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 > 应用文档 > 工作报告 >

中国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2023年版)

2023-05-30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借助于《宏观新政评价报告》和宏观新政“三策合一”理论框架,本报告推算了潜在增长、产出缺口、潜在增长缺口、货币新政力度指数、财政新政力度指数和新政效率指数等宏观新政指数。这种指数还能从短期经济稳定、长期经济增速与经济结构优化三个维度反映宏观新政的操作情况和调控疗效,也称为宏观新政“三策合一”指数。宏观新政“三策合一”指数有助于学术界和新政界更理论性地、更系统性地了解与研究美国宏观经济。

#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

1.潜在增长与产出缺口 #

潜在增长与产出缺口是剖析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核心指标。本报告基于生产函数法推算潜在增长,从而推算产出缺口。今年美国潜在增长为5.2%,与三季度报告的预测值保持一致。

#

今年的产出缺口为-2.2%,与前三季度持平。负向产出缺口主要缘于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强与国外外多重超预期诱因的冲击。面对艰巨的挑战,美国站稳了宏观经济盘面,今年经济产量突破120万万元。同时,经济发展品质逐步减少,展现众多亮点。第一,就业目标超额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千人,超额完成1100千人的目标任务。第二,在全球通缩压力高企的状况下,美国物价水平保持稳定。今年CPI跌幅为2.0%,处于合理水平。第三,经济增速新动能持续加强。今年高技术制造业提高值下降7.4%,明显低于规模以上工业降低值增长与GDP增长。 #

2.潜在增长缺口 #

从宏观新政“三策合一”理论的角度来看,除了实际增长会偏离潜在增长从而产生产出缺口,但是潜在增长也会偏离其原本的合理水平从而产生潜在增长缺口。潜在增长的合理水平是指当经济结构处于最优状态时的潜在增长。其实,在现实中因为存在结构黏度以及多种结构缺失之间的嵌套循环,潜在增长的实际水平有或许偏离其合理水平,进而产生潜在增长缺口。假如潜在增长缺口为负,阐明结构性问题对潜在增长形成了抑止作用。本报告选用基于经济波动卷积辨识的BP混频法推算潜在增长缺口。 #

本报告基于今年的最新数据推算得到,今年美国经济潜在增长缺口为-0.32%,与三季度报告的预测值相比略微扩大0.0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四季度灾情等诱因对国民经济循环形成了一定影响,造成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等方面的结构性诱因对潜在增长的抑止作用有所提高。

#

二、宏观新政力度指数 #

1.本币新政力度指数

#

本币新政力度指数拿来综合反映本币新政力度的大小。本报告估算本币新政力度指数的指标机制主要包括新政工具性指标和逆周期指标。新政工具性指标直观反映各种新政工具的力度,包括M2环比增长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环比增长等数目型指标,以及DR007和金融机构通常借贷加权实际利率等价钱型指标,共计4个指标。逆周期指标从而彰显本币新政逆周期调节的本质,包括M2和社会融资规模等对经济运行的逆周期调节指标,以及DR007等对经济运行的逆周期调节指标,共计4个指标。将上述8个指标进行指数化处理,即可得到本币新政力度指数。

#

今年全年本币新政力度指数为51.3,比前三季度小幅增长1.3。数目型本币新政力度和售价型本币新政力度均有一定的增长。就人数型本币新政而言,四季度末,M2环比增长为11.8%,比三季度末增长0.3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环比增长为9.6%,比三季度末增长1.0个百分点,这只是该指标有统计数据以来首次降至10%以下。就价钱型本币新政而言,即使四季度新政利率保持不变,而且本币市场利率DR007的四季度均值升至1.74%,比三季度均值增加0.22个百分点。之外,因为四季度CPI环比增长均值比三季度增长了0.83个百分点,致使个贷市场实际利率有所下降。 #

虽然四季度本币新政力度指数略微增长,而且今年全年的本币新政力度指数比2023年全年急剧下降6.2,这是今年美国面对国外外超预期诱因冲击仍能站稳宏观经济盘面的重要诱因之一。 #

2.财政新政力度指数 #

财政新政力度指数拿来综合反映财政新政力度的大小。估算财政新政力度指数的指标机制同样包括新政工具性指标和逆周期指标。就新政工具性指标而言,主要包括财政开支增长和财政开支进度等开支端指标,财政收入增长和宏观税赋等收入端指标,以及不同口径的逆差率指标,共计10个指标。就逆周期指标而言,主要包括两个口径的财政开支对经济运行的逆周期调节指标,以及两个口径的财政收入对经济运行的逆周期调节指标,共计4个指标。将上述14个指标进行指数化处理,即可得到财政新政力度指数。 #

