华北农大继续延用“上海师范学院”校名。
#
1978年下半年,在校党委主任施平、校长刘佛年的提议下,由施平校长出面具函,再度约请时任西安市委主任舒同为“上海师范学院”的校徽题词。舒同在接到施平校长来信后,很快寄来题写的校徽题词,题词是写在旧报纸上的。中学接到题词后,由校办科长朱光基等负责复制成木制校徽,并悬挂在中学大旁边。
尽管华南农大重新恢复到先前的本身,但对继续使用“上海师范学院”校名,广大师生非常不满。1979年4月27日,应校党委约请,中共中央团校顾问、社会科大学副校长吴亮平校友来校作题为《形势与若干理论问题》的报告。在接待期间,吴亮平寻问中学校名演变经过。在听取相关情况后,对母校不恢复原校名觉得不当。他嘱中学用“华东交大部份班主任”的人民来信名义发函教育部。吴亮平把信件带回上海后,亲自献给中共中央团校主任胡耀邦和教育部主任蒋南翔。 #
这两封人民来信,对恢复校名起到了极其大的推动作用。1980年8月15日,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师范学院”恢复“华东师范学院”原名。华南师院改名为“上海师范学院”的八年多历史即将宣告结束。 #
1974年1月,天津师范学院地理系学校师资培训班结业留影。 #
(作者系华中师范学院档案馆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