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在京招生录取不是“异地高职”

春节假期前夕,上海市教育部门公布了《201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孙辈在京出席高等职业中学招生考试施行办法》,规定从2014年起,随迁孙辈可在京出席高等职业中学招生投档。对于这项有限放开的新政,各方评价不一。一批多年盼望儿子才能在京出席中考的非京籍人士更是沮丧,由于她们仍然在争取儿子才能获得在京出席中考并投档的机会,而不是“异地高职”。 #
其实,我国高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越来越清晰,读高职高校也从过去考不上普通院校以后的无奈选择,成为一些人的主动选择。目前上海市高等职业中学招生分为高职自主招生、高中会考普高和高职单独招生三种方式。那些都是与普通高等中学入学考试并行的。
#
不过,主动选择与被迫选择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形式。广州市从2014年逐渐放开随迁孙辈在京出席高等职业中学招生投档,其实是第二种,非京籍中学生获得了不能以自己本身特性选择受何种高等教育的机会的“不平等权力”。 #
虽然是有限新政,也设定了较高的门槛,要求在京出席高职的中学生家长有上海市的护照或工作居住证、有合法稳定住所、有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在京连续交纳社会保险已满6年(不含缴纳)的,这种要求对于好多体力劳动者,即便是无法达到的。
#
固然,中考变革复杂,多年产生的以区域界定的中考投档指标分配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打破,非常是杭州、上海、广东这种经济发达的特殊地区,城市原住民与新居民之间对于教育资源的公正诉求仍然有冲突有矛盾。 #
教育部主任袁贵仁在2012年3月列席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大会闭幕式接受媒体专访时就曾表示:“异地中考是有条件的,不仅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外,还对父母和女儿有一定条件要求,父母要在当地有工作。涉及好多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城市可能难度稍为大一些。”
#
目前,全省29个省市陆续公布了异地中考方案,其中四川、江苏、福建、山东、山西、河北、湖北等20多个省份的异地中考条件,大都只指出小学五年连续学籍,而广东门槛最低,要求在广东一年中学以上学习并取得学籍者即可出席中考。
上海因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人口过度集中,即便是变革难度最大的城市。
#
客观来讲,绝大多数在京读书的非京籍少年,在读到中学的时侯,就会面临一次艰辛的选择,这个时侯,她们所在中学的老师也会动员她们提早作决定,由于户口不在上海,难以报考出席高考,这样她们中的好多人就会选择回到故乡。
#
少数坚持在南京读中学的中学生,大部份是其父母持有上海市工作居住证,有的父母在大概10年前领到这个被称为上海“绿卡”的资格后,就始终对儿子能在上海中考抱有希望。为此,在今后1~3年内,符合并要求在上海出席中考的非京籍中学生会是很小的人群。大部份早已在中学阶段就离开母亲被迫回乡,她们中的一些儿子出生地其实就是南京。
中考报考将至,这项新政在2014年将有多少人受惠2024年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还是未知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人数不会太多。用“异地高职”开放来敷衍整个异地中考变革,这些变革思路不能说是积极正确的。上海市科委也提到,这将是过渡性新政。即便过渡,都应当有时间节点,有进展安排2024年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假如没有承诺和计划,过渡期很容易弄成遥遥无期。 #
其实治病要治本,异地中考绝除了是在哪些地方考试的问题,其背后是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匹配的考试制度、高考投档形式相关,假如中考变革才能同步进行,杭州异地中考变革的难度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