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时事新闻 > 社会 >

我国历史地震目录及相关知识点归纳(二)

2022-12-0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力量对我国历史地震进行研究。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组织人员,查阅了八千余种文献,包括正史、别史、笔记、杂录和文集等二千三百余种,地方志书五千六百余种,从中获得了数万条地震记述。1960—1983年,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历次版本的《中国地震目录》。 #

一、公元前780年岐山地震 #

这次地震,历次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均定为6—7级,是陕西省乃至中国历史上对震害描述最早的地震之一,《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中也描述了这次地震:“烨烨震电,不宁不今。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可以推测这次地震震级不低,震害相当大,给当时的西周统治者造成极大的威胁。 #

将这次地震震中定在岐山,是因“三川竭,岐山崩"西周都城镐京,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郊斗门镇一带,而岐山在今岐山县东北,泾、渭二水发育于甘肃境内,汇交于高陵县境,洛河源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渭河在朝邑一带汇交后流入黄河。地震当时三川及岐山皆属西周境内。

#

1980年陕西省地震局综合队雷姚琪等人曾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该次大震震中应在泾洛渭下游,很可能是在西安或华县两个大震集中地点附近”,1985年苏刚等人认为标定的公元前780年岐山发生的6—7级地震震中区,“看不出有深部构造背景,所以岐山地震不会大于6级”。

#

二、公元前7年西安东北地震

#

《汉书·五行志》记载了汉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地震:“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196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只将其列入附录Ⅰ(未编目的大地震)中,1983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并未列入M≥4

#

级的强震目录中去,而1973年陕西省地震队分析组汇编的《陕西省地震目录》,把这次地震编入四级以上地震目录中去。震中定在京师(今西安)、北边,震级为6级,烈度Ⅶ—Ⅷ度。 #

汉绥和时代,北边郡国包括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诸省在内。属陕西省者有上郡治肤施(今榆林南),领十九县。其郡境北跨榆林,出长城外,西至长武,南至黄陵、宜君界,东抵黄河西岸。由此可见,从京师(长安)到北边郡国如此大范围破坏或有感,震中定为西安不妥,震中可能要靠东北一些,当在韩城一带。 #

三、公元788年安康地震

#

有关这次地震资料,记载较简略。《旧唐书·本记》记作,“地震,乙亥(3.8)地震,金、房尤甚,江溢山裂,庐舍多坏,居人露处"。《旧唐书·五行志》记作,“二十四日(3.6)又震,二十五日(3.7)又震。时金、房二州尤甚,江溢山裂,屋宇多坏,人皆露处”。而《新唐书·五行志》则记作:“癸酉(8.6)、甲戌(8.7)、乙亥(8.8)皆震。金、房二州尤甚,江溢山裂、屋宇多坏、人皆露处”。

#

1960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中列为46号,时间为唐贞元四年正月二十六日(788年3月8日),震级6 #

级,震中烈度Ⅷ度,震中定为陕西安康东南(32.7°N,109.0°E),并记到“长安相距200公里亦震。前后地震多次,长安均有感”。

#

金(治安康)、房(治房县)二州并无单独记载,极震区可能在二州交界地带,唐时金州领县六:西城(州治、今安康)、清阳(今白河东北)、石泉、汉阴、平利、洵阳,平利以东即属房州,推测震中距安康较近。

#

1978年《陕西省地震目录》将震中经纬度定为32.5°N,109.2°E.。其他变化不大。1986年《湖北地震史料汇考》熊继平等认为震中应在湖北境内的竹山县擂鼓台一带。

#

四、公元793年渭华地震 #

关于这次地震,史书作了简单记载,《旧唐书·本纪》记作:唐贞元九年四月辛酉(十三)京师、关辅地震,有声如雷,河中(今永济)、关辅尤甚,环城壁庐舍,地裂水涌”。汉代称函谷关以西之地为关中,又称其首都长安附近三郡(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唐代亦都长安,因称潼关以西京兆府、华州、同州、商州、凤翔府等地为关辅。其全境东至黄河潼关,南抵秦岭,西至宝鸡,北至白水、同官(今铜川)等地。如此大范围等地有感,故1960年版《中国地震目录》中将这次地震定为6