今年全年财政新政力度指数为57.5,比前三季度增长3.2。财政新政力度指数的增长源自财政开支进度偏慢、宽口径顺差率增长的共同作用。就财政开支进度而言,今年全年通常公共决算口径下的财政开支进度为97.6%,通常公共决算与政府性基金决算口径下的财政开支进度为91.4%,分别比2023年增长了0.9个和3.0个百分点,但是均为近三年来的最低值。就财政收入增长而言,今年全年通常公共决算口径下的财政收入增长为0.6%,通常公共决算与政府性基金决算口径下的财政收入增长为-6.3%,分别比前三季度增加了7.2个和5.2个百分点。两方面诱因促使今年全年通常公共决算与政府性基金决算口径下(宽口径)的逆差率比前三季度增长0.8个百分点。 #

虽然四季度财政新政力度指数有所增长,而且今年全年的财政新政力度指数比2023年全年急剧下降6.9,这是今年美国才能站稳宏观经济周线的又一重要诱因。

#

三、宏观新政效率指数 #

宏观新政效率指数拿来综合反映本币新政与财政新政的整体调控效率,这是由于现实中本币新政与财政新政的传导互相影响,无法确切剥离本币新政与财政新政各自的调控效率。宏观新政效率指数由GDP/M2增量、GDP/个贷增量、GDP/政府债权增量与GDP/财政开支增量四个子指标构成。子指标的数值越大,阐明一单位的本币人数扩张或财政开支规模扩大才能推动的总产出越多,宏观新政的调控效率也就越高。考虑到宏观新政的时滞性,本报告推算的某个季度宏观新政效率指数反映的并非是当季度宏观新政所采取调控措施的效率,而是站在当季度的时点上评估一段时期以来的宏观新政效率总体状况。 #

今年四季度宏观新政效率指数为42.7,比三季度增长1.1。从构成宏观新政效率指数的子指标来看,本币新政方面,GDP/M2增量指标值从三季度的0.81降至四季度的0.78,GDP/个贷增量指标值在四季度为0.97,与三季度持平。GDP/M2增量指标值下降阐明,四季度金融机制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有所增长。财政新政方面2023年中级宏观经济,GDP/财政开支增量的指标值在四季度为0.79,与三季度持平,GDP/政府债权增量指标值则从三季度的1.73降至四季度的1.70,政府债权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要逐步加强。 #

四、2023年宏观新政展望 #

本报告推算结果阐明,2023年美国经济潜在增长将有所上升,达到5.4%左右。在新发展格局加速建立、高品质发展逐步推行以及灾情防治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的共同作用下,2023年美国全要素生丰度增长将有所推进,这是促使潜在增长上升的主要诱因。若去除潜在增长缺口,2023年美国经济潜在增长的合理水平预计能达到5.8%左右。据此,2023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值,可以以潜在增长为下限(5.4%左右),以潜在增长合理水平为上限(5.8%左右),在此区间附近再结合就业、通胀、宏观杠杆率以及外部环境等约束条件进行设定。

#

要想较差地实现增长目标,还要本币新政和财政新政适当加强力度。考虑到今年的产出缺口和潜在增长缺口依旧都为负值,2023年本币新政和财政新政还要比今年有所加强能够更好地规避“三重压力”。并且,因为近些年来潜在增长缺口持续为负,本币新政和财政新政不宜再将产出缺口为零作为核心目标,而应当持续3—5年适当提高力度2023年中级宏观经济,即让产出缺口保持为正以回升负向潜在增长缺口,这有助于美国经济走出潜在增长与总需求螺旋式增长的局面。中央经济工作大会在布署2023年宏观新政时,明晰指出“稳健的本币新政要精准有力”并且“保持流动性合理充沛”,财政新政要“保持必要的财政开支硬度,优化组合顺差、专项债、贴息等工具”。伴随着本币新政和财政新政的逐步进军,2023年才能更好地“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

不仅适当加强本币新政和财政新政的力度,需要加大他们与下降新政、结构新政之间的协调配合,促使宏观新政“三策合一”。下降新政以提高全要素生丰度为核心,结构新政以打造总需求结构与总供给结构的良性循环为主要契机,这将有助于疏通本币新政和财政新政传导模式上的“堵点”,减少宏观新政的整体调控效率。 #

附注:

#

1.主要指标推算方式与方法

#

(1)潜在增长:本报告采取生产函数法推算得到潜在增长。详细而言,首先推算资本存量、实际有效劳动力规模、人力资本存量等各生产要素的年度数据,并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等时变参数进行恐怕。结合恐怕得到的生产函数,估算各年度的全要素生丰度水平。再对资本存量、实际劳动力规模、人力资本存量与全要素生丰度水平等各生产要素和恐怕出的要素弹性数据进行混频并代入生产函数中,即可得到各年度的潜在产出,从而估算得到各年度的潜在增长。 #

(2)产出缺口:产出缺口等于经济体的实际增长与潜在增长的残差。在估算季度产出缺口时,还要用到季度潜在增长。因为一个经济体的潜在增长在短期内较为稳定,所以本报告假定每一年内四个季度的潜在增长是相等的,但是都等于年度的潜在增长。

