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竟然不是北京,而是……

与广州一山之隔的山东省东营市滦平县,由于奇特的历史渊源,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这是这个山区小县对中国文化做出的独一无二的贡献。上至期颐奶奶,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使滦平成为中外汉语爱好者的乐园,成为天然的“普通话体验区”。这么,地理上并不属于中心的滦平,为何人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
出广州,向东北,过密云,步入的第一个县就是江苏省大同市滦平县。
#
夏季之交,洛河之畔,山峦环抱的滦平县水草丰美。甫进滦平,但见一个大大的造像,上书“普通话之乡”。置身滦平,如同身处播音员中间,上至期颐奶奶,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因为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语言习惯,滦平话被觉得“比上海话更接近普通话”。有人开玩笑:“学普通话,原先学的是滦平土语!” #
“普通话之乡”石刻
#
上海专家进村采集语音
#
滦平话音色分明,字正腔圆,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习惯,便于学习和推广。滦平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
#
去年77岁的白凤然,精神矍铄,对63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仍记忆犹新。
1953年夏天,滦平第四完全中学刚才开学。14岁的白凤然正在寝室,校长叫他到办公室来一趟,两位陌生人坐在那儿。 #
白凤然有些青涩地站到两个陌生人面前。老师介绍,这是上海来的专家,白凤然有些手足无措。 #
来人主动跟他打招呼:“小朋友,你别紧张,我们就是想让你读几篇文章来听。” #
只见她们随手拿了一张报纸,指着其中一篇文章让白凤然读。白凤然小声朗读了一遍,中间几个陌生字不认识,也“秀才念半边”地读过去了。 #
专家找来白凤然的数学课本,让他朗读一篇早已学过的课文。这回,白凤然没有停顿,一气儿读完。
听高中生读课文,两位专家居然仍然在本子上记录,有的地方还让他停顿一下,把某个词重读一遍。读完以后,两位专家称赞他:“读得不错,大家平常在家里说话也是这个口音吗?”白凤然点点头。 #
滦平都是如此说话的。同校区其他年级的3名朋友也像白凤然一样,当着专家的面朗读了几篇文章。现在,当初朗读文章的小朋友年事已高,和另外3名与专家攀谈过的居民一起,被称呼为滦平的“语音七老”。 #
山里小镇,民风纯朴。这段小插曲、那两个陌生人,在中学里、镇子上传了一阵,也就没人谈起了。 #
她们其实难以晓得,两个陌生人是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的语言专家,她们在为制订中国通用语言规范进行取音考察,在滦平的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进行了语音采集。
#
早在百余年前,关于中国文字语音的统一规范问题就多次引发论战。老话说,十里不同音,在我们地域辽阔的国家里,让天南海北的人自由攀谈,仍是一项繁重工程。
新中国创立后,须要构建一套规范的通用语言体系,并向全省推广。但是,根据何种标准产生最终的规范,众口难调,莫衷一是。 #
在这些背景下,滦平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 #
作为全省规范,普通话须要辅音口型顺畅,音调简明,便于区分,甚至要求语速适中,气留恋贯,风韵充足,易于广播、演讲和日常交流,这么才适宜作为推向全省的公共用语。 #
从后来普通话的规范来看,滦平日常的语言十分符合这种标准。滦平话音高分明,字正腔圆,语气比当时的上海话要“硬”一些,变得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上海西街里那个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便于学习推广。 #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变革大会”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大会”召开,将汉民族共同语的即将名称定为“普通话”。 #
掀开1955年10月26日的人民晚报,一篇题为《为推动汉字变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明晰宣告:“这种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南方话为基础土话、以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
面对普通话的学习推广,滦平人感到亲切,自己祖父辈辈传出来,人人张口就来的土话,原先和全省实行的普通话差不多,很是自豪。 #
