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职业医学知识骨折分类易混淆,总结一下

环球职业医学知识骨折分类易混淆,总结一下
细胞生物电运动表现为膜两侧电荷分布改变。
1.极化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2.去极化使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即膜内电位升高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或除极化。
3.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大,即膜内电位降低的方向变化,称为超极化。
4.复极化细胞受刺激后,细胞膜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5.阈电位刺激能否引起组织兴奋,取决于刺激能否使该组织细胞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一般可兴奋细胞的阈电位,要比它们的静息电位的负值小10~2OmV。从电位变化的角度来看,所谓阈强度,是指能使膜的静息电位降低到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比阈强度弱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也可以引起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反应只能作电紧张性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阈下刺激只能引起低于阈电位的局部去极化.(即局部兴奋),而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当刺激强度超过阈强度后,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和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就不再依赖于所给刺激的大小了。
局部兴奋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①不是“全或无”的,而是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大;②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但局部兴奋的这种电紧张性扩布还是有重要生理意义的;③可以互相叠加,包括时间性总和和空间性总和。
1.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类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骨折处的创口可由刀伤、枪伤由外向内形成,亦可由骨折端刺破皮肤或黏膜从内向外所致。如耻骨骨折伴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致直肠破裂均属开放性骨折。
2.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
(1)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按其形态又可分为:①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隙.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等;②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
(2)完全骨折:可分为:①横形骨折;②斜形骨折;③螺旋形骨折;④粉碎性骨折:骨质碎裂成三块以上;⑤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⑥压缩性骨折;⑦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见于颅骨;⑧骨骺分离。
(3)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类
①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压缩性骨折、嵌插骨折等;②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