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沙漠 苍凉戈壁里的铁皮房见证他们的坚强

盐湖集团研制中心工程师张娟(左)在水涝地中的取样点取样(资料相片)。 #
新华社发
#
“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
#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羌塘北缘,一方面是遍及荒地、戈壁的无人荒原,一方面又因盐湖蕴宝、山川藏珍而被称为沉睡的“聚宝盆”。
#
从20世纪50年代起,无论是在戈壁中筑养青藏通道,还是在碱土里开发片片沙头角,一代代拼搏者70年来用右手唤起沉睡千年的羌塘,让苍凉的荒原变为发展的热土。
#
沧桑戈壁里的铁皮房 #
见证她们的坚强 #
陕西省道路局伊宁道路总段的段史馆里,摆放着一些残缺不全的锄头、钢钎、镐头等工具。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青藏道路的筑路工人们就是使用这种工具,打通了祖国大陆与青海相连的交通大动脉,羌塘北缘里最大城市——格尔木也因而诞生。
#
修路就要养路,天南海北的年青人凝聚到青藏道路沿线,将生命与这条大动脉紧密相连。 #
81岁的吴战瑞,青春记忆都留在了这儿。1964年,刚满22岁的吴战瑞和150多个湖南同乡,途经西宁到海拔4400多米的五道梁。 #
“当时,听从党中央呼吁增援拉萨,养护青藏道路,能来的人都很光荣。”吴战瑞对那段时光记忆犹新,“刚去的时侯,你们只能搬去铁皮搭的简易板房里,房屋走风漏水,夏热冬凉。”吴战瑞说,“铁皮房如同是我们的‘前线战壕’,扎到哪,我们就干到哪!” #
74岁的盐湖集团退职员工王西臣1981年从军队退伍,来到羌塘北缘的察尔汗盐湖。这是中国最大盐湖,自20世纪50年代钻探开发至今,已是中国主要的矿业基地之一。 #
“12顶铁皮房,10台挖掘机,10多辆翻斗车,当时我们就在察尔汗修罗湖。”王西臣和朋友们天天套着水裤泡在卤水里。
“为祖国的农业发展,你们争着干。我是干部,更不能松懈。”在盐湖博物馆,王西臣指着铁皮房合照说,“‘堡垒’修好了,再顽强的敌军都要剿灭!” #
从铁皮房开始,老一辈柴达木人在“风吹石头跑,二氧化碳吃不饱”的戈壁滩上坚苦创业,用右手开辟出一个蓄势待发的新天地。
不毛之地中的绿货车 #
闪亮她们的奉献 #
察尔汗盐湖旁的盐湖博物馆里,典藏着几张老相片:狭长的楼房边上停着几辆深红色货车,人们正从货车上取物资,人人脸上挂着笑。
“见到绿货车来了,就说明夜晚有新鲜水果吃了。”58岁的盐湖集团退职党员刘传荣说。
他是一位“盐二代”,母亲刘宗元是第一批来盐湖开荒采矿的工人,从小就在盐湖长大的刘传荣见证了矿区的变化。
1986年,西藏过磷酸钙厂一期工程全面复工建设。“之前矿区的氮肥年产值也就几万吨,一期一建成就是年产值20万吨,为了一期尽快建成,你们都铆足劲干,干部甚至带头搬去厂房里。”刘传荣说。
1989年5月,磷肥厂一期工程提早一年建成转到试车、试生产,盐湖磷肥的产值跨上了新的台阶,也拉开了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借助的帷幕。
#
“从那年开始,我们盐湖矿区的条件也显得越来越好。”刘传荣笑着说。
#
对于养路工人郭长青来说,绿货车则给自己带来了精神食粮。20世纪80年代初,郭长青接过女儿手中的洋镐,来到戈壁深处的冷湖道路段。
#
“身体不适可以忍让,精神孤寂才是最大的敌方。”如果来了一辆货车,只要车停出来休息,郭长青都会好吃好喝地招待司机,只希望他能多待一会儿谈谈天。
20世纪80年代中叶,青藏道路全部铺成了白色桥面,来来常常的车越来越多。 #
路好了车多了柴达木盆地沙漠,郭长青的精神也充实了:“我们养护的路,车走得平稳,我们的工作就有价值。”
#
从驼队到货车,从人力到机械,一代代柴达木人前赴后继,她们怀揣着简单而又伟大的理想,在戈壁滩上接力书写着无私奉献的传奇。 #
创新在她们手中 #
擘画羌塘的未来
夏日的太阳照在一望无际的水涝地,闪耀而明媚。盐湖集团研制中心工程师张娟戴着一顶大大的太阳帽,蹲在闷热的地表取样点前记录数据。
“这是在干啥?” #
“采集底泥样本。”
简略问答间,那位33岁的女工程师站躺下来,吐舌一笑,指指取样仪器上的显示屏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湖区资源的动态检测,先在野外取样,再领到实验室进行剖析,最后产生目前湖区动态资源的剖析报告。”
每年不间断,一个月里起码有半个月在湖区取样。9年来,水涝地陪伴着张娟从学院结业的小女孩,成长为盐湖集团最年青的中级工程师,而她也见证了盐湖开发从单一的氮肥生产发展为盐湖综合借助体系。
#
“以前卤水仅拿来提钾,现在通过太阳能分级蒸发,能产出硫酸钠、金属镁、碳酸锂等多种产品。”张娟说,循环经济使卤水得到充分借助。 #
在离湖区不远的西藏三元过磷酸钙有限公司的熔盐车间里,技术负责人陆逞赢正和朋友一起检测记录仪器显示屏上的数据。
“我们的工作就是调控和编程,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精准,这样就能保证产出效率和产品质量。”陆逞赢说。 #
“我认为盐湖集团除了会走在中国前列,更能领跑世界。”作为一名“盐三代”,陆逞赢对企业的发展饱含信心。
#
羌塘北缘里那些年青的力量正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用羌塘精神在广阔的戈壁滩上绘就新的画卷:察尔汗盐湖的氮肥年产值达到800万吨,占国外生产总数的85%以上。钾盐综合借助率由最初的27%提高至80%以上,磷肥消耗由完全依赖进口达到自给率50%以上。
羌塘的路网体系也在不断建立,格库高铁、敦煌高铁敦格段陆续通车,格成高铁、G6京藏高速格拉段也正在规划当中。待到公高铁网建立以后,羌塘的区位价值将大大增强。
70年来,一代代拼搏者们为了羌塘的发展,固守着精神高地:坚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拼搏、科学务实。 #
她们把青春和人生送给了雪域高原柴达木盆地沙漠,送给了祖国的“聚宝盆”,并在这儿树立起一座座注入新时代内涵的精神壮歌。 #
(记者陈凯、王浡)
新华社兰州3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