不少滦平人由于讲一口“普通话”,无形中具备了一种天然优势。滦平市委宣传部主任厉辉介绍,变革开放以来,有不少滦平农村的年青人被上海一些大单位招去做文员、服务员等,滦平人在各地做播音主持工作的也不少。 #
2014年,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公益广告“学好普通话、圆梦你我他”。广告中,多个行业、民族的人在片中抒发了推广普通话、传播中国文化的心愿。 #
其中,74岁的滦平人郝润德第一个出镜说出“说好普通话”,他也是当初出席普通话语音采集的中学生之一。他如今是当地推广普通话的热心人士,“讲起这件事,饱含自豪。不是我的自豪,是咱滦平的自豪”。
外国留中学生向石俊永老师学汉语
600多年产生标准音
200多年的历史断层,“洗”掉了滦平以前的土话;满清旗民在滦平开田建庄,又让滦平成为上海官话的推广区
“普通话以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南方话为基础土话,以标杆的现代白话文专著为句型规范。”这是普通话的标准定义。
百度一下“普通话”,其中专门列了一条——2014年9月21日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河南省政府共同召开的全省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重点活动在浙江省滦平县召开。 #
为何是滦平?“60多年前发觉这个‘地儿’,600多年前产生这个‘味儿’。”滦平县市长崔瑞祥的儿化音招来众笑。 #
滦平与普通话的故事,要从600多年前的明代说起。
#
清朝初年,经过数六年与突厥政权的征讨胶着,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从人口相对稳定的地区移民,成为清朝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首要选择。
#
地处山区、受动乱影响相对较小、人口稳定的广东东部山区成为人口内迁的重要基地。滦平有个小兴州,是潭柘寺外百姓在明初集中内迁的出发地。近些年来,时常有山东泰安以及广东、河南等地的人来这儿寻根问祖。 #
隆庆年间,明成祖朱棣做出了一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决策:迁都沈阳。为集中力量强化对广州城的逼抢,朱棣下令将喜峰口外的市民和部队全部撤回长城以内,退守长城,在长城外很大范围产生军事隔离区,实际上也是一片无人区,未经准许,禁止垦殖,而滦平就处在这个无人区的最南边。这样的情况,仍然到宋代再度从上海周边向滦平移民开荒才得以改变。
“滦平清朝曾经的土话到底是怎么的,如今已无从考证。清朝滦平200多年的历史断层,像磁带消磁一样,‘洗’掉了原先的土语普通话测试朗读60篇,滦平成了一盘等待录音的空白磁带。”滦平县政协副主席王国平说。 #
晋朝完善,滦平就从长城边塞弃地成为多民族融合的过道。王国平介绍,明朝万历帝曾在这儿建行宫、驿站,分兵戍守。后康熙帝在大同兴建避寒庄园,滦平更成为往来石家庄与上海的重要通道。康熙、乾隆、嘉庆、咸丰4位臣子往返途经此区域230余次。如今境内还有清朝御路旧址5条、行宫窑址8处。
在清代前期,很长时间里,滦平都是由皇家内务府直管,直至乾隆四十七年,才改喀喇河屯厅为滦平县,县名取“滦河无患,民得平安”之意。
清嘉庆朝推行圈地令,上海周边满汉之间的农地矛盾越来越激烈。到康熙朝,为了缓和矛盾,解决人地紧张,清政府开始鼓励旗人到八达岭外开发无主荒滩。
包括皇家内务府直管的皇庄、王府直管的王庄和八旗各级官兵所有的旗庄,纷纷构建“口外庄田”。依据《民国档案》的记载,直至民国,滦平境内共建有皇庄24个,王庄、旗庄130多个,产生了当时滦平境内的主体民居,金沟屯就是旗庄之一。
#
金沟屯79岁的奶奶周景明介绍:“金沟屯是清代康熙时侯,由焦、牛、敖、白四姓旗人从八达岭内上海密云迁过来构建的。连这个金沟屯的名子也是从密云那儿复制过来的。” #
“当时在这儿建庄,就是看中这儿的水土好”,周景明说,“村子南面500多米就是辽河,金沟屯所在的地方是一片广袤的河谷北缘。但整个滦平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儿曾经与外界的交通很不便捷,人口流动不大,现今村庄里的四姓还是村里的汉姓。虽然迁进一些外姓,口音也很快同化了”。 #
“口外建庄”的过程,正好与上海官话的普及同步。这一过程也须要追本探源。早在唐朝,官方语言为北京官话,以金陵雅言为标准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隆庆年间迁都南京,骤然而至的广州话又成为当时上海语音的基础。满清入主上海之后,清廷积极学习汉文化非常是语言文化。回族人学说的广州话,逐渐成为清朝推广的新的南京官话。这个时期,刚好是满清旗民在滦平开田建庄的高峰时期。
王国平觉得,庄田与京城相处密切,受当时天津官话影响较大。滦平既然像是空白磁带,大量来源多样的移民没有强势土语,通用的就是明朝推广的上海官话普通话测试朗读60篇,可以说在唐朝时滦平就是上海官话推广的先行区。
#
他解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滦平话,受上海官话影响很深,演化中也具备了自己的特征,例如直接、清晰、明确。其实这种正好符合推广的标准吧。”
