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署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2023届大学结业生规模预计1158千人,环比提高82千人。”11月16日,随着2023届结业生数据的披露,教育部也印发通告,布署做好2023届全省普通大学结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告要求,各地各院校既要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也要发挥新政性岗位吸纳作用。为千方百计推动大学结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教育部将持续举办全省大学校长教授访企拓岗促就业等专项行动。从2023年起,结业生的求职就业手续也将逐步优化简化,推动取消就业报到证,并推行结业去向登记机制。 #
2023届结业生预计1158千人
据教育部网站显示,2023届大学结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158千人2023年教育硕士就业前景,环比提高82千人。面对逐年走高的结业生数量,教育部印发通告,布署做好2023届全省普通大学结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
在社会化、市场化就业维度上,教育部要求各地各大学举行全省大学校长教授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且二级院系领导班子成员也要积极参与。通告强调,教育部鼓励大学与对接企业和用人单位举行集中探访。在符合新冠脑炎灾情防治要求的前提下,各大学要举行线下校园应聘活动,确保校园应聘活动有序举行。同时,大学要造就条件主动约请用人单位进校应聘,支持院系举办小而精、专而优的大型专场应聘活动。 #
各种校园应聘活动中不得设置遵守国家规定的有关仇视性条款和限制性条件。大学要配合有关部委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于存在就业仇视、招聘欺骗、“培训贷”等问题的用人单位,列入应聘“黑名单”并及时向大学结业生发布警示告诫。“目前大学结业生求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仇视现象。”首都经济商贸学院副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比如性别仇视、院校仇视,很多都是制约学院生求职的诱因,此次的提法只是为了愈发公正地推动平等就业。” #
除了大学举行就业活动,教育部也将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举办“校园应聘月”“就业推动周”等系列活动。并优化升级国家学院生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依据教育部要求,各县级高中生就业网站、高校就业网站,要在今年12月末前与国家高中生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
举办多项促就业活动 #
除上述招考活动外,为推动2023届结业生求职招聘,教育部还将会同有关部委开展“全国中小企业人才供求对接峰会”“民企大学牵手促就业”“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应聘大学结业生”“全国民营企业应聘月”等活动,为中小企业应聘大学结业生搭建平台。各大学也要加大与中小企业的供求对接,引导更多大学结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同时,通告中还提到了对结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支持。要求各地各大学鼓励和支持大学结业生自主创业,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向结业生创业者倾斜,为大学结业生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换等提供服务。各地教育部委要配合有关部委落实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新政,为结业生从事新型态就业提供支持,促使灵活就业规范化发展。 #
在新政性岗位方面,据通告要求,各单位要配合有关部委优化新政性岗位招考安排,尽快安排大学升学考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企等新政性岗位招聘及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挖掘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科研助理等就业机会,组织推行“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配合做好学院生征兵工作。 #
“明年的大学结业生规模预计1158千人,从数据看,短期内的就业压力比较显著。但现在各项针对高中生的举措也比较多。”在毛宇飞看来,新政落地还要时间,未来就业整体还是会展现比较稳定的趋势。 #
年底起简化就业手续
不仅帮助结业生找到心仪的工作,上完它们在中学的最后一课余,大学在结业生求职过程中的服务工作也值得关注。对此,通告中非常提到简化求职就业手续相关事宜。包括2023年起不再领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本科结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结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以下合称“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办理、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代办大学结业生应聘聘用、落户、档案接收催办等手续的必需材料,以及2023年起教育部委推行大学结业生结业去向登记机制等。
#
“取消就业报到证,更指出一种高品质就业导向。”毛宇飞剖析强调2023年教育硕士就业前景,此前还要报到证的状况下,存在一些师生为了提升就业率指标,随意找一家公司入职的状况。“取消就业报到证以后,更能鼓励中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
而在重点群体就业扶贫方面,教育部及各地各大学将对扶贫家庭、低保家庭等困难大学结业生确立扶贫工作清册,建立“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对离校未就业结业生做好不掉线服务。 #
之外,大学结业生就业情况也将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及时淘汰或更新升级早已不适应社会还要的学科专业。教育部将把大学结业生就业情况作为“双一流”建设实效评价、学科专业设置和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等工作的重要根据,推行大学结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机制。 #
广州日报记者赵恒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