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杭州应在全国率先树起土地修复的金招牌

委员进言:上海应在全省率先树起农地修补的金招牌
上海环保局:已积累一定农地修补经验,确保不放过一块污染农地
#
本报首席记者李阳阳本报通信员裴斐
早在今年10月份,一条有关“杭州有块工业污染地”的微博短短几天内被转发3800多次,“工业污染用地”一词再度步入上海人的视野。该微博称,北京一块退职工业农地的表层和顶部底泥早已被重金属污染,如改为民用或景区,必须修补或换土。 #
尽管经环保部门辟谣,否认所谓的“工业污染农地”已经被修补。但许多居民因而挂念上了脚下的农地,北京市“两会”期间,本报热线96068响得愈加频繁。明天就有居民提到了这条4个月前的微博:“污染农地”有多严重?上海又是怎样处理这种农地的? #
无独有偶杭州市环保局,去年重庆“两会”上,不少委员和代表也把焦点对准了上海的“污染农地”。 #
疑惑 #
上海有多少农地被污染 #
虽然所谓的“污染农地”范围很大,是指因为人类活动形成的有害、有毒物质步入底泥,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底泥本身的自净能力,致使底泥性状和质量变化,构成对农小麦和人体的影响和害处的现象。 #
你们关注较多的是其中一块城市退役工业农地,这种地方原先常常都是一些工业园区的故居。
上海市政协委员、杭州市环保产业商会副会长卓未龙就仍然在关注农地污染的问题。 #
经过实地督查,他发觉广州退役工业场地中,相当部份的农地和地下水因为常年开发,早已遭到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政府对老市区内大批工业企业举办‘腾笼换鸟’工作,置换出大量的优质后备农地资源,而且有些农地是受过污染的。” #
然而,这样的污染农地究竟有多少?有没有一个部门晓得?这是卓未龙的疑虑。
#
同时关注“工业污染农地”的,还有张天立委员,他觉得,“污染农地”很难单纯借助底泥的自净能力,一些有机物污染可能须要五六年至上百年才会有所好转,严重的甚至要花上千年。 #
张天立在督查中同样发觉,上海“工业污染农地”的总数、污染程度仍然没有具体准确的资料,基本处于监管真空的状态。“这是个全省性的问题,如今应用的主要是2006年的全省底泥调查资料,但当时的采样调查方法比较粗糙,随便性较大。”
进言 #
上海市应率先打出“土地修补”的金招牌
#
张天立认为依据国外外生态整治的经验教训,要整治“工业污染农地”,信息公开至关重要。“目前这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底泥污染调查数据、开发建设项目的农地是否遭到过污染等信息老百姓不晓得,甚至有的当地政府、人大、政协也都不晓得。”
#
与水污染的整治相比,底泥修补的代价要更高,但是底泥修补的程度跟用地性质有关,居住用地、公园用地、展览用地的修补都应有各自的标准,每一块场地的修补费用依据实际情况也都有区别。
#
因此,卓未龙委员向会议递交了《关于推进深化我市退役污染工业场地修补进程的建议》的议案。
#
他觉得广州的底泥环境信息欠缺有效的采集、管理和共享机制,参考标准不合理,引起修补失败率较高。因此,他敦促构建跨部门统一协调机制,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加大对企业停产搬迁过程污染预防的监督管理。 #
而早已处于修补的底泥中,同样存在问题。“有些房子开发商急于开发,就希望修补时间短、费用尽量低。再加上没有规范、统一的评估和初验标准,因而,最终的修补质量难以保证。”张天立认为,北京市应当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树起污染农地管理与修补的金字招牌。 #
回应 #
申城“退休”的农地中,受污染的不足1% #
明天,记者向北京相关职能部门求证,相关负责人坦承,相比水和空气,底泥污染很隐蔽,在国外仍然未被注重。不过,从2008年开始,污染农地的处理,早已被北京市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
#
例如《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化政府储备经营性用地出让前期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327号),就首次对污染农地的修补确定了两个原则:
#
一是谁污染谁整治,假如主体早已消失了,就由政府买单;
二是污染农地上市前必须得修补,不达标就不能交易。
#
较早的关注杭州市环保局,也让上海积累了污染农地修补经验。“我们综合了上海南京安徽北京等地的整治经验,权衡优劣,最终引进了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风险评估模式,确保不放过一块污染农地。”杭州环保局固废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
具体的程序是:企业在退出某块农地后,重新上市前必须先过环保关。 #
首先是评估,第一步由上海环科院取样;第二步是重点勘测污染物分布,进行详评;第三步,对农地进行最终的风险评估;第四步再决定是否须要启动修补。
其次是修补,用招标的形式,引入专业公司进场操作。 #
上海市环保局统计显示:从2008年开始,上海市退役的农地总数在400多块,但经过检查,受污染须要修补的农地只有个位数,不足1%。“杭州本身不是重工业城市,加上政府的介入,确保了修补资金,在修补上才能保持主动。”
#
疑虑 #
国家标准暂缺,环保企业鱼龙混杂
#
上海在污染农地的整治上早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不管是环保部门,还是环保企业,“污染农地”都还是一个敏感话题。
这其中的一重要诱因就是:国外尚无污染农地修补的统一标准。简单地说,污染农地修补到哪些程度才算是合格的?哪些样的资质能够进行修补作业?修补期该怎么规定?全省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
对环保部门来说,只能靠经验,参考美国的标准,在实际的执法中也就缺少了根据。以北京为例,尽管北京明晰了污染农地上市前必须得修补,但环保部门缺乏一个硬杠杠。 #
对环保企业来说,这个话题就更敏感了。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这一行鱼龙混杂。其实没有国家标准,但涉及的修补资金常常巨大,少数企业都是看中了经济利益才纷纷步入的。 #
不过,有消息称有关农地修补的国标目前已在拟定中。而扬州环保部门也表示,在国标颁布前,将先根据北京的管理办法作为地方处理污染农地的重要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