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理工学院年招生简章(附职位表)!

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在创立于1994年的公办绍兴理工大学基础上设立,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2003年转为民办。中学承继了宁波卫生中学、金华农业中学、金华师范分校、义乌师范中学、浙江农业机械中学、金华贸易经济中学等6所国家和省厅级重点大专的职业教育传统,具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在省内率先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评估,现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高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全国高职高专院长联席大会成员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分会常务理事单位。 #
校区占地2216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1万元;教仪设备总额1.77万元,各种藏书近160万册;教员工1308人,其中班主任960人,有正高职称96人、副高职称32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班主任占专任班主任的58%,双师素养占74.6%;有市级教学团队4个、省教学名师6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8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7名;聘请兼职班主任858人;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等3个学科获得副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权。中学面向全省20余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人。现有11个二级大学和1家附属诊所(现为五级乙等综合性诊所,核定床位800张,设有21个病房);有专业79个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其中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3个,省优势专业3个,省特色专业11个,市级重点学科1个;主持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精品课程15门(其中8门变革升级为国家资源共享课),班主任教育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市级精品课程30门,国家规划教材62门、省重点教材50余门。近些年来,中学承当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省局级立项课题184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省科技厅捐助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3项、其它省科技计划项目7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银奖1项、二等奖3项,省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各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30余项;获授权专利367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获软件专著权27项;年科技服务到款超千亿元,年社会培训4万余人次。
中学秉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中学生发展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创了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在推进该模式过程中提出“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通过引进企业生产线或操作规范、产品工艺、生产流程等,使中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练;通过在校外构建具有稳定教学车间、规范生产流程、承担批量中学生实训的教学鞋厂,确保实践任务落到实处,相关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目前,校内实训场所总面积15万余平方米,逐渐具备“教学实训、科技研制、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成果展示”五大功能;校外基地有758家,其中紧密型基地278家、“教学化”的示范基地73家。中学积极探求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新途径,施行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建设。现已建有“众泰车辆大学”、“皇冠大学”、“高新IT大学”、“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大学”、“浙中建筑装潢技术联盟”、“创业大学”、“尖峰制药金学院抗生素研制中心”、“国际工贸园”、“学前教育学教研共同体”等9个产学研利益共同体,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惠多赢”为共建原则,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
中学积极举办国际教育合作和校际合作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目前已与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法国、芬兰等10多个国家的院校和教育机构构建了常年合作关系;现有中澳护理专业、中美会计专业、中加饭店管理专业、中澳建筑设计专业、中美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等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招收有印度、巴勒斯坦等8个国家的留中学生。校区还与内蒙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四川成都职业技术大学、贵州赤水职业技术大学等7所中东部地区高校举办对口交流合作。 #
中学重视培养中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在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中学生学科大赛获国家级奖90项、省局级奖875项。中学每年施行结业答辩、作品展示、现场签约“三结合”毕业生就业急聘现场会,结业生广受社会认可,初次就业率超过97%,专业对口率达70%,并荣获2010-2011全省院校结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中学办学经验先后在教育部示范建设方案研讨会、全省高等教育工作大会、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大会上作专题发言,《求是》杂志曾刊发专文,评价中学“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教学、科研变革之路”。 #
饱含生机和活力的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将继续以提高内涵为重点,施行特色强校战略,不断推进变革、探索创新,坚定地朝着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的全省一流高职高校的目标昂首迈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