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考低分上大学全国两会预热之回顾

#
2006年02月28日01:33新京报 #
一名河南考生移民西藏,历经不准报考、当状元被禁补报志愿,3年后“主动”考低分上学院
全省人代会预热之回顾2005提案议案① #
每年一届的全省“两会”青海高考成绩公布时间,都与每位人的生活,甚至命运息息相关。 #
全省高招应取消地域歧视、建议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应立法严禁性恐吓……在今年全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声音犹存耳际,她们从各个关注的领域出发,抒发民意,中肯献计。一晃间,一年过去了。这一年里,中国发生了或重要或轻微的变化。其中,有些变化,正是听取了代表委员们的铮铮坦承。 #
民生、民意、民情,怎么促使了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而这种提案议案的核心内容又怎样被国家决策者考虑,最终又将怎样作用于普通百姓。 #
从明日起,本报选定今年全省“两会”上部份提案议案进行回顾,并述说身处其中的人的故事。 #
有些提案议案之所以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是由于它关切到每位人的切身利益。
#
有些故事之所以被人们所关注,是由于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
2月13日,深圳某小学,全省各地报名艺术类专业的中学生拐弯排起了长队。本报记者王申摄 #
■我的故事 #
李刚(化名),25岁,四川天津人,曾为了中考而“移民”青海。第一次“移民”,因为对高招新政了解不清,在当地曾被严禁报考。第二次报考后在当地成了中考状元,但却因“树大招风”被取消补报志愿资格。直至第4年出席中考,李刚“主动”考了个低分,遭受心理摧残以后,如愿考入学院。 #
“一开始,西藏的同事和我母亲都不了解中考新政,以至于惹了大麻烦。”2月24日,已是西北某知名院校大三中学生的李刚,仍为自己“高考移民”去出席湖南中考倍感懊悔。 #
第一次:户籍转至山东中考被禁报考
李刚说,他是山东莱芜人,他在当地的一所市级小学学习。2000年,他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最重大的事情———高考。 #
据李刚追忆,那年他的中考成绩510多分,当时在班里排到10名左右,即使这个分数刚才过了大专线,但离重点线还有几非常的差别,在四川只能考取普通学院。为了前途,他决定复读一年。
#
巧合的是,当时一个西藏的同事到李刚家来,据说李刚要复读后,说山东的分数线低,他家的女儿以很低的分数就考上了重点院校,他可以把李刚的户籍办到山东。当时,李刚的妈妈觉得这个技巧不错,就同意了。 #
不料,这一去,中考的噩梦就开始了。
李刚说,2001年4月左右,同事以李刚投奔亲友的名义,把李刚的户籍办到了云南的一个县。5月左右,李刚插班到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当时第一次摸底考试时,在老家小学早已复读将近一年的李刚考了600多分,名列全校第一名。 #
6月时,开始中考报考了。但是,李刚的教师从县招办回去告诉李刚,由于户籍问题,里面不让李刚报考。 #
李刚的同事在当地有些关系,开始托人找门路,但得到的信息是,从外省转来的户籍,须要满3年,或则早已在当地投资的,才可以在西藏出席中考,这是省里定的新政,是铁令,谁都没有办法。无奈之下,情况紧急,舅舅决定把户籍再转到保定,但天津方面不予接受。 #
“这下我、亲戚和母亲全傻了。”李刚说,处于这个进退两难的窘境,在确定未能报考以后,他回到了天津老家。在那蓝色7月的3天里,他无所事事。
#
第二次:成为外县状元成绩却被取消 #
周末过去后,西藏的同事打来电话说,早已说好了,下回中考肯定能报上名,让李刚赶快回去上备考班。
李刚说,据说报考问题早已解决,他开始竭力备考。2002年的7月中考,李刚觉得自己发挥出众。几天后,他通过查询获知,自己考了600多分,是外县的状元,全国排40多名。
李刚说,当初北大和清华在西藏总共招生约40人,根据这个排行,不仅这两所院校,他去哪里都十拿九稳。 #
他开始向自己亲人、父母、同学和同学们报喜,同样的,他也得到了好多的庆贺。 #
