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时事新闻 > 社会 >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PCK)的择定与建构

2023-01-14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读中见洒脱不拘

议中赏心境自闲

《记承天寺夜游》

#

教学知识(PCK)的择定与建构 #

深圳塘尾万里学校 吴聃

#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是一则短小隽永的游记小品,全文仅85字,却空灵蕴藉,言约义丰,是苏轼散文代表作之一。《记承天寺夜游》从各个层面重新确立了小品文的创作模式,就是历代小品文作家摹写最多的作品之一。

#

苏轼创作出了大量流芳于世的文学作品,又富有质朴纯真、率性自由的鲜明个性,再加上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屡遭挫折而不失旷达的人生态度,因而深受古今读者喜爱。林语堂曾评价苏轼:“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苏轼的文化世界被学术界誉为“苏海”,王水照称“非大海之广不足以言其波澜浩大,变化不测;非大海之深不足以言其力斡造化,元气淋漓,穷理尽性,贯通天人”。正是这样一片汪洋恣肆的大海,引来了或感性赏析,或理性阐释的“观海者”。这种绵延千年不断的文化怀念,也让苏轼始终成为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而《记承天寺夜游》也犹如大海中的一颗明珠,吸引着后人不断去领悟与解读。

#

#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经历过130天的牢狱生活之后,最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他平生第一次遭受的政治打击。这次贬谪生涯成为苏轼生活的转折点,也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苏轼晚年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评价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居首,不仅是在时间序列上,也是在文学创作上,苏轼就是最先在此迎来了思想的成熟期。 #

由于宦海失意,苏轼的人生意识开始逐渐成熟,性格也变得既旷达而又坚强。自此之后,苏轼从关注外在社会转向关注内心世界,最终养成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相互杂糅、彼此融合的境界。这种超越现实而仍执着于人生的态度,也演变成为苏轼独特的个人气质,并展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之中。

#

#

二、《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内涵

#

(一)共识:贬谪之作,寓情于景,意境旷达。 #

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为文学概念,专指篇幅短小、隽永新异的散文作品。苏长公即苏轼,可见小品文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苏轼密切相关。王纳谏在《苏长公小品叙》中评价,苏轼的随笔小品比之“高文大册”、“舂容大篇”,具有“圆融精妙”、“意趣猛跌”、“活我心灵”的艺术魅力,是苏轼散文中文学性更强的品种,也是其自然真率之美的典型代表。明代散文家袁宏道也极为推崇苏轼的小品文,他说:“坡公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又云:“东坡杂记有寂寥短章而函虚神于实叙,意到、笔到、神到,字里行间自然韵流,有在笔墨蹊径之外者。如《记承天寺夜游》,似约而丰,似寂寥而酣足,笔情萧闲,其原盖出《檀弓》,意在笔先,神余篇终。” #

对《记承天寺夜游》的评价,今人与古人大体维持一致,如《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卷九评《记承天寺夜游》云:“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吕叔湘亦称:“此篇寥寥数十字,而闲适之情毕见,其意境可与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比。” #

(二)分歧:如何理解“闲人” #

《记承天寺夜游》末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几句,展现出了苏轼谪居时的旷达胸襟。但苏轼所流露出的情感却不是扁平单一的,而是非常富有层次,尤其是针对“闲人”一词,诸家的理解大相径庭。 #

吴战垒在《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中认为,当时苏轼虽有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不无牢骚。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许兆真《随物赋形空灵拔俗——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也认为,只有“我”和张怀民才是“闲人”,才有闲情雅致,懂得赏月的妙处。然而这种“闲”却并非是心甘情愿的,苏轼屡遭贬谪,因贬得“闲”,因此被迫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可聊以自慰,终有难以排遣的忧闷愁苦。文中“夜不能眠”,也可为这一说法提供佐证。 #

刘中黎的《“闲人”七解——兼谈宋代小品笔记〈记承天寺夜游〉的文本生命》则认为,苏轼不愿做芸芸众生中为名誉、财货、权利而忙的忙人,他宁愿做一个“闲人”。这“闲人”一词也包含了苏轼对人生“忙”与“闲”的辩证认识,隐含了他对世人忙于争权夺利的讽刺。

#

针对以上两种观点,孙丽红在《〈记承天寺夜游〉解读》中罗列了九条关于苏轼的史实,主张若《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初,是有可能流露出作为“闲人”的忧闷和惆怅的,但在三年之后,苏轼陶醉于躬耕陇亩的生活,早已知命无忧了。

#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教师对主旨的解读都是落脚于苏轼“豁达”的心境、“乐观”的人生态度,但我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文章中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以及庭院中月光如水的描写,所反映出的都是那时那刻作者的性情喜好——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忱。正如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所以苏轼才在文章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慨叹,只有在有限的生涯中能够宁静自适,忙里偷闲,随遇而安,才能真正享受闲适。