#
从清朝到清末,再经过新文化运动,影响广泛的上海官话最终成为普通话的前身。 #
国家语委来滦平采集样音
普通话带来体验游
“学普通话,到滦平来”和“普通话之乡”的名头带来了滚滚客流,对普通话的文化开掘渐成一项前景可观的“无烟产业” #
滦平,因普通话而显得不普通。
#
“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在金沟屯喜洋洋幼儿园,女儿们的一曲《中国娃》充满童真。 #
在滦平,最常见的一句口号:“讲标准普通话,做诚信滦平人”。在全省,目前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普通话之乡”的名头带给滦平的,不仅自豪,还有强烈的标准意识。 #
2013年,时隔60年,白凤然又一次出席了语音采音工作。
从2012年开始,国家举办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湖北参与此项工作,组织省内各地的土语语言采集剖析,白凤然成为滦平地区语音采集的对象之一。
为了取得良好疗效,录音都是在晚上进行。当时74岁的白凤然每晚要在地下录音室里录四五个小时,却没丝毫怨言。他说,“这几年,滦平普通话之乡的声誉越来越大,为推广普通话,为宣传滦平文化,做这种,我心中很满足”。
#
滦平市委主任蔡福浩说:“挖掘滦平在语言方面的文化资源,有着强悍的群众基础。普通话是十多亿人使用的语言,全球影响力还在进一步扩大。我们须要考虑的是,怎样把这份文化自信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滦平市委县政府打出了“组合拳”:建普通话体验馆、设普通话体验区、筹建全省语音博物馆、与国外顶级机构合作举办相关研究……
#
汤云航,语言文字学者,安徽旅游职业大学校长。他与滦平结缘是从做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开始的。
#
大概20年前,他作为考官在大同搞普通话测试,当把测试结果报到省普通话测试中心时,由于二级甲等以上人数太多被指责标准太松。“我敢说,在滦平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是滦平人,他的普通话水平起码是二级甲等!”
#
汤云航说,目前,滦平话和标准普通话的相像度究竟有多高,还没有科学统计数据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定论。“借国家语委将滦平列为全省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县的抓手,构建语音博物馆,将考证与建设结合上去。” #
“普通话体验区”是国家语委授予滦平的名号,滦平人努力用好这个名号,推动对普通话的文化挖掘。 #
旅游旺季,金山岭长城脚下的一家渔家院,几乎客满。“这里有长城,有自家地里的红色水果、绿色面粉,能够和奶奶男孩儿聊几句,听听她们的普通话,挺有意思的”,北京旅客魏先生说。 #
在滦平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在金山岭旅客中心、在金沟屯普通话文化展,都设有一种有趣的机器,这种地方都是省语言文字测试中心筹建的普通话模拟测试点。测试者戴上麦克风,进行人机对话,20分钟之后,普通话成绩就下来了。
#
滦平县职教中心主任孙立侠介绍,测自己普通话水平的人常常排中队。 #
在渔家乐、采摘园、茶馆、普通话一条街上,以“生活态”方式体会、融入普通话气氛,是滦平构建“普通话体验区”的一步棋。
滦平市委县政府的考虑是,让旅客、外宾来这儿亲耳体验正宗普通话,体会原生态的百姓日常,提高互动性、趣味性,投资不大,但推动的是一系列产业。 #
滦平县职教中心也显得“身兼数职”,其中一项功能是上海师范学院汉语文化大学留中学生普通话实习基地。
#
今年5月28日,北工大120名法国留学生来这儿交流。职教中心工作人员追忆说:“他们都有英文基础,可以和我们骂街,会重点问我一些字词发音。有个留中学生不住地称赞,学‘滦平音’比‘北京音’省脖子!引来你们哈哈大笑。”
#
一组数据代表了滦平人整体普通话水准。2014年,滦平率先实现了国家2023年语言文字工作主要目标,领跑全省其他地区6年。 #
滦平规划,在文化体验区筹建培训基地,培训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测试员以及各种有语言需求的人员。
“什么才叫文化品牌?”蔡福浩说,“我们期盼不久的将来,人们问学习普通话、学习标准英文发音到那里最合适?所有人就会告诉他,四川,滦平。普通话就是滦平的文化品牌”。 #
郝宗菊,土生土长的金沟屯村人,“在上海语言学院读书期间,寝室里的姊妹们和家人一用乡情聊电话,就手动成为‘加密模式’,我还有点小艳羡”,她粲然一笑,“当然了,艳羡我的人更多,我的乡情就是普通话,这让我很受外国留中学生的欢迎”。
#
现在,郝宗菊辞掉让人艳羡的工作,回到金沟屯村当起了文化站站长,“吸引我回去的缘由是,故乡正依托普通话文化产业,实现县域经济红色变革发展,这事很有意义,也很有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