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生物技术研发

本报记者李天舒
新技术前景光明
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生物医学与信息技术互相渗透,催生出一个崭新的前沿学科——生物医学信息学。
#
近日,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商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分会举行的数字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研讨会上,中国科大学教授、清华学院生命科学大学院长王志新强调,目前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生物技术研制、评估、生产和临床。 #
王志新强调,在新药研制领域,基于癌症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技术的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剖析平台和数据库系统,开发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相关的数据整合、数据剖析软件和相应工程技术解决方案,从海量的生物学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知识,在生物医药新产品研究开发领域推广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专家举例强调,如借助计算机辅助抗生素设计可以进行低耗而高效的潜力抗生素筛选;在抗生素性能评价方面,使用分子影像信息技术可以直接在体内显示抗生素医治靶向的分子改变。 #
据悉,在医学和医疗设备研制领域医学生物技术,生物医学信息技术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家强调,目前各类数字医疗器械和医学信息系统广泛使用,推动了诊所医疗过程数字化进程,增强了医疗品质和效率,如临床服药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权威的临床药学知识库为大夫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法等多方面合理服药检测、咨询服务,减低或防止因不合理服药带来的车祸。在医疗设备制造领域,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在数字化生理检测设备、数字化生化监测设备、数字X线摄影系统、分子成像设备等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
中外差别渐渐拉大 #
中科院教授、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等专家强调,在生物医学信息技术领域,我国与美国的差别在渐渐拉大。专家强调,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互相渗透的初始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期)医学生物技术,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别不大。但如今我国与西方先进国家在生物医学信息技术领域的差别渐渐拉大,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均处于劣势。我国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医院的数字化医疗设备与系统的国产化率极低就是最好的旁证。这一现况早已造成了国家决策部门的高度注重。
《国家中常年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3年)明晰强调:重点研究蛋白质与细胞动态过程生物信息剖析、整合、模拟技术,抗生素虚拟设计技术,抗生素代谢工程模拟技术,计算机辅助组合化合物库设计、合成和筛选等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路软件平台及小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格估算平台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大力发展数字化医疗技术、远程诊治和技术服务系统。
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出台,信息化成为“四梁八柱”中的一大支柱。新医改方案中的5项变革目标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新医改新政明晰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以推动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切实点,推动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渐构建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方便、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这些新政必定成为生物医学信心技术发展的推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