#

级,震中烈度Ⅷ度,震中定为陕西朝邑(34.3°N陕西省地震,110.1°E);1973年版的《陕西省地震目录》中将这次地震震中定为渭南、华县一带(34.5°N,109.7°E),震级为6级,震中烈度定为Ⅶ—Ⅷ,而且注明,地震影响范围广,震中约在其中部,不很准确。1988年版的《中国地震目录》引用了这个结论。这次地震震中当在山西永济一带。 #

五、1487年临潼6 #

级地震 #

康熙《陕西通志》、康熙《长安县志》记载了这次地震。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1487.8.10)“关中地震,声如雷,山多崩圮,屋舍坏,男女死者于九百余人”。康熙《临潼县志》记为:“地震如雷,屋舍多坏,男女死者甚众”。雍正《武功县志》只记作“陕西地震”。 #

1960年《中国地震目录》定这次地震震中为陕西临潼(34.4°N,109.2°E),震级6 #

,震中烈度Ⅷ度;并记载西安荐福寺塔(今小雁塔)中裂尺许,咸阳、高陵、白水、中部(今黄陵)、洛川均震,最远记录达200公里。1973年《陕西省地震目录》运用了此结果。

#

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中定这次地震震中为临潼、咸阳间(34.4°N,108.9°E),咸阳震害为:庐舍多倾圮,死者甚众。极震区方向有改变。

#

六、1501年朝邑7级地震 #

《弘治实录》记载了这次地震,万历《陕西通志》、万历《续朝邑县志》、乾隆《陇州志》、《续文献通考·异林》及顺治至民国间有关县志均作了记载。 #

1956年编辑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收集了数十条有关1501年朝邑地震史一料,其中陕西境内二十条;1960年版的《中国地震目录》将这次地震编为137号,震级为7级,震中烈度Ⅸ+。震中位置定为陕西朝邑(34.8°N,110.1°E),极震区为朝邑县(解放后不设县)东安昌里等处,破坏面积长百余公里,最远记录为甘肃静宁,距朝邑约400公里陕西省地震,且余震不巳,较大的有以下几次:1501.7.8;1501.7.17;1501.7.26;1501.12.6;150 .1.17等次。(图51)

#

1960年及1988年版的《中国地震目录》中关于这次地震的等烈度线长轴方向均为北西方向,1980年李钦祖所列的1501年朝邑地震等烈度线长轴方位为298°。[4.24]但也有人对这次地震的极震区长轴方位及发震构造提出质疑,历史地震资料整理的结果认为:白水县的震情记载于清乾隆《白水县志》,而明万历《陕西通志》却未记载,《白水县志》所载的情况“似为一般震情之严重者,未必就是记白水当地(震害)”。因此,原北西向的极震区长轴方向值得考究。明万历《陕西通志》记载:“韩城尤甚,声响如雷,自朔至望未已,县东有裂地长一、二丈或四、五丈者,涌水溢流成河”。而明万历《韩城县志》却记述了朝邑地震的概况与震害,所以韩城只能作为有感区,并不能作为高烈度区,推测朝邑地震的极震区长轴为北东方向,雷姚琪等人也持这种看法。

#

1960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定为7级,1980年雷姚琪等人认为按李善邦“震级表”标准计算,震级应为6—6

#

级。

#

朝邑地震之后的十年内,全省记载有24次有感地震,其中仅有2次5级地震(朝邑1502、合阳1506),其余多数集中在北东带上,而震前十余年的有感地震集中在咸阳、渭南、华阴一带,反映了近东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活动关系密切。

#

丁韫玉在研究汾渭强震带几次强震的震前地震活动图象时,将1501年朝邑七级地震作为1556年华县八级大震的前震对待,而不是一次独立的地震事件。[4.25](见图52)

