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专升本招生简章被停止招生,考生该往哪走?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2023年普通本科招生简章,上海纺纱中学、武汉轻纺中学停止本科招生。普通中专院校停招本科有何权衡?会成为一种趋势吗?有这种需求的考生,又该往哪走?
#
一场“小中考”
#
通常来说,普通本科,即普通高等中学本科考试,是合格的普通大学应、往届本科结业生出席的选拔性考试。“专升本的目的,就是改变文凭。”目标为广东公商学校财会专业的考生耿慧(化名)表示。 #
和会考生埋首苦读、考研师生挑灯夜战近似,对于本科生来说,本科只是学业途中关键的一道坎。本科也经常被看作一场“小中考”。 #
耿慧表示当初轻视了学习,目前她决定“再来一次”。
从今年5月开始,耿慧到本科轮训机构报考,明年4月正式出席考试。经历了300多个疲倦的清晨,耿慧虽然身体有恙,也没有落下面授。 #
当前,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的文凭越来越注重,要求也越来越高。 #
一位法语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刘新桐(化名)就提及,打算继续在数学专业深造,希望可以当翻译或从事相关专业工作。而在这个未来规划之下,“本科才有机会找到好的工作。文凭是叩门砖,比起大专,硕士至少也有个笔试的机会”。 #
中学生“水土不服”
#
上海轻纺中学的公告称,学院将继续旨在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品质,着重建设一流硕士教育,为高品质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
近年来,部份大学停招本科的成因基本相悖。2023年,北京工业学院在公告中曾透漏,按照新政要求,“双一流”建设大学,不再举办普通本科招生。 #
此后,一些普通专科高校也跟进。杭州高中国家体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阙明坤直言,主动停招本科的高校通常是研究型学院,停招的目的在于提高专升本教育品质和科技创新水平,不再分散精力在本科培养上。 #
这一趋势,早有隐忧。 #
200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就曾明晰严苛招生计划、收费标准和选拔投档程序,并在2010年重申了这一要求,严苛控制招生规模在当初省属院校高职(本科)应届结业的5%以内……“985安装工程”和“211安装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独立学校和公办高校,原则上不召开普通本科教育。 #
2014年,广东高校在停招本科时,曾提及校外普通专科生的教学进度、培养尺寸、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与所招考的普通本科师生原有机制区别较大。
“事实上,有些普通中专高校开展本科,在师生培养上也无法做到有针对性。”阙明坤介绍,通常来说,本科师生原则上应当单独编班教学,但现实状况是,有的未能单独编班,只好转学教学。 #
“有些普通中专院校没有衔接专、本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的方案,承袭原有硕士人才培养机制,并且这种本科师生在硕士阶段学习时‘水土不服’。”阙明坤介绍,“有一些高校本科师生,英文四级通过率只有60%左右,造成许多师生无法硕士结业,提高了就业难度,也大大偏离了它们本身的学习意愿。”
平顶山学院教育大学校长罗志敏对此表示认同,假如专、本校区在培养目标上不匹配、教学计划上连结不通畅,一些课程设置存在缺失、重复或交叉,同样的课程在本科阶段学习过,到了硕士阶段需要重新学习、考核。罗志敏说:“这除了很容易给大专师生导致学习上的障碍,并且还能导致她们在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方面,达不到普通专科生的结业标准。” #
升入职业专科是趋势
2023年,为稳定学院生就业情势,教育部等部委扩大多层次院校师生招生比列,其中也包括“专升本”招生计划。该年,教育部扩大本科招生规模至64.8千人,环比提高32.2千人。2023年,本科计划升至81千人。 #
2023年,尽管降幅有所增长,但扩招态势不变。 #
截止现在,2023年,哈尔滨本科计划招生18940人,相较于今年扩招5115人,增速约37%。北京本科招生计划10006人,相较于今年扩招2193人,增速约28%。
#
记者梳理发觉2023专升本院校有哪些,现在进行扩招的高校主要为公办专科和新开设的硕士职业技术学院。 #
阙明坤介绍,专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新生事物2023专升本院校有哪些,既不是高职本科的“加长版”,也不是普通应用型硕士的“翻版”,其培养目标既具备学士学位规定的通常要求,又有技术技能人才的特定型号。在培养硕士层次技术型人才上具备奇特优势。
“一些专科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科的生源特性,单独成立班委,制订和推行教学计划,确保本科人才培养品质。”阙明坤说。 #
在刘新桐和耿慧的计划里,假若顺利地大专结业,会继续再往上考。耿慧斩钉截铁地说:“既然选择提高,就该做到最好,想考重点中学本科。就读本科的经历早已难以改变,对于本科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向下走。”
#
无论是实现师生的横向升学,还是实现普职文凭互通、证书互认,本科都是一个挺好的“接口”方式,本科是职业高校师生的一条最基本的升学通道。
#
罗志敏预计,将来几年,本科的招生规模还将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这除了可以满足更多师生提高文凭层次的还要,还可以通过延长师生的受教育时间,降低社会整体的就业压力。”
(本报记者陈鹏本报通信员邱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