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学历考试 > 考研 > 考研辅导 >

如果你问罗大佑明天会更好吗?

2023-12-27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人生百态,世事愁思

这是《一撇一捺》人物专栏的第7期 #

5月27日,罗大佑在陌陌视频号开了一场线上演唱会,68岁的他再度唱起了几六年前的老歌,许多人在线下跟随轻轻吟唱,追忆不知不觉随着他的歌声浮现在眼前。 #

这场以“童年”命名的演唱会,在一支《滚滚凡尘》钢琴曲演奏中展开。彼时戴眼镜,穿黑斗篷的罗大佑早已弄成了毛发棕色的奶奶,他唱着我们记忆中熟悉的歌,却不似我们记忆中那般“坚毅、叛逆”的模样。 #

所有都改变了,人的容貌、城市的面貌、世界的格局。惟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以及这些弄成文字的历史。 #

有人说,想要真正熟悉了解罗大佑,定要怀抱着宽广的历史观。 #

罗大佑是个时代性的歌手。 #

极少歌能留传超过两年,但罗大佑的歌可以。做歌手就是要成为历史,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言人物”,让你们在想到这个时代的时侯就想起他。周杰伦说,“我的目标就是像罗大佑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教父’。”

#

今年5月27日,罗大佑首场线上演唱会 #

在这场线上演唱会的尾声,罗大佑说,“我们从童年唱到青春时期的情歌,再唱到壮年时期遇到的各类各样的人生转变,离婚、家庭、成家立业。”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就是人生。 #

人生看似漫长实则短暂,时间转瞬而过,当我们幡然悔悟时,它已经被我们挥霍殆尽。 #

假如你问罗大佑,今天会更好吗?

#

他一定会告诉你,不管今天、后天、明年、十年,或是更久,要相信,今天会更好! #

人总要有梦

#

罗大佑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

#

母亲在台南经营一家医院,父亲是一名护士。妈妈是药剂师,爷爷是牛津学院结业的心血管博士。 #

因为出生知识家庭,父母青睐音乐,于是家里的女儿从小就要学一门钢琴,罗大佑五岁时便开始学习二胡。每位下班的午后,他都要在家弹一个小时。父亲很严厉,经常坐在身旁守着他,不容许敷衍。 #

可年幼的他并不喜欢这些乏味的生活,他更憧憬在外激怒的同龄人,坐在吉他前的他,注意力常常被窗前的声音吸引,那是知了的喊声,还有树枝被晚风吹得沙沙翻飞的声音。 #

不仅乐器,年幼的罗大佑还要学习钢琴和电子琴,母亲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让他走音乐这条路,仅仅是为了培养干练,陶冶情操而已。但是年岁渐长后,罗大佑却迷上了音乐。 #

17岁,罗大佑考上了中国大陆中国医药大学(2003年改名为“中国大陆中国医药学院”),不过“没想好究竟要做哪些”的他扔掉了投档通知书,开始复读。 #

在复读的一年里,罗大佑遇见了几个玩儿音乐的男子伴,组建“洛克斯重唱团”,当上了乐团的按键手。

#

罗大佑(右侧第一个)

#

“我最反叛的事情,大约就是中学时组了个乐队”,罗大佑说,“去外边赚钱,一个月赚新卢布四千块,用民谣乐来证明自己可以。”

#

2023年,罗大佑在《十三邀》中谈起自己年青时做过最反叛的事 #

那段时间,罗大佑和乐团一起忙着四处演出,没怎样学习。一年后,那张被丢弃的通知书又重新回到了他的手中,他又一次考上了“中国大陆中国医药大学”。 #

罗大佑曾在诗歌中写道:小时候学习写作文《我的志愿》,这个题目在中学里反反复复写了有几百次,立志做个哪些样的人?起先我想玩音乐。 #

丈夫却说,“如果你干大夫,你还可以一方面搅音乐;但若果你干音乐,是不可能一边做大夫的。” #

罗大佑在音乐和学医之中迟疑不决,“这年头世界再怎样乱,大夫总是受人敬爱的。”父亲的一席话影响了罗大佑的决定。

#

如期来到中学就读医科后,罗大佑的心中仍然未能放下音乐。 #

他不安于现况。 #

在学院的日子里,他着迷于流行音乐,省下生活费,买了近千张唱片,他花大量时间在研究音乐上,编曲、作曲、编音乐。

#

1974年,20岁的罗大佑以徐志摩翻译的诗作为词作曲,创作了第一首歌曲《歌》。随即,他按照余光中的诗《乡愁四韵》,谱出相应的曲来。这两首乐曲的成功使他坚定了自己音乐创作的梦想。