#

《记承天寺夜游》最让人欣喜之处,就在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既寂寞又高雅、现实遭遇窘迫而精神境界富足的超凡灵魂。文中所揭出的“闲”字,是苏轼写作的必要心境,唯有在“闲”中才能随时随处体味到天地人间之美。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苏轼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生活的艰难、环境的险恶不但不能摧辱其身,反倒成为他领悟人生哲理、焕发精神力量的推动因素。旷达只是我们所看到的表面,对人生的的执着热爱、坚毅的品格才是其真正的内核。

#

#

《记承天寺夜游》的艺术特色 #

(一)文风转变 #

苏轼贬居荒僻贫瘠的黄州,亲友惧祸断绝往来,生活困窘,只能亲自躬耕东坡,平日借酒浇愁。精神和生活的双重摧残,引发了苏轼思想的急剧变化和散文创作风格的巨大转变,许多写于此时的作品揭示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感伤。后经过四年多的茫然与思考,苏轼终于走出了落魄心态,在创作《记承天寺夜游》之时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文学风格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艺术造诣更上层楼。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云:苏轼“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

(二)章法结构

#

苏轼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独抒性灵,不落俗套。具体至其写作的章法结构,则如潮水波湖层出,有一种简洁、清晰的美感。《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记事,第二部分写景,第三部分抒情。三者丝丝相扣,层层深入,过渡自然。

#

余映潮在《〈记承天寺夜游〉的章法》一文中指出,这篇在教材里只用一个段落来呈现的文章其实有着古老的“美妙结构”:起,写月色入户,直抒欣然的心情;承,写月下寻友,流露孤寂的心态;转,写月景清丽,表现陶醉的心境;合,写月夜偶感,抒发复杂的心绪。可谓方寸之中,尺幅千里,含义丰富,精深微妙。

#

(三)表达手法

#

苏轼黄州时期的游记散文突破了纯写景物的传统模式,以淡化山水景物、强化自我感受为主要特点。山川景物只是苏轼触发情志的媒介,使自然山水不仅显示出客观的美,而且成为人生的映照,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最高境界。

#

《记承天寺夜游》先交代时间,接下“月色”二字是一篇写景的纲领,“欣然”二字则是一篇抒情的主调。下文的写景主要是写月景,下文的抒情也主要是抒发月下所生之情。“念无与为乐者”一句,写出了苏轼当时在黄州的处境和心境,从布局章法而言,这一句也是为了引入承天寺,带出同为贬官也闲居黄州的张怀民。 #

写景文字是全篇的主体,亦是全篇的精神所在,苏轼却仅用寥寥十八个字就勾勒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此句中的比喻饶有趣味,新奇而不生硬,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不仅把描写对象表现得具体可感,并且使语言表达本身显得形象化、生动化;用“水中藻荇交横”来形容月下竹柏婆娑筛影的参差朦胧,通过艺术的错觉写出了景物的质感和动态之美,隐喻贴切,给人以清新、恬静之感,塑造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 #

末尾“闲人”几句议论发人思索,直接道破看似缺少含蓄,但细读又觉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一层。 #

(四)语言特色

#

王圣俞云:“文至东坡直是不须作文,只随笔记录便是文。”从《记承天寺夜游》前面的叙事部分可以看出,此文的创作的确是随性挥洒、率性而为的,但全文反而毫无矫揉造作之语,以平易自然的文字进行叙事、抒情和议论,读之使人耳目一新。张大联在《论苏轼的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中这样评价:“苏轼散文破除了骈文格律化的束缚,用语新奇而不失平易。如《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寥寥八十余字的游记小品,叙事、写景、抒情一气呵成,用语平易,简洁流畅,就好像是晤言一室之内的家常夜话。”

#

(五)美学追求

#

李泽厚从美学角度评价苏轼“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苏轼的小品文作品呈现出一种超然淡泊、余韵悠远的艺术风格,这正是苏轼寄绚烂于平淡的结果。但这种平淡并不是索然无味,而是融入了苏轼对于人生和创作的深刻领悟,正如他在《与二郎侄》中所言:“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这种境界并非是无心得之,而是苏轼主动追求的美学境界。

#

1.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

2.王水照.走近“苏海”——苏轼研究的几点反思[J].文学评论,1999(03):135-141. #

3.徐中玉编著.苏东坡文集导读 [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92.

#

4.郭预衡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宋辽金卷[M].北京:首都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198. #

5.姜光斗编著.苏轼散文精品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132. #

6.吕叔湘.笔记文选读[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55.

#

7.西渡编.名家读古文(二) [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249.

#

8.许兆真.随物赋形空灵拔俗——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1(02) :25-29.

#

9.刘中黎. “闲人”七解——兼谈宋代小品笔记的文本生命[J].语文教学通讯,2012(32) :31-32. #

10.孙丽红.《记承天寺夜游》解读[J].语文月刊,2010(01):63-64.

#

11.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6:1453.

#

12.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M].北京:中华书局,1990:1127. #

13.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的章法[J].新作文(初中版) ,2022(12) :43.

#

14.(明)王圣俞评选.苏长公小品卷四[M].北京:正蒙印书局,1914:11.

#

15.李泽厚.美的历程[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63.

#

16.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6:2523.

#

扫码关注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