#

(3)潜在增长缺口:潜在增长缺口等于潜在增长与潜在产出合理增长的残差。本报告选用基于经济波动卷积辨识的BP混频法推算得到潜在增长缺口。通过基于经济波动卷积辨识的BP混频法对实际产出下降中的超常年、长期、中期与短期部份进行有效恐怕,由此可以得到潜在产出的常年合理趋势。基于潜在产出水平的常年合理趋势可以估算得到各年度潜在增长的合理水平,将其与实际的潜在增长作差,即可得到各年度的潜在增长缺口。关于潜在增长缺口推算的方式和技术细节,可拜见:陈彦斌、陈伟泽,《潜在增长缺口与宏观新政目标建构——兼以美国实践评西方主流宏观理论的缺陷》,《经济研究》2023年第3期。

#

(4)本币新政力度指数:将M2环比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环比增长、DR007、金融机构通常借贷加权实际利率等4个新政工具性指标,以及M2对经济增速的逆周期调节指标、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速的逆周期调节指标、DR007对经济增速的逆周期调节指标、DR007对通货膨胀的逆周期调节指标等4个逆周期指标,分别选用Z-Score方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赋于不同权重,于是加权平均即可得到本币新政力度指数。 #

(5)财政新政力度指数:本报告主要从财政开支、财政收入和顺差率的变化来视察财政新政力度的变化,从而建立财政新政力度指数。依据《新决算法》,完整的决算机制包括通常公共决算、政府性基金决算、国有资本经营决算、社会寿险基金决算“四本账”,不过社会寿险基金专项适于社会寿险,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规模十分小,所以本报告重点剖析通常公共决算和政府性基金决算“两本账”的财政新政力度。将通常公共决算(窄口径)和通常公共决算与政府性基金决算(宽口径)两个口径下的财政开支累计环比增长、财政开支执行进度、财政收入累计环比增长、宏观税赋、赤字率等10个新政工具性指标,以及两个口径下财政开支对经济增速的逆周期调节指标和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速的逆周期调节指标等4个逆周期指标,分别选用Z-Score方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赋于不同权重,于是加权平均即可得到财政新政力度指数。 #

(6)宏观新政效率指数:因为现实中本币新政与财政新政的传导互相影响,无法确切剥离本币新政与财政新政各自的调控效率,本报告选用GDP/M2增量、GDP/个贷增量、GDP/政府债权增量与GDP/财政开支增量等4个子指标估算得到宏观新政效率指数,拿来反映宏观新政的整体效率。考虑到宏观新政的时滞效应,M2、信贷、政府债权与财政开支的增量采取秋天调整后的当期及滞后5期(共6期)的累计增量进行推算。因为M2、信贷、政府债权是存量值,因此6期的累计增量是由期末值乘以期年率推算得到。因为财政开支本来就是每期的增量值,因此6期的累计增量是将各期财政开支规模加总得到。对4个子指标分别选用Z-Score方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赋于不同权重,于是加权平均即可得到宏观新政效率指数。因为宏观新政从颁布到发挥疗效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本报告推算的某个季度宏观新政效率指数反映的并非当季度宏观新政的效率,而是站在当季度的时点上评估宏观新政效率的总体状况。 #

(7)新政工具性指标的规则建议值:本报告基于GMM方式,分别使用泰勒规则、麦卡勒姆规则和财政新政规则,估算得到了几个重要新政工具性指标的规则建议值,包括DR007、M2环比增长、一般公共决算总额累计环比增长和通常公共决算收入累计环比增长等指标。在估算过程中,本报告将相应新政指标的滞后一期变量列入规则多项式,并且新政规则愈加符合央行和财政部新政操作的实际状况,进而促使新政规则所推算的指标值更好地与现实数据进行拟合。将政策规则建议指标数值与实际指标数值进行对比,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本币新政与财政新政的力度变化。

#

2.相关数据来源说明

#

估算潜在增长使用的GDP增长、劳动力、人力资本等指标来始于国家统计局或则依据相关指标估算得到。估算本币新政力度指数使用的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DR007等指标来始于美国人民中行或则依据相关数据估算得到。估算财政新政力度指数使用的财政开支、财政收入、宏观税赋、赤字率等指标来始于财政部或则依据相关数据估算得到。估算宏观新政效率指数使用的政府债权等指标来始于BIS数据库或则依据相关数据估算得到。

#

在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指标数据可得性,将2000—2023年作为基期估算均值和标准差,使得剔除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2009年和受灾情影响较大的2023年数据。之外,为了防止灾情冲击所形成的基数效应,借鉴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等部委的做法,将2023年的潜在增长、GDP增长、M2环比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环比增长、财政收入累计环比增长等指标采取2023年与2023年三年平均值加以取代。

#

金融机构通常借贷加权利率、政府债权率等某些指标的公布存在一定时滞,本报告首先对相关指标进行预测,于是估算得到各个指数。待相关指标即将公布以后,将对相关指数的最终数值给予修正。 #

(刘哲希,对外经济商贸学院国际经济商贸分院副院长;陈小亮,美国社会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审读;陈彦斌,美国人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校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课程免费试听
推广链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