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工业区和铁矿石供应量的区别

从1870年到1914年,德国人口从4000万增长到6800万。 在这么小的土地(54万平方公里)上承受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工业国家。 #
这里我们用@超哥的经济图来给出直观的解释。
#
如图所示,德国在1910年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发展成果,形成了全国几大工业区。 #
鲁尔区 勃兰登堡-萨克森州 西里西亚地区 中莱茵河上游地区(包括阿尔萨斯-洛林和萨尔州)
#
此时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
此时,德国绝大多数人口是靠工业及相关产业支撑的。 因此,一个行业的停摆,哪怕是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 由于能源供应的升级,电力时代的工业可以在缺乏原材料的地区建设。 这就是为什么勃兰登堡-萨克森州和下西里西亚地区也存在与当地资源供应能力不匹配的工业城镇。 但矿山不会跑掉,重要原材料的开采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域属性。
#
德国战前两种最重要的原材料煤炭和铁矿石的供应就是这种情况。
战前德国煤炭生产的高峰出现在1913年,鲁尔区、上西里西州和萨尔州这三个最重要的煤炭产区的产量占总产量的89.06%。 不幸的是,萨尔州位于战后德法边境附近,而上西里西亚则位于未来的德波边境附近。
铁矿石方面,阿尔萨斯-洛林的铁矿石供应量占总供应量的75%。
#
如果这些原燃料产区脱离德国,势必会导致供应链混乱,进而导致德国大量工业工厂停产。 #
《停战协定》和《凡尔赛条约》成功地对德国的工业能力进行了一系列攻击。 最重要的不是赔偿,而是:
#
撤资阿尔萨斯-洛林:德国铁矿石供应-75%,煤炭供应-2.52% 撤资萨尔州(法国):德国煤炭供应-6.40% 撤资上西里西亚(波兰):德国煤炭供应-21.70% 移交一半以上所有总重超过1600吨的德国商船和1000吨至1600吨之间的船只发往盟国:摧毁德国的海上运输能力,使其无法从海外独立进口原材料和燃料。
#
四者结合起来,使得德国完全不可能利用当地煤炭生产来满足本国工业的需要鲁尔工业区,也断绝了从海外获得原材料和燃料的希望。 德国的煤炭原本是大宗出口物资,国内缺煤的工业就无法启动。 结果,他们根本无法获得外汇,被迫退回到国际易货贸易阶段。 #
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可能从国外进口煤炭吧? 然而,欧洲(不包括巴尔干和俄罗斯)煤炭产量已从1914年的6.795亿吨下降到4.43亿吨。 战后,由于生产设施破旧和劳动力流失,整个欧洲都遭受煤炭短缺。 战胜国占领的产煤区当然要优先满足法国、意大利和比利时的需要。 #
德国只能依靠当地的煤矿维持运营。 不包括割让煤矿区,德国煤炭产量如下:
#
鲁尔区是德国仅存的大型煤炭产区。 当法比联军占领该地区时,德国的煤炭产量突然下降了85.96%。 德国的煤炭产量比法国甚至波兰还要少。 #
那么德国人民呢?
#
其中45%已经城市化,其他人的生计与整个经济体系密不可分。 #
当法国人和比利时人粗暴地拔掉了这台巨大机器最重要的动力源时鲁尔工业区,等待德国的只是经济崩溃!
#
参考文献“德国的煤炭问题”,Ernst 和 Biemüller,《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鉴》,第 1 卷。 92、《今日德国的社会与工业状况》(1920年11月),第66-75页(共10页)袖珍图集—德国历史【译】??续图,知乎用户@超哥,《德国历史的经济后果》 《凡尔赛条约》,凯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