#

七、1568年西安6 #

级地震

#

关于这次地震,明《隆庆实录》卷十九记作;“隆庆二年四月乙酉(初六)(1568.5.2),陕西凤翔、平凉、西安、庆阳等府,地震千里,倾城堡,伤人畜甚众”。卷二一中记作:“二年六月己丑(1568.7.5),以陕西地震,命巡抚都御史张祉祭告西岳华山”。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二一中记作:“四月地震如雷,尘灰蔽天,垣屋欹侧。泾阳,咸阳、高陵城无完壁,人畜深伤甚多”。《隆庆实录》。并有赈恤记载。“二年六月辛卯礼科给事中何起鸣奏西安郡县地震经月,压伤人甚众。乞赐赈恤。户部奏以本省织造羡余银八千八百三十两,并预备仓粮相兼赈济"。

#

1960年版的《中国地震目录》把这次地震定为明隆庆二年四月十九日(1568.5.15),震级6 #

级,震中烈度Ⅷ+,震中为陕西泾阳(34.6°N,108.8°E),极震区为咸阳、高陵、泾阳。并记载了高烈度区的破坏情况:“灞桥,柳巷、回军、永乐等村镇倒塌如平地;临潼城垣房屋倒塌,人多压伤,渭南庐舍几倾”。

#

1983年版的《中国地震目录》将这次地震震级定为6

#

级;震中烈度Ⅸ度;震中为陕西西安东北(34.4°N,109.0°E),见图53。

#

1973年丁韫玉、李博把这次地震作为汾渭强震带6 #

级地震迁移中第一次迁移的终结地震。1980年李钦祖认为这次地震的等震线长轴方位为285°,雷姚琪等认为:1568年1月蓝田5级地震与1568年4月临潼5 #

级地震为1568年西安东北地震的直接前震。并提出“兴平震情并不亚于临潼,至少高烈度区应包括兴平”。 #

八、1540年大荔地震

#

《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收录了道光《大荔县志》记载:明嘉靖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1540.10.21)亥时地震,初至时地中如大风吼,既而如迅雷鸣,房倒忽倾或起,树木一倒一颠,人畜惊呼叫号,逾时少定,犹微微闪动,人物压毙无数。1960年李善邦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定此震在大荔(34.8°N,109.9°E)、震中烈度Ⅶ,震级5 #

,1973年《陕西省地震目录》沿用此结果,1971年和1988年《中国地震目录》均无此震,谢毓寿等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中朱收录此条I本志书认为明史无载,大荔周邻各县均无记载,故不取录。辑存于此,以备考证。

#

九、1633年冬洛川地震

#

1960年《中国地震目录》和1973年《陕西省地震目录》所定的洛川5 #

地震,是依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的嘉庆《洛川县志》记载:“明崇祯六年冬,地大震,坏屋伤人不可计。”而定,实际“六年冬”为“七年冬”所误,故此震应为1635年甘肃灵台地震波及,本志书记入该地震条中。 #

十、1880年永寿地震

#

光绪《永寿县志》卷一〇记载:“光绪六年六月十一日戌时地震毒狠,伤人无数”。1973年《陕西省地震目录》是为永寿5

#

级地震,历次版本《中国地震目录》均无此震,疑为1879年甘肃武都地震波及,但光绪《永寿县志》记有武都地震:“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寅刻大地震,墙宇倾颓,大峪路为之摇断”。

#

十一、1704年陇县地震 #

康熙《陇州志》、乾隆《凤翔府志》、雍正《陕西通志》等都记载了这次地震,“康熙四十三年八月三十日(1704.9.28),陇州地震,州治民舍悉倒,相公山倾,压死男妇无数”。 #

1960年版《中国地震目录》中定这次地震为6级,震中烈度Ⅷ-,震中定为陕西陇县(34.9°N,106.8°E)有感范围远达泾阳,陕南城固、宝鸡坏屋压人。1973年《陕西省地震目录》引用了此结果。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定震中烈度为Ⅶ—Ⅷ。并记作,泾阳、城固、甘肃之镇原均同日震,同月正宁,武山亦震。 #

这次地震是关中西部一次较大地震。1980年雷姚琪等认为震前无强震,余震也不明显,属于孤立型地震。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