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预付账款周转天数 (案例分析)种种原因,的奇葩测算案

运营资金量=上年度销售收入×(1-上年度销售收益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下降率)/运营资金周转次数
#
其中:运营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预讨债款周转天数) #
新增流动资金借贷额度=运营资金量-欠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借贷-其他渠道提供的运营资金
上述公式并不复杂,但现实中,因为种种成因,出现了这些雷人的推算案例: #
案例一:负负得正 #
借贷人报表中存货和预收账款的总额较低,而应付账款和预讨债款的总额较高,前后之差为负值,那样,估算出的运营资金周转次数为负,运营资金量为-2000亿元。但业务部委表示借贷人需投入约4万元支持子公司的项目建设,因此公式中其他渠道提供的运营资金为-40000亿元,得出新增流动资金借贷需求为-2000亿元-(-40000亿元)=38000亿元。 #
其他渠道提供的运营资金是指借贷人通过其他融资模式(如发行转债、股东借贷、融资出租等)荣获的适于日常经营周转的资金,属交纳项,最低值为0。假如取负值,则意味着其他方面的开支将占用企业的运营资金。借贷人其他方面(如对外投资、项目建设)存在资金缺口,不能用流动资金借贷填补,否则属借贷贪污,遵守借贷用途的要求。 #
也有一种“负负得正”的情形:借贷人短贷长用,流动资产远高于流动负债,根据“自有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公式估算出自有资金为负,于是“营运资金量-借贷人自有资金”,负负得正,就得出一个较大的数字,再套入“新增流动资金借贷额度=运营资金量-借贷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借贷-其他渠道提供的运营资金”,得出新增流动资金借贷需求。而从推算流贷需求的本质上讲,假如借贷人没有才能投入流动资金的自有资金,则此处的自有资金取值应当为0,不应取负值,否则同样属于运用流动资金借贷填补其他用途的资金缺口。
案例二:运营资金周转次数大于1
运营资金周转次数的估算公式为:360/(存货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预讨债款周转天数)
#
有的项目在推算中,预收账款和存货总额畸高,预收账款接近并且超出全年销售收入,存货远低于全年费用,得出运营资金周转次数大于1,再套入“营运资金量=预计销售收入×(1-销售收益率)/运营资金周转次数,由此得出运营资金量是全年销售收入的数倍,再得出需新增流动资金借贷的推论。
#
这些推算反映出该企业的大量资金被预收帐款和存货占用,成因或许是:(1)企业实际状况这么;(2)企业并非制造业企业,经营业务特殊,高预收账款和存货也不会影响企业经营,或高额预收账款和存货仅是年底时点数,与全年均值差异较大;(3)为保证推算出的运营资金量才能覆盖我行拟提供的借贷总额,不合理地调高了预收账款和存货。如是第一种状况,我们应考虑的就不再是需求推算,而是为该企业提供授信是否合理的问题;如是后两种状况2023预付账款周转天数,则牵涉怎么合理推算借贷需求。
然而,保监会的流动资金借贷管理方法希望通过对流动资金借贷的合理推算,做到既满足企业正常经营对流动资金借贷的需求,同时又避免因超出实际需求领取借贷而引起的借贷侵吞。方法的核心在于“合理推算需求,避免超额授信”,绝非为推算而推算。违背企业实际状况,机械套用公式属于“不合理推算”;违背正常商业逻辑,过于降低企业周转率也属于“不合理推算”;违背借贷用途,以企业其他用途缺少资金为由申请流动资金借贷更属于“不合理推算”。 #
有人或许会说,监管部委未免管得太细。不过,我们也要看见现实中大量存在的超额融资现象,有的风险就由超额融资引致。
怎么合理推算流动资金借贷需求?怎样在严防超额融资和贪污借贷的前提下,又合理地考虑企业的新增需求呢?笔者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
1、考虑企业经营状态的变动。推算公式中各项参数的取值不宜完全选用前一年度的财务报表数据,企业在未来一年的周转状况不或许与上年完全一致,经营策略、业务规模、产品结构、管理水平的变化就会改变周转率。宜依据借贷人报表记载的周转特性加上对未来发展的合理预测,适当调整财务数据,必要时需要考虑一定的寿险系数。例如,未来一年企业将扩大销售规模,同时延长下游顾客的付款时限;或则企业的采购渠道将改变,上游顾客在原料售价上予以一定降价但要求增加预付款比列等。 #
2、合理确定各项均值。推算周转率的第一步是确定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预讨债款和存货的平均余额,通常取上年报表年初年底的平均值,但有时两头时点余额难以反映全年状况,可取企业每季度或每月的平均值,同时考虑企业未来一年的变化。但如进行调整需说明缘由,例如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借贷人年底预收款和预付款考评严苛,因此借贷人在年底会不正常地压降这两项余额,年底值未能代表企业实际状况。 #
