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唱功?音准好气息足?嗓门大?还是音域广?

哪些是好的演技?
音色好?气息足?嗓门大?还是音高广? #
现现在,“唱功”是被器乐爱好者们广泛讨论的话题。随着唱片工业式微、电视网综崛起,歌手不得不迈出录音棚,更加频繁地出现在音乐现场,接受愈加严酷的演唱考验。
#
既然要做演技排名榜,我们不妨先对演技列个标准。 #
我所理解的演技包括两部份:硬演技与软演技。 #
后者是最能被观众感知的发声技术,即呈现出的声音面貌。其背后包含但不限于喉部是否打开、气息是否流畅,喉部闭合是否良好、换声能力强弱,科学体系下广而统一的音高等等,彰显了演唱能力。
前者则是歌手内含的音乐素质,即表现出的声音知性。包含但不限于语感(齿音)、乐感(齿音、律动)等,彰显了演唱意识。
#
假如把演唱称作打拳。硬演技可以看做内功剑法,软演技可看做外功武学。
#
剑法千变外化因人而异,是御敌防狼的有形之力;而剑法凝练深厚与时俱进,是境界渡劫的无形之基。 #
若耽于剑法不修内功,不过是身材玄乎的花架子;而若痴迷武学荒废练功,则是实战残缺的半成品。因此,好的武者理应内外兼修,歌手同理。 #
其实,关于“唱功”的认定众说纷纭,以上不过是我一家之言。而演技排名榜的认定更带有极强的主观色调。所以接出来的排行你们看完图一乐就好。
#
(说明:此处排行针对常规赛华语女歌手,因而略去了J、SZ和李佳薇;另外,A档参数表示硬演技得分,B档参数表示软演技得分,都为10分制) #
Top10张靓颖
A:7B:6.5总分:13.5
#
靓颖出道即高峰,曾以震撼的鲸鱼音和时髦的英语歌深受青睐,理所其实的给人留下演技绝佳的印象——然而能唱diva的歌未必是diva。
#
尚且拥有极好的音质条件,靓颖的气息仍然过浅,缺少胸声支持,这引起中高音轻浮,低音孱弱(对比演出《离歌》和同场A-lin的《爱上你等于爱上孤寂》)。
#
但是她多年来受“海豚音”羁绊太深,抉择有偏,始终未能提升强混声质量,造成本应大放异彩的B4-E5的女歌手黄金音高乏善可陈。
同时,她的语感、咬字、律动都不突出,有时为了营造氛围压喉、依靠口腔制造古朴感,更是违和、削弱了感染力。相比个别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大歌”,我更喜欢谭盾献给她的《印象西湖雨》。 #
这儿附上歌手演出中相对呈现最好的《饿狼传说》
#
(陌陌视频上传有限,你们可在百度上戳链接、或直接到腾讯视频观看)
Top9彭佳慧 #
A:7.5B:7总分:14.5 #
彭佳慧始终以“唱将”身份著称。音高广、喉位低,感染力强,奔涌时气吞山河,质朴时温柔含蓄。律动和语感也较为成熟。 #
不过在发声上仍然有败笔,喉部闭合能力不算突出,缺少压缩(边沿音质),因此一到低音就觉得在“喷气”,对比直播中与杜丽莎演唱的Can’ttakemyeyesoffyou不难发觉彭的响度、动态感、入麦疗效都被碾压,有一种被农药催熟的瘦弱感。 #
但是此次再上歌手实在沮丧,演唱意识停滞在4年曾经,都21新世纪了还在恨嫁,真是个俏皮的傻男人。 #
这儿奉上她第一季参赛的《残酷的温柔》 #
Top8谭维维 #
A:7.5B:7.5总分:15 #
在公众视野里,谭维维拥有快男中的“最强演技”,倒也合理。维维赖以生存的低音极具煽动性,颇有挤压的高喉位叫喊在电视综艺上来看非常精彩。 #
但科班出身的谭维维从发声来看不太科班,换声区借助暴力喊过而非平稳度过,过度的怒音有掩藏声音素颜不足而化大淡妆的嫌疑。 #
