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清政府为了摆脱困境,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①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②颁布商学商律,奖励工商;③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
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
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中国近代历史,在日本东京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成立中国同盟会
#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的全国性政党,他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去了一个新的阶段 #
三民主义 #
民族主义(最具号召力)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 #
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
民权主义(三民主义核心)
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说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
#
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
民生主义 #
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到清王朝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
武昌首义
#
原因:①武汉是当时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给这次起义的发动提供了一定的阶级基础;②两湖地区特别是武汉地区阶级矛盾非常尖锐,使起义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③革命党人进行了比较深入扎实的工作 #
南京临时政府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
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局限性:①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②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
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
辛亥革命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③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④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中国近代历史,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⑤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学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
失败的原因: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爆发的历史条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