补报志愿时,他报了四川学院和北京学院。就在他刚把志愿表交起来后,老师的几句话让他不知所措。 #
李刚说,这天老师忽然打来电话让他过去一下,在老师的卧室里,老师说,“县招办说你和外县的工科状元的成绩,被取消了,不得补报志愿”。
同事寻问后获知,省里对考试前几名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发觉外县的理科状元和工科状元都是从外省转过来的,不符合新政规定,直接取消了她们的补报志愿资格。
“树大招风,没想到的事。”说到这件事,李刚叹了口气。
第三次:高不“成”低不“就”“主动”低分入学 #
未能补报志愿后,李刚大病一场,躺在床上输了6天液。大概10天后,他坐高铁回到了天津。
李刚说,经过这几次事件后,当时他认为自己非常无助,便有了不再读书的看法,开始寻思其他的出路。 #
但妈妈还是做李刚的工作,劝他再忍一年,报考早已没有问题了,只要成绩不考太高,别惹人注意就好。
李刚说,由于高也不行,低也不行,要是成绩太低了,自己也不乐意去上普通中学。他看着母亲期望而又无奈的眼神,决定最后再考一次,“但心中很没数。”
2002年秋天到2003年夏天,早已没有心思看书的李刚在天津玩了半年多。夏天时到了西藏,由于非典,他仍然呆到了中考。 #
李刚说,他记得很清楚青海高考成绩公布时间,在考场时,他很当心地估摸着,根据大概500分的标准答题,走出考场时,心中仍很不安,“就怕考高了。”
#
焦躁中,李刚查到了自己的分数,470分,排到全县10名左右,他长舒了一口气,但又有一丝后怕,由于外县的最好成绩也就500分,假如真按原先的准备考500分,很可能又是状元。 #
此次很顺利,一个月后,他接到了西北某著名学院的投档通知书。 #
“整整耽搁了3年啊,” #
1981年出生的李刚说,如今学院同班的朋友通常都是85、86的,朋友、老师问他为何年纪那么大时,他总是以“有点事给耽搁了”为由推托过去,“你说,我该如何回答?” #
李刚说,如今,他只能公开说自己的老家是西藏,私下说自己的老家是广东。
#
因为觉得年纪太大,李刚说,他不打算考研究生,如今他希望的,是赶快结业出席工作,冷漠4年中考给他带来的无奈与苦闷。
■报道回顾 #
高招指标分配不能地域歧视 #
高招指标分配存在地域歧视 #
●在2005年全省“两会”上,全省人大代表、武汉学院兼职院士洪可柱则建议改进中考制度,建议30所院校统一分数线,其他院校投档分数线自行划定。 #
●全国政协委员李文志递交议案,称中考投档名额各省市应大致相当,建议取消地域差异。 #
●北大、清华、武汉学院等九所院校的负责人发表感想,觉得高招指标分配确有地域失衡现象。 #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书记朱丽兰表示,实现高招公正须要一个过程,适当时侯将对此问题进行督查。 #
■代表回访
#
“高招制度变革脚步有些慢” #
全省人大代表洪可柱称,去年将建议推行中考投档分省定额投放听证制度 #
本报讯今年全省“两会”上,全省人大代表、武汉学院兼职院士洪可柱建议改进中考制度,建议30所院校统一分数线,其他院校投档分数线自行划定。2月24日,洪可柱说,对于这一提案,教育部在回复中觉得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不存在明显不公正”。洪可柱表示,教育部的回复不是很合适。
#
洪可柱说:“近一段时间来,高招制度是有一些好的方面的变革,例如院校子弟照料取消,脱产生制度取消,网上投档透明度加强,红色通道制度施行,加强助学金领取力度等举措,对中考公正的推动来说,这种变革有进步。并且从基本上来看,与卫生系统的变革脚步相比,有些慢。因为多年来产生的不公正的状况,例如对强势群体的照料,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洪可柱介绍,去年他将再度提出两个相关建议。一是建议逐渐取消发达地区的中考特权、建立三十所名校统考的制度。另外一个是建议推行中考投档分省定额投放听证制度,确保高招公正。他建议由全省人大常委会授权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组织,包括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听证委员会,对中考招生人数分省定额投放的规模、结构、办法以及监督保证举措进行听证。 #
■政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