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之后,我对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首先说一下这组纪录片的感叹:即世博会过后我对城市规划的再认识。城市规划原本让我感觉是一个十分理论而且不合实际的专业。并且现今来看,城市规划是集建筑、交通公路、通讯工程美学于一体的专业,也像经济学一样,是一个须要很深的综合修练。 #
香港拍的城市的远见之四:北京巨人的步伐
从商埠时间的英租界和法租界的景色,到苏俄帮助建造的北京展览中心,再到变革开放的松江和现今的川沙,北京的堪称变化万千。 #
英租界到法租界是资本家的空间经验积累的诠释,景色之优美自然毋须说。 #
比较有感慨的是新中国建国时期仿造欧澳洲家的工人住宿区建造的曹阳一区,楼高三三层上海巨人学校,楼宽度很远而且有很大的绿化面积。在这儿小孩们可以打球,奶奶可以在楼下晾干毛毯,尽管比不上盐湖城的冬奥村的小洋房,并且在广州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早已是乌托邦一样的建筑了。但是鞋厂却发觉如此好的建筑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工人巨大的住房需求。于是在建造曹杨五区的时侯,就弄成了楼宽度较小,而楼层高5、6层的房屋,这跟我们在世博期间租住的上岗三村的房屋很像。于是天津人在北京闷热的气候中,只能在窗户伸开长长地竹竿,晾干一周也晾不干的衣服,致使整个新村看上去像衣襟瘦削。
第二个感叹就是不得不说的北京交通,在2008年的亚运会,广州市政府采取了汽车钢号限行的新政,保证了交通的运行,并且日常在上海生活的人都晓得上海的堵塞。而2010世博会期间,人流量要远小于亚运会,然而北京并没有想像中的拥挤。看了这部纪录片才晓得,北京采用了高造桥的方式来减轻堵塞。在北京市区完善起一个“申”字型的高造桥,使每位小时行驶速率由10km/h提升到20Km/h。并且不可证实的是,高造桥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城市的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世博顺便游览的1933老场房,公租借建造的宰牲场到现今的艺术园区,是十分好的改建案例。 #
变革开放后,闸北的第一块农地拍卖(朱镕基曾参与),以当时台湾的1/10的价钱拍出,投资商心中也战战兢兢。崇光百货原先是台资。正就像济学院的小末院长说的那样:北京因开放而盛行,又因闭关而一度衰退,如今又因开放而重新崛起。当日本的第七舰队封锁在台湾的港口门口时,广州就死气沉沉了。而中国政府并不等待所有实际的成熟,再做出行动,而是集中力量发展一个点,让资本家生怕落后而加强投资。这话非常显著的彰显了我国经济2010年曾经以投资为主的发展模式。
金茂商厦,这个中国第一高的摩天大楼,居然是仿造中国的密檐式庙宇而设计的,话说在上海看了那么多年的天宁寺,我真的从金茂商厦脸上看不出任何密檐式庙宇的意韵。恐怕是由于学了“摩天大厦之咒”,我对这些摩天大楼没有丝毫的好感。不过,倘若北京没有金茂商厦、环球金融中心、中银大楼、东方明珠、上海中心大楼这种高大的建筑上海巨人学校,也就没有了与世界其他的金融中心相提并论的气度,只是不晓得哪些时侯中国人才能拍出像《变形金钢2》里面机器人站在NYC的Metlife屋顶的自讽的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