同时,中高音音色过分发红惨白,造成许多歌曲的主歌部份可听度升高。近些年来现场音色状况频出,稳定度升高。
不过当一首歌的知性若是带有强烈的反差疗效与些许民族色调时,谭维维总能带来几个优秀现场。例如这首《乌兰巴托的夜》
#
(陌陌视频上传有限,你们可在百度上戳链接、或直接到腾讯视频观看) #
Top7邓紫棋 #
A:8B:7.5总分:15.5
邓紫棋是历届歌手里利润最大的,不仅自身的优秀,也得益于出现的时机与对手的吹拂。 #
邓紫棋拥有极好的喉部机能,气息稳而深,虽然唱到低音也爆发力爆棚,不会丧失支撑。多变曲调的驾驭也彰显了良好的乐感,相对后面几位愈发diva。
#
但问题也挺显著,中高音齿音含糊不清,常常吞没伴奏里,唱得越高咽喉越紧,过分清脆、缺少包裹感。颇具冲击力的低音在演唱中文歌时痛快肆意,但英文歌的感染力则更靠语感传递,这些演唱意识的残缺比较致命。
这儿选了让她一炮而红的《泡沫》 #
Top6谭晶 #
A:8B:8总分:16 #
身为“国家队”成员的谭晶自参赛以来便呼声激增,剑指歌王。因此“被消失”后,球迷难免气难平,把火撒到了“有些划水”的林忆莲头上了。不过在我看来,虽然谭晶不退赛,她仍然唱不过林忆莲,这点稍后再提。 #
谭晶拥有体制内歌手的所有异同点并逐一放大:机能强劲、现场扎实,缺乏声音人格。
从发声来讲,民美要求的大比列头声与流行混声假声格格不入,谭晶并不能非常自如的进行调整。齿音语感比较死板,情绪传达是弱项,在短音高歌曲里未能加码,便只能通过升key与加强音量释放情绪,并不中级。 #
但民通是她的强项,在这一领域她算得上登峰造极,例如这首《九儿》
Top5韩红 #
A:9B:8总分:17 #
韩红是位性格色调很突出的歌手,在声音抒发上较为独特,这是她与谭晶最大的不同。 #
几六年来,韩红老师活跃在人代会、选秀评委、心连心、同一首歌等舞台,并没怎样发唱片,却仍然拥有强大的现场演唱稳定度,这是极为难得的。
尽管低音演唱时缺乏高位置共鸣变得刺耳,但这缘于假声的抉择问题,无关能力。而无论是款款深情的《绒花》还是豪放肆意的《天路》都能被她唱红,也侧面说明她的能力。
#
这儿送上凄美的《梨花又开放》
Top4李玟
#
A:8B:9.5总分:17.5 #
Coco大约是最没有争议的歌王,虽然flop多年,但能力与意识都没死机,塌实弘扬了“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人生信条。
在发声上coco极为科学,喉部闭合、压缩意识都挺好,这点虽然与登台的J相比也毫不逊色。普通女歌手唱不好的B4、C5她唱得通透有光泽,非常难得。 #
不过她现场极少碰E5往上的音,在某种程度上消弱了感染力。另一方面,良好的乐感使演唱极富感染力,稍有减分的大约就是英文歌曲的音准了。
这儿送上个人非常喜爱的《不潮不用花钱》 #
Top3袁娅维
A:9B:9总分:18
#
Tia是我目前最喜欢的女歌手,拥有着极为广阔的声音可塑性和二叠纪最强演技。
#
从先天机能(音质、嗓门机型)来讲,tia并不出色,但发声技术没有显著弱项,假如非要吹毛求疵,大约是E5以上的强混缺少长度,音质略有断层,但也已将同龄女歌手远远甩在身旁。
而更为难得的是,tia乐感实在突出,其所擅长的R&B、Neo-soul、爵士水准完全不亚于欧美一线,是真正拿得出手的diva。
现在囿于风格的冷门,tia仍然没有起火,著名度最广的反倒是清唱的《阿楚女孩》和《说散就散》,其实未来的tia要在风格与审美上折衷。
