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后出现急性发作性头痛并被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医师节,做一点科普工作,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拔罐虽然简单,也要规避风险
#
火罐,也叫拔罐,民间医院都在广泛应用。但是,不适当的拔罐治疗可能与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有潜在颅内出血的患者,拔罐后可能会发展成硬脑膜下血肿。 #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江荣才团队在 报道:3名患者在接受不正规拔罐治疗后,出现急性发作性头痛并被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
这3例患者无一例外都是由非专业人士实施的拔罐治疗,而且其中主要引起症状的火罐都是位于枕颈交界处。其中,一名54岁男性患者自诉,因颈部有一肿物,遂去接受每周2~3次的拔罐治疗。他清楚记得,当操作者第十次将那个放在枕颈交界处上的杯子取下时,他突然剧烈头痛,甚至当他步行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医时,就已出现轻度运动障碍。头部CT确诊为硬脑膜下血肿。
另一位48岁的女性患者,因头部受伤之后出现枕部不适,随后每周接受一次颈椎按摩、针灸和拔罐疗法。她也记得有一个火罐放在了她的枕颈交界处。在接受第四次拔火罐治疗时,当火罐从枕颈交界处取出时,她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严重时还恶心和呕吐。次日她被确诊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另一位男性患者,41岁,一样是外伤后头痛去寻求拔罐疗法。患者自诉他清除地记得在最后一次接受枕颈交界拔罐后感到剧烈头痛,,遂到医院就诊并被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
由于3例患者都不愿接受手术,他们都求助于江荣才教授接受保守治疗,并且都接受了阿托伐他汀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除了第三例患者因治疗中病情有加重趋势,选择中途退出做手术治疗外,其余2例患者均在经过9天的治疗后,见到血肿块明显缩小,神经系统症状显著缓解。治疗3个月后,残留的血肿和所有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患者完全康复。第3例患者术后口服他汀直到痊愈,没有复发。
江荣才教授分析:放置于枕颈交界处的火罐可因密闭性好,对局部产生较大的负压。枕颈交界处存在无颅骨覆盖的间隙,该间隙下就是枕大池。反复实施的拔罐治疗,可在局部造成负压,拔除罐子时局部瞬间负压增大,随后恢复,反复实施头颈部拔罐治疗可导致颅内压波动,而反复波动的颅内压,可引起颅内蛛网膜下腔内的脑脊液波动、轻微脑移位,进而导致桥静脉撕裂,形成硬膜下血肿。如果是原来就有因头部轻微外伤后导致的少量出血,还可能因为这反复波动的颅内压引起脑脊液波动,导致出血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加,形成占位性的硬膜下血肿。好在这3例患者最后均得到了治愈。 #
拔罐疗法是一种已有约 3,000 年历史的传统医学求助者中心疗法,通常是在加热后形成杯子内部负压在皮肤上产生局部吸力,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替代方法,用于治疗包括脊柱疼痛和疱疹神经痛等在内的各类疾病。总体上,拔罐疗法非常安全,并常见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普通家庭也可以自己实施。正因为几乎没有人提及拔罐疗法的副作用,这3例罕见发病原因的患者才引起江教授团队的高度重视。江教授提醒求助者中心疗法,“正因为拔罐非常普及,我们才更应该注意如果错误实施,它可能带来伤害作用。尽量不要将火罐安放在身体的薄弱部位,尤其是紧挨着枕大池的头颈交界处。将它放在肌肉下方有骨头的地方才能保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