#

当时的他,在学院这个乐园里,埋首苦干。他喜欢写这些人们不知该怎么抒发的情绪,他写迷惘、挫折和青春期的悸动。 #

后来,“洛克斯清唱团”的鼓手找到他,问他愿不乐意给影片做配乐。答案显而易见,罗大佑的“春天”来了。不久后,由张艾嘉执导的影片《闪光的日子》同名插曲随着影片的播映而传遍大道小巷,可最后火上去的,只是歌曲的演唱者,作曲背后的创作者罗大佑无人问津。 #

这段磨难迸发了罗大佑,“总有三天我也能唱着自己的歌,传遍各个角落”。 #

出走香港

#

罗大佑一生创作的“黄金时代”,要数上世纪末80到90年代。有人说,想要真正熟悉了解罗大佑,定要怀抱着宽广的历史观。 #

初期,罗大佑的歌曲大多来始于当下的生活。“1979年,我正在高雄市仁爱诊所实习,晚上开会时,我坐在那儿打盹,由于我的爱情正在变化,我忽然想到,虽然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也不会有海枯石烂的情况,两个生命都是独立的,这个生命不会完全属于另一个生命。” #

于是,他写下了《恋曲1980》中那句: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 #

假如没有那件事的发生,罗大佑似乎已经收起热情,每日穿着白大褂,穿梭在高雄的诊所里。

#

那是1980年2月28日,“我在仁爱诊所小儿科实习,当班于门诊室外,正替一位重伤的小男孩缝头皮时,诊治室的门忽然‘砰’的一下打开,进来了自校长以下的大大小小很多大夫,以及很多便衣刑侦。”

#

原先,躺在病床上的小男孩是日本政治运动“美丽岛风波”发起人民进党前主席林义雄的母亲。第一次目睹政治刺杀后的救治过程,罗大佑说,“很难忘记这件事。” #

那场放疗后留下了一根长尺许的项链,当所有人都离开后,“当班的我将它捡起,保存了上去。”

#

随后在诊所工作的日子里,罗大佑见到了社会的种种现况,接触到日本政治层令人惊悚的处世逻辑,他开始考量整个社会,好多问题就此曝露在罗大佑的眼底。底层人民的凄惨生活,社会的病态被大多数人粉饰,歌坛中歌唱的仍然是情爱与欢乐。难以忍受的罗大佑以批判的姿态,掀起了“自省热潮”。

#

1982年,罗大佑推出首张专辑《之乎者也》,用音乐批判日本社会、时局,惊艳华语影坛。专辑中最先留传于社会的那首《鹿港小镇》,歌词中反省日本经济起飞年代,现代化带来的冲击。 #

《之乎者也》1982年发行,其中包括《鹿港小镇》《恋曲1980》《童年》《光阴的故事》等十首歌 #

一头炸裂的短发、一副厚实的眼镜、一件红色上衣,抱着钢琴演奏的奇特造型,描绘出“反叛青年”罗大佑。这张专辑鹿港小镇罗大佑,使罗大佑成为大众眼里的“抗议歌手”。而在此之前,他早已写出了《爱的箴言》。可笑的是,在哪个时代,没有人觉得罗大佑是应当温馨的。

#

“很多人都说我很政治,虽然是好多人都不出声,我比较大眼睛,由于我是大夫,我会诚实的说‘这个人得病了’。”多年后,接受专访的罗大佑说道。 #

“一首歌的最大意义,就是可以让人回到先前的那种情景。”

#

《之乎者也》中这些负有时代性和批判性的歌词,传遍里巷,深入人心,14万张惊人的销售量,将罗大佑捧上神坛。 #

彼时日本正是民歌时代,罗大佑的出现为香港影坛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乐种,是流行,也是民谣。他以诗意甜蜜简约曲调开创流行乐的辉煌年代,甄妮、凤飞飞、邓丽君、费玉清都因演唱他的作品大红大紫。 #

时代缔造先锋,罗大佑自此被青睐为“青年时代先知及代言人”。当时风云涌动的大陆,须要的不是音乐,而是维持社会秩序。政治的黑影最终还是映照在罗大佑的身上,他的新歌曲被改词,为议员所借助,慑于胁迫,他不得不妥协,却还是成为众矢之的。 #

“那段时间整个人都是不开心的,”罗大佑对当时的社会倍感沮丧,也曾一度想要舍弃音乐。 #

眼见女儿将要深陷危险窘境,罗大佑妈妈托友人办妥日本签证,要将罗大佑送出去。 #

1984年,《光阴的故事》、《恋曲1980》在日本的多个角落响起,几年前曾暗下决心要出人头地的罗大佑总算实现了心愿,只是没成想,这个“春天”太过短暂。 #

这一年年末,罗大佑在中华体育馆举办“最后一个与你互相烤火的夜间”演唱会,会上,罗大佑告别青春,宣布暂告歌坛,奔赴伦敦,重新学医。 #

罗大佑成为了《鹿港小镇》中那种年青人,离开了家。 #

这一走,如同走了一个世纪。 #

日本民盟党创立,蒋经国逝世,社会宵禁令解除,台湾确定回归祖国。时代的洪流滚滚来袭,疲倦的思索者从失序的城市出走,从激进反叛的开拓者渐渐变温和的作家。 #

罗大佑不再拿着“喇叭”嘶吼,他开始转变,成为真正的歌者,他唱世事未卜的无常、唱霓虹都市的迷蒙、唱恢复秩序的文明社会、唱爱与生命的本质,他唱尽世间情结,最后悟出精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能做的也仅此而已。

