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高考结束后辽宁高考试题,各位考生最关心的就是考试试题和答案了,考生们相互之间都会对答案、估分,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辽宁202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
辽宁202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
辽宁2022高考语文试题还未出炉,待高考结束后,小编会第一时间更新辽宁2022高考语文试题,供大家对照、估分、模拟使用。 #
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
2.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并结合句子语境。 #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3.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不能。因为:
#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6.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7.易混术语区分 #
(1)“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辽宁高考试题,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
(2)“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
(3)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
辽宁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什么
1、高考志愿填报怎么填 #
2、寻找适合自己的大学 #
3、不能过于依恋大城市 #
4、各层次不同类别的大学对考生的录取要求 #
5、选择专业需要考虑的因素:
6、“热门专业“一般指哪些专业 #
7、理性地看待专业的冷与热
8、平行志愿的填报技巧: #
9、平行志愿风险注意规避:
#
10、谨慎对待“服从调剂” #
11、“服从”填报注意事项 #
辽宁202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相关文章:
★ 今年全国乙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
★ 2022高考语文阅读题知识点归纳及答题技巧
#
★ 今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模拟卷及答案
#
★ 今年新高考语文北京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
★ 新高考全国Ⅱ卷2022高考外语试题及答案解析 #
★ 今年高考语文河北卷真题及答案
#
★ 2022高三语文练习试题详细答案
#
★ 2022高考语文试卷题型结构 #
★ 2022人教版高考语文考点归纳一览 #
★ 今年全国甲卷高考理数真题及答案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