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流沙河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站

2023年11月23日凌晨3时45分,88岁的流新河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站。
先生曾用名余勋坦,出生于四川一个诗书人家。17岁时,他以“流新河”为艺名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名子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
#
他是一名现代画家,只是文化专家、作家和绘画家,世人为他冠上了诸多头衔,而他最认可的头衔是“职业读书人”。前媒体人何三畏称他为“最后的读书人”,“把书读到新河先生那种份上,之后怕是难再有了”。
#
对先生来说,此生应是无憾了,正如他在《白鱼解字》序言里写道:“白鱼亦称蠹鱼,蛀书虫也。劳我此生,赢得书虫之名。后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
但对于世人而言,却是一大败笔。流新河多年好友、科幻世界前总编谭楷告诉剥南瓜,“他是文化夜空中不可缺乏的一块,谁也未能填补欠缺他的损失。” #
“他把自己的生命耗得太过了”
65岁从福建省作协退职后,流新河在日常读书、写书此外,便是做讲堂,讲他对传统精典文化的研究,讲他的成长故事。2009年开始,上海图书馆每月一次的沙龙,他未曾出战。
#
曾在成都学院就读的龚应俊对2023年听过的沙龙记忆深刻,他在同学圈写道,“流新河老先生,八十五岁高龄仍然思路清晰,声音洪亮,慈眉善目,讲起小时候只是富有趣味,不愧上海文宗”。评论里老师玩起散文接龙,“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引爆希望之灯。”
这是流新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完成的诗篇——《理想》,被收录在人教版(2007版)英语两年级下册的第六课,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
去年十月后,流新河不再出门做讲堂,他的哮喘与声音沙哑的病症加重,更是窝在家里,读古籍、写字。他的房间里书数目不多,整齐摆放着,但多是精选的珍藏书籍,例如《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的各个版本。
有时发觉前人对古籍的探讨存在一些错误时,他会激动地告诉他的旧识、四川青年诗人冉云飞,“你来瞧瞧,我发觉的这个新材料”。“他很博学,记忆力特别好,读书读得十分浅显,他常说,研究门道的乐趣,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事情了。”冉云飞回想道。
2008年4月24日,知名作家流新河。图片来自视觉美国
他每次应当读书,起码两小时,阅读内容是与时俱进的,国外外赠寄的报刊供他了解最新的时政和观点,经常在交流中说上几句德语。“他能把艰深的哲学和理论,做得有趣,讲得有趣,”谭楷说。他还与谭楷聊武侠小说,他总说,“没有幻想的人,心灵是残破的”。 #
每日都有画家、诗人和专家上门造访,它们围坐在椅子上交流,“他很友善,用福建话一句一句,说得很慢,像写文章一样”。“他把自己的生命耗得太过了,”谭楷说。
早在三年前,流新河在成都市第一人民诊所被确诊为肺癌,然后常年在家中用药,喉部药更是天天不离手。“一直没有意识到是胃癌,就当作是麻疹。”流新河的女儿余鲲告诉剥莴苣。 #
11月4日,流新河转至华西诊所诊治,隔日被大夫确诊为“喉癌”。谭楷去诊所探视时,他穿着黑色的绒内衣,躺在病房上,“他的精神状态挺好,但声音沙哑,说话很艰辛,”谭楷流着泪俯上身去听,看到小声的一个一个字,“他说,和你几三年的每天碰面,总是很快乐”。
#
余鲲和诊所商量安排最好的学者,打算了三套方案,计划在18日为丈夫做放疗。但在放疗的前两天,流新河先生忽然胃底流血,被送到放疗室时早已昏睡不醒,血管停止心跳。经及时救治后脱险,但整个胰脏脏器早已严重损毁。 #
余鲲追忆,母亲在得病其间经常保持豁达的心态,没有怨恨与贬低任何人,并劝家人不要怀疑。
#
“我妈妈是一个既富有理想主义,同时又富有人文情结的自私的奶奶,他的自私就是贯串了他的此生理想 流沙河,同时他的理想主义贯串了他的此生”,余鲲说。