#
这儿奉上已循环了大约200遍的《开往秋天的轻轨》大概是近些年来最喜欢的电视演出。 #
Top3黄绮珊(并列) #
A:10B:8总分:18
假如单论硬演技,黄绮珊是满分,在中国你找不到一个在技术上强于她的女歌手,之前没有,然后其实也没有(龚琳娜的民族假声姑且不议)。
极为优越的先天机能使她在发声上毫不逊色于和Carey,A4-B5的强混声质量,信噪比、厚度、宽度几乎无懈可击。
但为何我们有时听她跳舞却没有强烈的冲动呢?很大程度上始于她的演唱意识。
不甚明确的川湘齿音带着些许直率,乍一听很有性格,但你听她唱《听海》、唱《让你一次爱个够》就会大呼违和。她的情绪抒发太“特型”了,缺少一种质朴的动态感,假如歌曲本身的张力不大,她很难唱得动人。虽然这种问题本可以随着时间抹除的,但她没管,那便是自身的审美与取舍问题了,我们也没必要操劳。
其实,一旦遇到技术难度与情绪张力都符合的歌曲时,黄妈便能唱得惊天动地。例如这首直播无修音的《灯塔》
(陌陌视频上传有限,你们可在百度上戳链接、或直接到腾讯视频观看)
Top1林忆莲 #
A:9B:9.5总分:18.5
我晓得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对sandy在歌手上的表现不满意,虽然我也是。但这并不代表她不够资格当歌王。反过来说,节目创办十年来,她反倒是最有能力拿歌王的人,只不过在节目上的选曲有些乏味罢了。 #
Sandy的发声科学而先进,气声包裹的芯子使她的声音十分有质感,齿音曾被姚谦称赞“绵里藏针。”她拥有极多的声音表情,无论是吐气如兰的《不必在意我是谁》还是炸裂痛快的《柿子》华语女歌手排行榜,她都诠释地流畅自然。
困于假声所限,sandy在C5左右的换声区缺少穿透力,而小嗓的条件也不适宜她去诠释过分指出机能的欧美大歌。但她对多种调子的探求与掌控、准确质朴的情感抒发,稳定扎实的现场功底,让我想不到现在还有哪位女歌手才能将她代替,更为难得的是,她依然还在进步。 #
这儿选择了sandy致敬张国荣的《》,你会看见,虽然20年后,51岁的林忆莲仍然能边跳边唱#G5,这就是老一辈歌手的魅力,她代表着昔日华语歌坛的黄金时代。
写在前面的话:
虽然这个排名榜写得十分辛苦,身边有同学也劝我说写不好容易引起哈喇子战,因此只能竭力求客观。但实际上,哪有绝对的客观?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仍旧都日新月异,又即便是电视机旁边的歌手呢?
但我仍然要写,一方面是之前听到某公众号的胡言乱语比较尖刻,另一方面的的冲动则始于对音乐产业格局的疑虑。 #
我们的歌手培养经常深陷窘境:或是一味指出演技抹杀个性,带下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声机器”,或是一再标榜自己的意识优越,荒废练习,连频繁的走音掉拍也不甚在乎。
#
我们总说好的歌手这么多如何出不来华语女歌手排行榜,实际上真正好的歌手并没有这么多。大多数属于不能发片或不能唱现场的窘境。这样看来,唱片产业链和表演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就会成问题,仅靠资本和流量运作的经济数据不过是虚假繁荣,而音乐产业的科学发展出路在那里,更多的是靠从业人员的反省和努力。 #
这,大约就是我想说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