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学院第一所医学高等学府何秉贤

在山西医科学院第一附属诊所第二入院大厦的一间病区内国家医学人才网,何秉贤(右二)正在查看入院病人的恢复情况(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王菲摄 #
62年前,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爱下,山西有了第一所医学高等学府——新疆医大学(现山西医科学院)。自此,山西各民族中学生在家旁边就可以接受医学高等教育。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山西医大学被授予东北地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即自治区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心血管外科博士点)。
#
山西医大学创立之初,广州佛山诊所的汪师贞和成都医大学的何秉贤主动抱病“到祖国最须要的地方去”,成为山西医大学第一批援藏人才,也成为后来山西医大学心血管外科博士学位点的造就者、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
现在,在山西医科学院,早已87岁高龄的何秉贤院士仍是一位响当当的“明星”式人物,尽管年事已高,他却坚持坐诊国家医学人才网,鏖战在第一线。退职不退岗是何秉贤多年来仍然奉行的职业精神,每周上两次特需急诊,有好多就诊者慕名而至。 #
从最初筹建心血管外科博士点到明天,何秉贤早已记不清自己带出了多少位博士生。他自豪地说:“走到哪都有我的中学生,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
从带第一批博士生以来,何秉贤就经常劝告中学生:“在山西做研究,一定要结合山西实际,立足脚下这片农地。”他常常带着中学生深入南北疆基层举办督查,发表了多篇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 #
对于何秉贤来说,无论是行医看病还是传道授业,当初遇见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障碍。“以前少数民族群众的普通话水平不高,沟通不畅直接影响到对病人的诊治。”何秉贤追忆道。
#
为了攻破语言关,何秉贤借助外出义诊与少数民族群众交流及课余时间自学,熟练把握了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提高了诊治的确切性。因为心血管研究文献资料主要是英语,面对少数民族中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问题,他还主动当起了英语老师,在工作之余帮助中学生学习中文、翻译资料。此举让少数民族中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何秉贤从事心血管研究60年来,获得了业内许多国外外奖项。在没有肾脏超声检测技术的当时,他第一次举办了心导管等检测技术;经过不断摸索,他为病人成功安装了山西第一个除颤器……他严谨的治学心态和出色的科研水平曾引得大陆院校及海外机构抛出的“橄榄枝”。面对高薪和丰厚的物质诱惑,何秉贤从不为之所动,他说:“我所做的一切不为名利,只想实实在在为山西各族人民的健康作点贡献。” #
在汪师贞和何秉贤院士的培植下,山西第一个博士学位点培养的博士结业生,已经成为各地各医疗机构的专家、骨干。现在,汪师贞院士已去世,但山西医科学院心血管团队弘扬老一辈学者“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优良传统,用爱服务着边疆人民的健康事业。 #
“博士生培养早期,科研基础比较差,科研人才也比较短缺。为了给山西培养医学人才,中学采取与美国学院医学部合作的方法培养博士,可以说为山西医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1990年考上山西医大学心血管专业博士的马依彤回想起自己当初求学的经历非常感触。
#
马依彤是初期到美国学院医学部学习的博士生,也是山西院校培养并留在山西工作的第一个博士,师从汪师贞院长并留校任教。现在早已是山西医科学院第一附属诊所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心脏中心所长的马依彤在心血管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他从大神手中接过了心血管疾患研究的大旗,所率领的团队把“为山西培养优秀的心血管优秀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马依彤说:“我们这一代人是站在大神肩上,再往前迈向。” #
马依彤在学术及医学上的功底深厚,在心血管外科领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在山西率先引进并推广了心血管疾患诊治等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新技术,弥补了山西医学领域多项空白。2011年,经国家临床重点本科建设项目管理委员会审定,山西医科学院第一附属诊所肾脏中心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本科,在东北地区名列前茅。 #
“是山西培养了我,我要尽自己所能,让山西的心血管疾患病人不出疆就享受到国外一流医疗服务。”马依彤说。 #
明天,山西医科学院奔向国外同类高校先进、中亚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学院的目标迈向。自第一个博士点筹建以来,目前已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培养出千余名博士结业生,分布在天山南北,为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