#

罗大佑在《一样的月光》发出精典的嘲弄:“什么时侯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哪些时侯故乡显得这么的拥挤,高楼大楼四处高耸,五彩霓虹把夜空染得这么的庸俗,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

台湾黄金时期 #

“人生就是不断地在画圈,而圈的尽头,其实是一个新的起点。”罗大佑说道。

#

1985年,罗大佑穿梭于伦敦街头,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不同的唇色脸孔代表着不同的种族,归属感击溃了思绪。 #

在美国生活数年,罗大佑仍然无法放下音乐,最后他给儿子写去一封历时11页的信,诉说弃医的决心。“那么多大夫里,不缺一个罗大佑。拿放疗刀可以医治病人,并且做音乐可以医治时代。”

#

恰好当时台湾知名制片人施南生抛出橄榄枝,约请他到台湾新艺城影片公司参与影片配曲制做,于是,罗大佑决然来到了新加坡。 #

80年代,是台湾影视娱乐发展的鼎峰时期,尽管谭张争霸,但台湾影坛同样是百花齐放。台湾已确定回归祖国,新旧交替的时代给了罗大佑好多宽容,拥有无限能够的他在台湾开启了新的歌坛篇章。

#

多年留学海外的经历重塑了罗大佑,他以一个新移民的视角考量这个早已富有现代化的华人城市,挥散不去的飘泊感,使他写下了《海上花》《东方之珠》《恋曲1990》等歌。那些歌曲是初期极具中国风格的流行歌曲代表之一,罗大佑写尽了新移民群体的苍凉与踯躅,慰藉了港漂的乡思情结。

#

其中一首《东方之珠》流传至今,仍然是每年欢庆台湾回归华诞庆的热门主题曲。有人说,歌手能有一首歌传播六年就是精典,但罗大佑不止一首歌,也不止留传六年而已。

#

日迁月移的城市里,载浮载沉了很多年,罗大佑总算也在台湾站稳膝盖,拥有一席之地。

#

1998年,罗大佑在接受黄霑、倪匡及蔡澜主持的采访节目《今夜不设防》中,提到了华语歌坛的发展,歌词的创作水平。 #

从左至右:蔡澜、罗大佑、黄霑、倪匡 #

黄霑说,“我认为崔健的水平真的好,他真的作出了中国民谣下来,这些东西我们做不到。” #

“罗大佑做得到。”倪匡打断道,他指着罗大佑,重复一遍“他是真的做得到。” #

罗大佑仅是笑笑,接着和黄霑说起自己眼里的崔健,“我认为崔健最大的用处就是,他的雷鬼和中国的一些东西放到一起,在当时这么闭塞的社会环境中,是须要雷鬼乐来宣泄情绪的。”

#

“如果罗大佑有崔健那样的条件”,倪匡说,“他一定会飞。”

#

倪匡欣赏罗大佑,作为一个音乐“外行人”,倪匡说自己代表的是普通民众对罗大佑音乐的评价。而罗大佑也并没让你们沮丧,他在台湾的音乐发展,对得起倪匡说的那句“他一定会飞。”

#

罗大佑居住台湾期间,写下了多首道尽澳门浮沉的歌,包括《东方之珠》《皇后大街东》《你的样子》《滚滚凡尘》...... #

罗大佑成为了一代人青春时代的一个符号。

#

你也喜欢罗大佑吗 #

2000年9月,罗大佑将第一次在台湾举行演唱会的消息就像一颗炸弹,风靡了全省文艺青年想要去“朝圣”的心。当初24岁的许知远记得,起码有五万人从上海坐高铁赶往北京,“就为了见他一面。” #

9月7日,K13次火车从广州驶向青岛,载着一众青年的“梦”,中午时分到达深圳列车站,一群青春流溢的青年涌出来,难掩兴奋的情绪,许多人穿着白色的T恤,前面印着一个戴墨镜的中年女子的头像,黑色T恤背后印着“罗大佑”字样。