3、考虑汇票的诱因。企业的预收款还包括汇票化了的预收汇票,因此预收账款总额可以提高预收汇票,但同时应付账款中也应提高应付汇票。
4、扣除非运营资金。如企业正在进行固定资产建设,应付账款或许包括应付的设备添置款、工程款等适于固定资产建设的税款,预收账款中也会包括预收的设备添置款、工程款等,很多非日常经营周转的资金应予交纳。
5、考虑不同行业或企业的特殊性。因为行业运行特性、企业经营色调不同,会展现出不同特征的借贷需求,建议按照企业自身特性差别性地计算。比如这些行业(如制糖行业)的原料采购具备较强的秋天性,资金需求同样具备秋天性;这些中小企业荣获临时大额订单,融资需求骤降;或则这些企业需提早支付大额房租等。
#
6、选择其他推算方式。流动资金借贷管理方法提供的公式仅是推算借贷需求的参考方法,其他一些财务费用管理方面的书也会介绍企业资金需求量的推算方式,都可以使用,但应说明使用其他推算方式的成因和合理性。
#
附:一个恰当推算流贷需求的案例 #
在前篇《如何正确又恰当地推算流动资金借贷需求?》中,我们强调了流贷推算的几种错误做法。同时也提出,在利用保监会推算公式的时侯,为使推算合理贴切,可考虑以下五个诱因的影响,适当进行调整:
1、考虑企业经营状态的变动 #
2、合理确定各项均值
3、考虑汇票的诱因 #
4、扣除非运营资金 #
5、考虑不同行业或企业的特殊性
#
明天就编制一则案例来思考一下推算的详细步骤。
#
某热电站申请短期流动资金借贷,近三年的有关财务数据如下:
#
单位:亿元
#
因为下游热力需求企业未能全部开工,该热电站的供水产能未完全释放,随着下游用热企业相继开工,预计今年热力销售降低,但同时国家调低了燃煤发电企业典范上网水价,两诱因叠加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下降10%。
直接按照报表数值并套用保监会的推算公式可得出: #
今年运营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预讨债款周转天数)=360/(27.70+52.45-65.25+6.32-0.08)=17.03次。
预计今年运营资金周转状况与今年相似,则: #
今年运营资金量=上年度销售收入×(1-上年度销售收益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下降率)/运营资金周转次数=亿元×(1-24.08%)×(1+10%)/17.03次=7694亿元。
#
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勾通,了解到以下状况: #
其二,承兑票据是企业重要的对账模式(主要是与用热企业对账),预收/应付款中应考虑汇票的诱因; #
其一,企业年底会与下游顾客集中对账,年底预收账款和预收汇票的总额相对较低,通过查阅企业今年各月份报表,预收账款平均余额约25000亿元,预收汇票平均余额约12000亿元,企业表示今年虽然销售收入下降,预收账款和预收汇票的平均余额也将控制在该水平; #
其一,该热电站正在进行环保设施升级改建,应付账款包含应付环保设施添置款和建设施工款,查询企业应付账款的债务人名单,其中包含与日常原燃料采购无关的环保设备供应商、建设施工企业等,扣掉与原燃料采购无关的税款后,应付账款平均余额约2760亿元;
#
其一,2014年底(今年初)预付款中也包含少量的预收设备添置款,扣掉预收设备添置款后的总额为1000亿元。
#
按照上述状况再次推算: #
预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预收账款平均余额+预收汇票平均余额)=亿元/(25000亿元+12000亿元)=4.24次,预收账款周转天数为84.89天;
#
应付账款周转率=营业费用/(扣掉非运营资金的应付账款平均余额+应付汇票平均余额)=亿元/(2760亿元+0亿元)=43.16次2023预付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8.34天; #
预收账款周转率=营业费用/交纳非运营资金的预收账款平均余额=亿元/885亿元=134.60次,预收账款周转天数为2.67天。 #
合理调整基础数据前后的周转天数如下: #
按照企业实际状况调整后,运营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预讨债款周转天数)=360/(27.70+84.89-8.34+2.67-0.08)=3.37次,则运营资金量为38890亿元。 #
调整后的运营资金量为38890亿元,比调整前的7694亿元大大降低了。按照企业15万元的年营业收入来看,仅就经验判别,调整后的数据也更为合理。 #
还要说明的是,对平均预收账款余额、平均应付账款余额等基础数据进行调整,其目的不是为了降低推算出的运营资金周转次数,人为调高运营资金量,而是在深入了解顾客的基础上,探究企业真实的资金周转状况,进而使推算出的运营资金量符合企业实际状况,满足企业正常经营对流动资金借贷的需求。因而也存在另一种或许:在按照企业实际状况调整基础数据然后,推算出的运营资金量大于直接选用报表数值推算出的总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