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现代化建设探索实践的核心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苏经济现代化建设探索实践的核心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
江苏现代化建设实践取得新进展 #
从经济规模看,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1.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元,居全国省区之首。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44.5%,实体经济的根基更加稳固。
#
从创新发展看,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今年R&D经费支出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省区之首;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占规上工业的39.8%和47.5%。
从协调发展看,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今年,全省城镇化率、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发展成效明显;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
从绿色发展看,环境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今年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为82.4%,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和入江支流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太湖治理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 #
从开放发展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今年进出口总额8064.7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二位;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8057.9亿美元,其中外方注册资本6454.1亿美元。 #
从共享发展看,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49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2.16:1。 #
全方位构建“产业+数字+人才”发展新格局 #
一是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产业支撑。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要立足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坚持将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赋能实体经济,推动重大科创平台载体建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上下游协调联动、大中小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更大力度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
二是以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包括,聚力突破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要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打好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有效解决基础技术产业体系与高附加值环节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提高自主供给能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鼓励数字产业化各行业的融合创新和开源创新,加大对前沿基础研究的支持。聚焦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赋能赋智作用凸显。加快推进产业“智改数转”,打造基于平台的工业新模式新业态,实现全过程、全要素、全环节的互联互通,推动工业企业在开放合作中谋求新的发展机遇,不断壮大“综合性+特色型+专业性”平台体系,加快挖掘数据要素潜能。因企制宜,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兼顾不同规模工业企业的需求江苏建设人才网,分类引导支持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提供数字化转型诊断专项服务和专项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三是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要以规划引人才、以产业引人才、以市场引人才,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优化配置。要立足实际,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人才制定差异化的引进扶持政策,打好吸引人才“组合拳”。与此同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力资源领域改革创新,破除阻碍人才在空间、部门间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搭建各类服务人才的创新创业平台和科技创新载体,增强江苏基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江苏建设人才网,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才友好型社会环境。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