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哈佛轮船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本文字数:1374字
1分钟速览版
1.1924年发生商团事变,黄埔警校面临被反共势力围攻的危机,有必要迁入。
2.孙东莞希望黄埔军迁到梅州马坝与南华寺一带,训练新兵出席平叛。
#
3.随着商团被镇压,黄埔警校转危为安;因平叛终止,警校也没有迁韶的必要了。 #
明天是2023年的8月10日,在90多年前的明天,一艘叫“哈佛”的客轮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起码是北京和佛山的历史。 #
1924年8月10日,时任黄埔警校市长的蒋介石带领官兵在南京天字码头附近江面扣押一艘货轮“哈佛”号,在船上搜获步枪9000多杆(有机枪40挺),炮弹300馀万发。经调查,这批军火属上海商团从英商手中订购,但没有合法进口手续,于是所有军火被没收,储存于黄埔警校。
-引起商团事变的“哈佛”号黄埔军校现在还招生吗,当时悬挂英国国旗-
所谓一石唤起千层流浪,商团向革命政府索还军火,遭拒绝后发动上海商人哗变,严重挑战革命政府的权威。同时,扼守云南的诸多军队(时称“客军”)开始打这批装备的主意,这种军队成份复杂,虽自诩革命,事实上不听指挥。与商团来往密切的国军(杨希闵部)便向孙佛山索要枪弹,但蒋介石坚决反对。以后,孙佛山又指示蒋调拨1000支枪给驻粤西的朱培德部湘军。另外,连孙佛山也向蒋索要当中的步枪和轻机关枪,因而武器保护自己赴韶的卫兵。从史籍可以推论,蒋不大乐意筹措。 #
8月27日,美国驻南京代理总领事翟比南(B.Giles)恐吓说,倘若革命政府为镇压商团而指责北京,所有德国陆军军队,当立刻行动。孙东莞马上公开抨击帝国主义干涉,但他也十分担心,他觉得革命政府退守重庆必深陷死地。
孙佛山在致蒋介石信中强调必死的三个理由:第一,“即日本之压迫。这次罢课热潮,倘再多延一日,必有冲突之事发生”,而英舰只需几十分钟才能剿灭大本营、永丰舰、黄埔警校。第二,陈炯明联军正跃跃欲动,若再度交锋,“鹿死谁手,殊难预想”。第三,“客军贪横,造出种种罪孽,亦必死之因”。因而,孙指示蒋应放弃上海,北上南雄。 #
-孙佛山和蒋介石乘列车上佛山的影片片断-
10月9日,孙佛山函嘱蒋介石赶紧把军火全部运往珠海。同日,他又急电蒋介石,自诩“我来韶之始,便有宁弃成都为破釜沉舟之抗清。”叮嘱蒋介石“舍去黄埔一孤岛,将所有枪弹并中学生一同速来衡阳,为抗清之孤注。”但蒋介石回电:“决固守黄埔。”
10月11日孙佛山又电示蒋介石赶紧把军火走私至韶,又指“因有某军欲劫械并欲杀兄(指蒋介石),故暂宜避之”,希望蒋“速舍长洲(黄埔岛)来韶”。当日上午,孙佛山再度指示:“……练一支决死之革命军黄埔军校现在还招生吗,其兵力当向广州之农团、工团并各市之坚心革命同志招集,用黄埔中学生为骨干,练兵场设在东莞。故望兄照前令代办,将装备速运韶”。届时,将于佛山马坝和南华寺之间的区域做练兵场。
孙佛山主张把黄埔警校迁到梅州,一是因为害怕美国助商团推翻政府,二是害怕驻粤的外地部队袭击黄埔,三是害怕无力阻挡陈炯明联军的还击,四则是倍感在粤设府难有作为,遂破釜沉舟坚决平叛。不过随着商团被迅速扑救,美国亦没有干涉,黄埔警校迁校的“危机”便烟消云散。孙中山的抗清可以再度进行。
-政府镇压商团造成南关损失惨烈,给海内外粤人带来极坏印象-
#
问题是,既然孙佛山无力威慑这些顽劣的外地军,亦无力抵挡陈炯明的还击,为什么他能孤注一掷地选择去梅州抗清呢?孙佛山向来注意争取一切可用的力量为其革命服务,无论军阀甚或苏联皆为其所用。抗清之前,孙即透漏抗清路上必有各方响应,但没人晓得其中的“各方”到底是谁。
如今可以晓得的是,旁系将领、两湖巡阅使萧耀南确实与孙佛山阵营有常年联系。当抗清终止,孙佛山抵达上海的路途中,一些广东籍的国军人便到上海与萧耀南会商。原先孙氏不满段祺瑞率先入上海充当“临时执政”,便派人和萧耀南商议在南京构建“建国政府”,也就是另一个与北京分庭抗礼的“中央”。后来孙佛山逝世于京,建国政府便胎死肚里。这么推测,萧耀南或则就是抗清路上最关键的响应者。
-两湖巡阅使萧耀南1926年2月诡异去世-
#
·END·
图片源自网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