#

2000年,罗大佑在北京举行演唱会 #

这趟被叫做“怀旧火车”的班次,载着一众青年奔赴属于她们的“圣地”。 #

自1982年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仍然到18年后的千禧之年,罗大佑仍然存在于台湾青年的磁带中。在港台音乐快速发展的年代,苦情歌猖獗,抒情歌绵延至全省各地,罗大佑那个诗意化的歌词与现实主义的歌曲是异样的存在。 #

《童年》、《恋曲1980》、《野百合也有夏天》等歌曲,对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早期的校园摇滚及整个华语流行音乐风格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

“罗大佑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

李宗盛曾说,罗大佑的音乐创造才会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他创造了香港音乐的一个历史阶段。他的创作内容都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描述。他是时代缔造的英雄,勇于揭发社会的一些现象,他是真正的日本音乐界重量级人物。 #

当初从上海赶往北京出席演唱会的青年人说,“我认为你们如同是在朝拜一样,追求一个精神来的,罗大佑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

#

2000年,罗大佑演唱会后,粉丝接受专访

#

千禧年前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大变化,城乡文化交汇发展碰撞出好多异样色调,新世纪的房门始启,彼时的文艺青年们在浮躁动乱的青春时期找寻到了暂放不安心灵的地方——罗大佑的演唱会。 #

2000年9月9日,北京八万人体育场,一首《爱的箴言》拉开了狂欢的帷幕。 #

当时的文艺青年许知远还记得很清楚,“演唱会结束后,北京衡大路夜店街上,拥挤了好多年青人。每家歌厅,都是激动的人,在唱罗大佑的歌”。

#

如同现今民谣音乐节散场后,年青人带着钢琴去饭店里继续唱着“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一样。当时的年青人聚在一起,回味着演唱会上偶像的表现,交流第一次看到罗大佑时的感悟,她们合声唱着罗大佑的歌,传递着罗大佑的传记。 #

高晓松曾追忆:“在夜店里你们抱琴歌唱,一首又一首罗大佑,你们在哪里想念自己的青春,追忆这些热血沸腾的时光。”英国小说家尼尔·盖曼说过,在饱含禁锢的世界里,“逃跑”是特别好的疗愈形式。而罗大佑的演唱会,就是你们“逃跑”的最终目的地。

#

在当初那场演唱会的尾声,罗大佑说,“有些人说,罗大佑你的歌跟我一起成长,我很开心,由于我认为不是一首歌,两首歌的问题,是由于你们的生命一起成长。” #

2000年,罗大佑在北京举行演唱会 #

罗大佑的词清醒深刻,有对青春态度的描画、抨击社会现实、追问人生意义以及思索爱情的精髓。时而积极激进,时而沮丧无奈,在他的歌词中能感受到不甘同流的人生宣言。 #

罗大佑经历过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的时代,在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冷眼看过太多无奈与愤怒的局势,才促使了他“想说他人不敢说的话”的真性情。 #

那位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的音乐教父,从二十世纪末走来,被掩埋于二十一世纪快餐化的娱乐时代,却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让人忆起往日属于他的那段风光时光。

#

怎能长少年

#

并且任何辉煌的、黯淡的、混乱的时代就会过去,不可防止地,罗大佑终究在时代的裹挟下鹿港小镇罗大佑,成为了“过气”歌手。多年后的许知远回想起那一场演唱会,久远得“仿佛是一场理想主义的哀歌。”

#

一个人的力量只能推倒一堵墙,剩下的只能靠后来者去努力。如同罗大佑曾说过的,“这个世界不须要一个奶奶去愤怒了”。

#

新时代的人有了新的偶像,这个时代,似乎早已不再须要罗大佑了。 #

在5月27日的这场以“童年”命名的线上演唱会,当罗大佑再度唱起《恋曲1990》:“或许明天晚霞西下倦鸟已归时,你将早已踏上旧时的归程。” #

千帆过尽,苍凉历遍,爬满岁月刻痕的面容仍然是大众眼里熟悉的模样,罗大佑没有变,他只是收起锋芒,袒漏出轻柔与坦然。无论岁月怎么流转,他仍然唱着我们回不去的童年,忘不了的青春,悼念我们历经的时光的故事。

#

假如你问罗大佑,今天会更好吗?

#

他一定会告诉你,不管今天、后天、明年、十年,或是更久,要相信,今天会更好!

#

人生可以随遇而安,也能趁势而为。遇湖则湖,遇海则海。 #

当我们了解了罗大佑的传奇经历后会发觉——没有坦途能通往未来,但我们还是要摸索着踉跄前行。 #

虽然我们将面对一个饱含不确定的世界,也要拥有一颗才能直面脆弱的心,一颗开放接受未知的心,一颗面对遭到不幸的心。我们在荆棘丛生的公路上赤脚前行,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航行。 #

向前走,是惟一的出路。 #

作者丨卓依紫,北京央视直新闻编辑 #

编辑丨刘立平,北京央视直新闻主编

#

排版丨苏瑞雪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