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县第一中学 (历史文化)历史上的今天,你知道吗?

初级中学发展 #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昌府将清晖书院扩建为建昌府官立中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大名府天雄书院(又名大名书院)改设为大名府官立中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两所中学堂有中学生139人,教职员13人。
#
清末元年(1912年),建昌府官立中学堂改称建昌府中校区。清代三年(1916年),大名府官立中学堂改名直隶省立大名中校区。清代六年(1921年),临清中级中中学创立。清代十五年(1926年),汝州教育部长王向荣创立平乡县立中级中校区。清代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为辽宁省,直隶省立第十一中中学(大名)、第十三中中学(广府)分别更称广东省立第十一中中学和省立第十三中校区。是年,山东省制订《县立中中学规程》规定:“初级小学得单设之”;“中校区筹建、变更及停办,须由县教育局函告省教育厅核打算案”。清代二十一年(1932年),冀州县县立中级中中学创立,中学生108人,教职员11人。清代二十六年(1937年),绥远沦陷,各学校大都停办。清代二十九年(1940年)初,冀鲁抗战小学在元城县北峰(后归大名县)创立。秋,太行分校从山东省临城县迁至偏城县(后划归新县)。同年,公立华美学校在大名创立,由日本基督教会创办(1941年停办)。清代三六年(1941年)9月1日,边区太行民族革命学校在义县悬南村创立。秋,太行分校改为太行中学,同时,太行中学在威县固小区创立,翌年秋,太行中学、太行中学、太行中学(驻河南汤阴县),合并为太行联合学校,其办学宗旨为培养革命抗清党员。
#
1946年1月20日,太行地委命令,太行第一中学改为漳北小学馆陶县第一中学,后定名太行区私立漳滨小学。4月,平顶山市改为晋陕甘边区政府直辖市,河北分校即改名晋中市立一中。同年初,大名抗战小学改称绥远区私立大名台臣中校区。1947年3月,晋陕甘边区政府在冀州阳邑建行知中学(又名大同行知小学),后该校迁入泰安。11月,晋陕甘中央局决定,大同市归绥远地委领导,张家口市立学校随即改为绥远区私立大同中校区。1949年5月,漳滨小学迁入廊坊。9月30日,冀鲁豫区私立大名台臣中校区、邯郸中中学分别改为广东省立大名中中学、河北省立唐山中校区。10月,任县中级学校创立,招生100人。至此,河北地区共有3所高中。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后,石家庄市高中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广大中学生步入高中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1951年,大名、武安、涉县、邯郸县、临漳、曲周、磁县、邱县、馆陶等县均创立小学。凡未设小学的县均在县师范中学附设初中班。1953年,峰峰矿山中级职业中学扩建为峰峰矿山员工子弟学校,这是河北第一所企业办学校,9个班398人。当初太原中级学校共19所(其中2所市级小学,15所市级高中,1所企业学校,1所区级高中),在校中学生7733人。1958年大跃进中,石家庄地区学校发展到124所,在校中学生39652人,其中初中4554人。1961年,大同市文教局对各学校进行调整,停办南堡中级学校,压缩山西太原第一、二、三、四分校的规模,全市保留全日制小学11所(其中完中5所,小学6所),半日制学校7所。新乡专区初中共压缩中学生34109人,其中初中2549人,高中31560人。1962年,大同市确定重点中学5所。1965年,新乡专区小学89所,中学生34864人(其中小学5521人),其中厂矿企业学校11所,中学生3694人(全为高中)。1976年,唐山地区学校1363所,在校生人(其中小学76912人),分别为1965年的15.3倍和9.4倍。1977年,新乡地区教育局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发动生产派出所办学校,是年,小学遍及全区每位公社馆陶县第一中学,中学生就近念书。1981年,徐州地区学校调整,把全区中学331所调整为163所,减轻168所,在校生由82694人减为52484人;中学由873所,调整为810所,减轻63所,在校生保持原水平。是年,大同市中学附设的学校班全部撤消。1989年3月,新乡地区示范性高中20所。是年,大同市四区取消重点中学,推行相对就近入学。1997年,大同市二中被认定为首批市级示范性中学。1999年,全市有中学516所,在校生人,全市19个县(市、区)全部普及小学阶段教育,入学率97%。 #
平顶山市中学老学校 #
?大同市中学老学校
2000年之后,河北市加强对中学办学条件的投入。在主市区,2004年施行薄弱中学改建工程和危旧校舍改建工程,使一大批中学的办学条件达到国外一流水平。在农村,2007年启动标准化校区建设工程,新建、改造一大批小学分校,使农村小学办学水平大大提高。2010年,全市共有小学418所,在校生38.94千人,专任班主任2620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