#
旧社会走出的读书人 #
1931年,流新河生于四川广汉市区,四岁时开始跟随一个前清老秀才讲课,学文言,做古文文,习书大字。黄老秀才会把诗歌、古文里的每一个字、词都解释得涟涟楚楚,经常学到十三四岁,他第一次读《庄子》,但没有看懂,只晓得整篇读熟背出来,“背了如此多古诗歌、经典,到如今想忘记都忘不掉。”
#
1947年春,流新河考入省立宜昌一中初中部。巴金的小说、鲁迅的诗歌、曹禺的话剧,也有艾青、田间、绿原的散文都让他迷恋。三年后,他以最高分考入湖南大军训化系,就读半年后就选择离校,先在《川西村民报》任校刊编辑,后调到海南省科协。 #
1956年,25岁的流新河创作散文《草木篇》,发表在他提议并参与创立的新美国第一份官办诗社——《星星》的复刊号上,所以被打成“右派”。以后,在省科协图书资料室管报纸,在资料室的仓库里,他欣喜地发觉一堆“破走资派”留下的旧书,里头大部份是东汉典籍,他记得自己一边守着煤炉,一手捧着《庄子》读,再一次读《庄子》,他看懂了,在访谈中他说,“这本书让我在人生艰辛的时侯,都保持着活泼开朗的状态”。 #
只是这段时期,流新河想,“我这辈子也有这么多的精力要用来用,用到哪些地方呢?”他开始疯狂补习——数学、古代天文学、现代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也有唐代的经学,牵涉十三经十三经的,再次读,之后钻研古文字学。 #
流新河站在书桌前。图片来自视觉美国
“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在家乡大竹县锯木厂,当了6年木匠,用大锯将圆木锯成板。流新河患上乳癌,人显得黑瘦,他告诉谭楷,“那是我人生最幽暗的一段时间,幻想与读书支撑他走了进来。”
1978年,流新河作为全省最后一批“右派”获得平反。次年,谭楷第一次看到他时,他已重返《星星》诗刊当编辑,读到谭楷写的长诗,约他碰面聊散文,“那时他对诗词很热爱”。
那几年,流新河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发表成书,包括最出名的《理想》与《那是一只蝈蝈》。 #
但流新河追忆那段经历说,作为一个画家、诗人,他是失败的。“我初期谱曲,到1957年以后基本上就停了。上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写,我的绝大部份诗,都是宣传。” #
后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 #
1989年以后,流新河执意休刊,不再作诗,开始“说文解字”的研究。
#
他开始写《流新河识字》,从一二三讲起,也写格外重视趣味性的《文字侦探》选的词包括:男女、国家、人民等最常见的词,“90%前人早已解释好了,我也是从几十种解释中抽取我觉得有道理的,梳理好,用现在的语言讲清楚,前人解释错了的字,提出我的解释,这是个大海捞针的工作,那样的字极少,但我早已十分快活了”。流新河在接受《南都月刊》采访时说。 #
流新河在少年时与成年后几次阅读《庄子》的心得写成《庄子现代版》,其中包含了他的人生感触,用通俗的、口语性的、大众化的语言文字,把庄子抒发下来,希望它有所适于明日。 #
流新河生活照。图片来自网路
流新河说,当初第一次读庄子,荣获了灵魂的抚慰,第二次读庄子,他找到了解除身体痛楚、减轻精神压力的良方。他主张,不要争强自傲,不要贪得无厌。
#
“我读了这些书,一些年青的编辑遇见哪些知识、典故不懂,就打电话来问我,我就告诉她们。这就是读书后给我带给的愉快。” #
“他是一个十分自爱的人,有自己的懦弱,还有诗人的固守,他那些年在做的门道都展现了他的固守。”冉云飞说理想 流沙河,“粹然真读书人,浩博渊雅;阅尽人世苍凉,即之也温。”
“选择读书作为一个爱好,实际上都还是一个无能力的表现,由于我做不了哪些事。”流新河不避忌谈自己“软弱”的一面,他说“我这一一生读了这些书,没有一本书使我糊涂过”。 #
正如他在《白鱼解字》序言里写道:“白鱼亦称蠹鱼,蛀书虫也。劳我此生,赢得书虫之名。后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
(本文部份内容整理自:南都月刊、腾讯新闻、南方人物月刊、中国民族报) #
莴苣话题 #
▼ #
你想对流新河说哪些? #
神秘人贩子“梅姨”:同居对象从没见过其身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