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时事新闻 > 教育 >

孔利华:施晗,行走在文学与出版之间

1970-01-01 来源:未知 作者:小鱼

  来源:80后之窗 文:孔利华 #

  在众多社会角色中,我最喜欢书生。这并不是投机取巧,为了迎合施晗老师的这本书。 #

  最早存在于心和脑海中的书生形象,来自于张国荣所扮演的宁采臣,长相英俊,人很胆小,但极富有同情心,懂得悲天悯人,正是这样一种坚贞的品质,不但使他最终脱离鬼手,更收获一段美好的人鬼恋。虽短暂,却足以回味一生。 #

\

#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理解中的书生是人穷志不穷,胆小又仗义,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惩恶扬善。 #

  因此可以这样说,书生这一社会角色承担着人类大部分的正义。 #

  那么,肩负重任的书生,究竟有着一种怎样的味道呢? #

  我知道施晗老师自己创设了一个图书品牌,知道他每天忙于出版事业。直到这本书出版,我一直都以为他早已沦为体制内的寻常出版从业人员。通常,倘若一个人不是真心热爱写作、读书,一定不会想要去搞出版,更何况为之燃烧青春,再用整个壮年去奋斗、去拼搏!

#

  施晗老师用行动证明了他本身特有的书生特质,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曾说,“我首先是个作家,其次才是出版人。”这句话使我顿生敬佩之情,乍想起,“这不是很多业内人士早已丧失的一种对书的最根本的情怀!?”

#

  我不知道,早年因自己爱书进入出版行业的人,在自己创设了品牌,开始生产越来越多的图书之后,还有多少人残存着当初对书的那种纯粹的热爱? #

  诸如施晗先生,他是属于体制以外、纯粹自我的文学工作者和出版者。而业内的另外一些人,随着自己的公司越做越大,开始将图书瞄准市场,受众是否喜欢,市场是否接受,成为他们做书、爱书的唯一标准,渐渐地忘却了自己当初从事这一行业的初衷。

#

  那些人,最初的书生味道,已经渐渐消失了。 #

  施晗这本书编辑推荐语这样写道:“2013年最直言不讳的书生剖白书。”“十年书生剖白:人生、梦想、羁绊,自由。”“献给我们怀梦未来的书生时光。” #

  首先他是一个书生,其次这个书生还能真诚地进行剖白,实属不易。要知道,在这金钱就是唯一利益指导的当下,一个出版人员还能保持心中一份热爱,一份良知,一些些书生的味道,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

  我知道。很多业内的文化公司的高层都很喜欢作诗。前阵子磨铁老总沈浩波甚至还出版了一本自己的诗歌集。可以这样说吧,“如今已过而立之年,而他还在写诗,确实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这在文化界中算是一种难得好现象,至少,这个团体中,还有人像施晗老师一样,是发自内心热爱文化,甭管他的表达方式是散文,抑或诗歌。 #

  业内给予施晗老师的评价,诸如以下:“他一直不是大家心目中最火的80后作家,但他却超越了所有80后。” #

  在我以往的印象中,80后只存在两个文学“巨匠”,不用说,想必都懂得,郭韩。但长大之后,我才知道,郭敬明更多代表市场利益;韩寒则携带明显的个人兴趣,他们的文学,首先都是为自身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赢得更多自尊,与理想则不贴切。 #

  真正的书生味道,不是郭敬明那样的铜臭味十足(这里并无讽刺,只是与施晗的情况对比而言);也非韩寒那种完全满足自我兴趣体验的牺牲与存在。

#

  真正的书生味道,是施晗书中提到的“观无量”、“听无止”、“闻无声”、“思无邪”以及“言无尽”,是他所说的,他是自己的非主流。

#

  这本书是散文 随笔,将书生味道浓浓的提炼。散文写情写景写事写人,随笔谈文学讲历史说哲理抒内心,文字皆体现颇丰经历,尽显诗意书生气。 #

  一篇文评,不足以概全书,更多滋味,还望读者得一本《书生味道》,晴天午后,细细品味。

#

  (孔利华,文史作家,已出版《恰似你的温柔:永远的邓丽君》《原来你也在这里:传奇与世俗之间的张爱玲》)

#

  2013年8月5日于北京

#

责编: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