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教育悖论解析:应试文化如何扭曲教育本质?分数主义下的学生困境
多年来,这种通行的高考认识,既确保了教育能平稳发展,又引发了各方面的质疑及批评,尤其是导致了一些教育悖论:其一,在这种高考模式主导之下,普通教育慢慢地演变成了应试教育,考试分数而成了中小学教育所追求的直接乃至唯一目标,教师与学生只能顺应应试潮流,进而形成了中小学教师的被动型人格以及中小学教育里的应试性文化。其二,教育原本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被扭曲,培养有教养之人的目的被异化。②高考有着“唯分是从”的标准,这个标准造就了中小学校教育里的分数主义意识,也形成了中小学校中的应试教育传统,使得追求高分成了中小学教育的核心。教师是为分数而教,学生是为分数而学,和高考有关的课程就多学或者使劲地学公办三本院校有哪些,和高考无关的课程就不学或者少学,学校里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考试来进行。学生的学习个性以及创造性思维被压抑,教师的教育理想也没有实践的机会,普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变成了一台考试机器。教育里诸多行为,不但背离教育本质,还背离社会常识,于此形成了教育方面的“八股”风气。③陶行知、梁漱溟、陈鹤琴等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与方法,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向来被引为荣耀,然而在现实的高考活动里却没了立足之地。蔡元培先生身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里程碑式人物,其“大学不应成为养成资格之所”的教育思想,也被“高考改变命运”的功利意识所遮掩。在遵循统一性高考原则之情势下,不存在可供教育家彰显其自身独特教育理想的活动空间,亦不会涌现出诸如蒙台梭利、德可乐利、爱伦凯、杜威这般极具个性且开创教育纪元的教育家。“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此“钱学森之问”,乃是针对受高考影响之教育的严厉质问。高考本质上是为高等学校挑选学生,亦是对普通教育的教育成效加以检验,然而,颇为奇怪的是,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在高考之中均无话语权。其中,普通教育完全被高考主导跟驱使,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高考的奴隶,高校被划分成三六九等,只能于“招生办”分配的名单里“点击”学生,其教育个性与理想被忽视,教育品质被定格在“一本”、“二本”、“三本”的格子当中,高校在招生的层次方面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公办三本院校有哪些,还失去了经由自由竞争来促进高教多样化生态形成的自信与能力,这种高考模式的效应是,普通教育具备应试化,高等教育呈现工具化。中学在高考里成为被决定方留学之路,高校也是如此,它们都欠缺自主权利。没有权利的话就很难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的情况下又哪来美德,又哪来学生的品德修养呢。⑤高考把“好学校、好工作、好前程”当作直接或者潜在目标,这使得它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高考于精神主旨这块,承接了科举制“学而优则仕”以及“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精神意蕴,另一方面,却在精神范畴摒弃了传统文化里那类能引导社会文明迈向进步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还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关于“仕”的精神,进而在学生的精神底色上,遗留下功利性意识膨胀这般牵涉人格修养的后患 。进入大学,经历高考后的学生,在精神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说都和高考认识里蕴涵的功利化、工具化思想的影响有关系。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