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名开国中将的第一种排名,官方正式认可的两种版本

1955年9月16日,国防部向国务院呈报《将级军衔名册》,上报了共和国军队授衔少将以上名单。名单上报国务院后,国务院于当日举行国务院第十八次会议,对国防部上报的授衔名单进行了讨论,其中对于授衔中将名单,会议经讨论后,其中对中将名单做了个别变动。国防部上报的中将名单为175名,国务院会议讨论后,通过了174人,同时新增加一人开国中将排名,最后确定授予中将军衔者仍为175名。在原国防部上报的175名中将名单中,贺炳炎名列其中之一,经国务院第十八次会议研究后,贺炳炎作为红二军团代表,其军衔由上报中将改授为上将,同时会议还决定,提升吴先恩由少将改授为中将,中将授衔名单仍为175名。
#
1955年9月20日,总干部部根据国务院第十八次会议讨论的结果,重新打印了《元帅、将官名单》上报备案。《名单》中的中将人员为175名,为9月16日国务院第18次会议通过的中将最终人选。1955年9月27日,国务院总理签发授衔175人为中将的授衔令,共和国175位开国中将正式诞生。 #
关于共和国首次授衔的175名开国中将的排序,现今流传着各种版本的排名。经笔者多年研究,迄今为止,关于175名开国中将的排名,官方正式认可的有两种版本,本期将为军友专门详述这两种排名。 #
一,175名中将的第一种排名 #
中将的第一种排名来自军衔的呈报审批文件,名单最终形成的时间为1955年9月23日。1955年9月20日,总干部部向国务院呈报《元帅、将官名单》,其中175位中将名单的排列是按照授衔中将的级别高低进行排序。1955年9月23日,总干部部呈报周恩来总理关于《授勋、授衔典礼上所用的授予勋章命令、授予军衔命令和发给将官个人的授予军衔命令样式》,其授予军衔命令样式稿中中将的排序依然沿用1955年9月20日总干部部上报授衔名单中的中将顺序。现将175名中将名单的排序按1955年9月20日的《元帅、将官名单》中175位中将排名详述如下: #
175名中将名单的排列(一)正兵团级中将(1人):(二)副兵团级中将(22人):(三)准兵团级中将(53人):(四)正军级(96人):(五)无级别中将(3人): #
关于中将的第一种排名,首次依照授衔中将的军队级别开国中将排名,人员名单先后按照军队级别中的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准兵团级、正军级,根据级别的高低依次排序,无军队级别者排名中将名单的最后。其次,中将名单中级别相同者,基本上按照干部的工作单位和所任职务的编制序列排列。 #
二,中将的第二种排名:按照1955年9月27日中将所获一级解放勋章的编号排序 #
1955年9月共和国军队在进行授衔的同时,还进行了授勋工作。在首次授勋中,175位共和国中将中有169人授予了一级解放勋章。169位开国中将获得一级解放勋章的编号排名顺序,是按照他们当时所在的单位顺序进行排名的,全军各大单位中授予勋章的先后顺序为: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各院校及地方与病休人员,新疆与西藏三位少数民族授衔中将名列一级解放授勋人员的最后。中将的第二种名,实际上按照1955年9月169位中将所获的一级解放勋章编号排名的,另六位未授一级解放勋章的中将,按当时任职入列其所在任职单位。按中将所授予的一级解放勋章编号的顺序,共和国175位中将的第二种官方排名顺序为: #
一,军委各总部(31人):二,各军兵种(38人):三,各大军区与志愿军(68人):四,军委各院校(29人):五,新疆与西藏少数民族三位授衔中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