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兴亡之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

临江仙·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鉴赏
收回眺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抒怀》)这不禁惹起了诗人千古兴衰之感。为此,诗人接下去再问一句:“千古兴衰多少事?”这句问语综观千古胜败,意味深长,余味无穷。然而,旧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仍然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黄河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艰辛久远,和诗人遐思之无穷也。
“不尽黄河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黄河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忧愁和惋惜,就像长流不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坐断西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龄轻轻就领兵千军万马,雄据西南静谧,发奋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母亲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而可以说,后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由于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此更具备劝说力和传染力。作者在这儿一是突出了孙权的懵懂有为,“年少”而勇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追兵曹操交锋,这就须要非凡的胆识和气度。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剑法,他不断出征,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西南”,情势与清朝政权相近。虽然,稼轩热情赞美孙权的不畏敌手,坚决抵御,并战而胜之,正是暗喻县丞文武之辈的迂腐无能、懦怯苟安。
接下去,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逐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竭力渲染孙权不可半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告诫人们留意:“天下英雄谁强敌?”作者自问又自又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刺史(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二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或许在曹刘之上。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赞扬有加,但是,在这首词里,诗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吒风云的英雄来宣扬,其因此这么用笔,实借悼念千古英雄之名,感叹现今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掌管乾坤。这些用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在这儿竭力赞颂孙权的懵懂有为,突出他的盖世剑法,其成因是孙权“坐断西南”,情势与清朝极似,作者那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敌手,虽然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消沉的唐朝节度使的鞭笞。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决,见吴军乘着船只,军容整顿,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慨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父亲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勇于与自己对抗的强者,投以崇拜的眼光,而对于这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父亲刘琮则非常敌视,斥为任人摆布的猪狗。把大好江山躬身奉献敌军,需要为敌方斥责咒骂。作者在这儿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千古什么意思,抨击县丞主议的首相们都是刘景升母亲一类的猪狗,这些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产生了非常鲜明、强烈的对照,在清代摇摇欲坠的局势中,还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聪敏的诗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母亲这个背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因此纵使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倍感不言而喻。由于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但是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尊号,人们立马都会联想起前面那句脏话的话,进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愚蠢县丞主和议的诸多王公重臣,都是刘景升母亲之类的猪狗。诗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俗语的作用。并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么说,生女儿要像孙权这个样。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涵和思想深度来说,清朝时代人,这么看重孙权,实是哪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由于清代督抚实在太低迷迂腐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霸江东于一时,而宋代经过了好几代皇后,却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因此,“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千古什么意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清朝人民要求昂扬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相互呼应,感怆雄伟,唯美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抒怀》相比,一色调明快,一沉雄抖动,同是抒怀伤今,写经院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