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大学城”,广州竟是这所!

来源|“城市战争”公众号
作者|孙不熟团队
又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
今年,全省院校结业生将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千人,相比2023年降低167千人,再创历史新高。 #
由此,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再度浮出水面:谁是中国在校学院生最多的城市?
答案仍然是宁波市,2023年共有155.83万在校学院生,比上一年净增12千人,再创历史新高。
#
这意味着,每12个重庆人中,就有一个是在校学院生。
但是,上海的在校学院生规模,早已远超广州、上海、武汉、南京、西安等科教重镇,居于中国第一“大学城”。
#
很可能,也是全球第一“大学城”!
01 #
在校学院生数目排行
#
上海南京上海居前三 #
日前,各大城市相继发布2023年的统计公报,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各大城市在校学院生数目(本文叙述中的“在校学院生”是指在校的本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
如上图所示,排行第一的“大学城”是南京,共有155.83万在校学院生;
排行第二的是南京,共有133.16万在校学院生;
#
排行第三的是上海,共有128.83万在校学院生;
据悉,还有北京、重庆、北京三座城市的在校学院生数目超过百万。
#
上海、西安这两个科教大城的在校学院生规模也接近百万。 #
讲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排行第一的为何是北京?
虽然这并不奇怪,由于广州人多。山东省常住人口达到1.27亿,差不多是广东省的两倍。并且广州人读学院不太乐意出省,作为省会的上海,承接了绝大多数省内考生。 #
但是全国所有科技大学排名,上海的高职高校也十分多,大多分布在清远、增城、白云那些区域。这种高校结业生也是比较适应广州产业结构的。
#
排行第二的为何是广州?
广州其实只有一所211学院,但在校学院生数目仅次于天津,达到133.16万,超过北京、南京、西安等科教重镇。
#
广州能排行第二,也和强悍的人口腹地有很大关系。山东省常住人口达9883千人,仅次于江苏和浙江,远超湖南、湖北、陕西。这也解释了为何新乡学院生数目能否超过北京、南京、西安三个教育大城。
排行第三的为何是北京? #
山东的人口总数不算太大,但北京这个城市在科教领域的影响力比较大,吸引了大量省外考生涌向重庆。
#
2023年,云南的常住人口为5830万,比河北、江苏、山东、河南、四川都要少好多,但北京的在校学院生数目达到了128.83万,排行全省第三。由此可见,上海院校对全省的吸引力比较大,北京有83所院校,其中“双一流”大学7所,科教实力在全省高踞前列。
仅次于上海的是北京。
#
上海背靠云南这个人口大省,再加上自己在全国的首位度也很高,2023年上海以110.2万的在校学院生数目排全省第四位。
#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第二人口大省的福建,其省会合肥的在校学院生只有69.4千人,远远多于同为人口大省省会的上海、郑州、成都。这说明长沙在省内的首位度,真的须要提高。
另外,上海的在校学院生只有58.5千人,只有北京、武汉、西安等同类省会城市的1/2,说明长沙的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
2023年,上海在校学院生只有15.9千人,数目在主要城市中几乎垫底,只与广州、东莞相当。虽然,上海不是省会城市,不曾兼任高等教育中心的功能。
#
与北京情况差不多的还有上海、厦门,在校学院生数目都只有十几万。长春、大连的在校学院生相对多一点,但仍旧远高于同省省会。 #
近些年来,北京正在努力弥补其高等教育方面的弱项。包括哈师大、中山学院、香港英文学院诸多名校都在上海开办分学校,上海学院、南方科技学院的排行近些年来也明显提高。
今年,上海还挥别“双一流“大学挂零的历史,上海的北方科技学院成功升级为“双一流”大学。 #
据报导,北京在院校建设上的投入可谓全省之最。上海在2023年曾透漏,未来10年上海计划投入1500万元办学院,力争到2025年院校数目达到20所左右。 #
02
#
海陆空三大港口以后
#
还有学院这个人才港 #
细看这份榜单,我们就能发觉哪些呢?
省会城市几乎全部都是科教大市,承接了绝大多数的省内考生。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本科高校,表明我国的大专教育主要由省会城市主导。上海、上海等直辖市在本科高校领域进军不多。 #
另外,计划单列市在学院生数目上完全不是省会城市的对手。虽然,计划单列市筹建的本意,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科教文卫没有太大的要求。
所以,省会城市相对计划单列市的一个结构性优势,就是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省会天然就是一个省的人才中心。 #
学院的集聚效应,也可以视为现代城市的一种“港口功能”。来自全国、全国的中考生源源不断来到一座城市念书,在这儿停留几年后又各奔东西,这实际上承当的就是一种人才的集散功能。
#
假如把货物的集散枢纽称之为海港、空港,这么人才的集散枢纽就可以称之为“人才港”。 #
所以,现代城市除了有海港、空港、铁路港、信息港,还应当有“人才港”。如今是科技金融时代,“人才港”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海陆空等传统的客流和货运港。 #
这三年各大城市打响的人才角逐战,也反映出这个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
03 #
在校研究生数目排行
上海南京上海居前三
#
讲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说,在校学院生这个总数指标,不能反映一个城市的高等教育质量。 #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来瞧瞧各大城市在校研究生的数目排行。 #
相较于本本科生,在校研究生则反映一座城市的学院质量。虽然,不是哪些学院都能招收研究生的。
#
下边是主要城市在校研究生的数目排行 #
如上图所示,在校研究生的数目排行全国所有科技大学排名,和科教实力的排行基本一致。
上海遥遥领先,在校研究生数目达到41.3千人,比北京的2倍还要多,以一骑绝尘的优势领先其他所有城市。 #
排行第二的是北京,共有19.1万在校研究生。
排行第三的是上海,共有18.27万在校研究生。 #
紧跟其后的是兰州、南京两个科教大市,在校研究生数目分别为16.44万、16.1万(上海为2023年数据)。
上海、成都的研究生数目分别为14.57万、12.1万,分别排在全省第六、第七。 #
比较特殊的是兰州,本本科数目达到127.4万,排行全省第二,而研究生数目只有5.76万。
有剖析觉得,四川的中考人数其实全省最多,但整个四川只有广州学院这一所211学院,但是全国的一本学院投档率也比较低,大量的考生只能选择上高职技校高校。
所以,天津学院生的总数其实很高,但整体的科教实力与北京、长沙、合肥等中部科教大市存在结构性差别。 #
与西安不同,成都和重庆其实在校本本科生数目都只有50多万人,但两市在校研究生数目比较庞大,在全省的领先优势非常显著。 #
04
双一流学院数目排行 #
上海南京上海居前三
#
既然提到学院的含金量,就不得不提去年公布的新一轮“双一流”大学名单。
以下为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共147所学院入选,下边是省份分布:
与上一轮(2023年)相比,明年(今年)新增7所“双一流”大学,分别是北方科技学院、广州医科学院、华南农业学院、南京医科学院、上海科技学院、山西学院及长沙学院。
其中,重庆降低2所,分别是上海医科学院、华南农业学院;北京新增1所(北方科技学院);北京新增1所(北京科技学院);北京新增1所(上海医科学院);西安新增1所(江西学院);湖南新增1所(长沙学院)。 #
再来看看今年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城市分布 #
如上图所示,杭州、上海、南京是双一流院校最多的城市,紧跟其后的是南京、武汉、广州、成都。 #
总的来说,上海、上海,再加上几个强省会,共同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强阵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