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医药考试 > 医师实践技能 > 考试动态 >

南北方状元为何南北差距这么大?(深度好文)

2024-02-06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人们的话题更多地集中在候选人本身,诸如地域、性别之类的话题很少出现。 事实上,即使在使用全国统一试卷的地区,南北高分考生的成绩也没有明显差异。 然而,在中国古代,情况却大不相同。 #

古代科举考试试卷

#

在具有当今高考公务员考试功能的科举考试中,不同地区的考生成绩存在巨大差异。 更具体地说,从宋代开始,南方的表现逐渐呈现赶超北方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影响到现代。 著名“新文化”运动的旗人中,除李大钊是北方人外,其他如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钱选东等均出生于南方。

#

既然使用相同的语言和文字,为何南北差距如此之大?

#

南北差距巨大

#

严格来说,朝鲜并不总是处于被压垮的境地。

#

唐代,科举制度盛行,北方的状元数量远多于南方。 比如,唐代第一学者、中国历史上第一名学者孙福嘉,就是河北邢台清河人。 公元622年,唐高祖组织了第一次全国科举考试。 刚刚被罢官的孙福嘉参加了考试,进入了进士科。 鉴于他为官时谏言的大胆,唐高祖圈出了他的名字。 一代第一状元就这样诞生了。

#

科举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前盛行的士绅政治所带来的限制,允许普通士人自由报考,使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得以顺畅流动。 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科举成绩公布之日,到端门观摩。 当他看到成绩下鱼贯而出的新进士时,忍不住对身边的朝臣们说道:“天下英雄已入我班!” #

古代科举考试图 #

整个唐朝,尤其是唐初,北方人的优势非常明显。 公元755年之前,原籍地共有8名冠军,其中7名来自北方。 即使纵观整个唐朝,有明确籍贯记载的状元有42人,其中北方人有25人,占60%。

#

但这种优势正在慢慢被逆转。 北宋仁宗以后,共有30位状元,其中南方人有21人,占70%。 北宋灭亡后,北方被金、辽占领。 南宋朝廷虽然处于角落,但仍然践行和学习孔孟之道。 仍实行科举制度2024年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叫什么,考生范围基本限于南方地区。 单从科举来看,这一时期,南方进步,北方停滞。

#

明清两代,江南第一状士的比例进一步增加。 明代89位状元中,有78位是南方人。 清代99位状元中,有88位是南方人。 南强北弱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

历代第一儒出生地列表 #

这种局面的形成并不是统治集团有意为之的。 相反,历代皇帝为了保证王朝的稳定,都利用皇权干涉南北候选人的表现,甚至到了罢官、判刑或罢官的程度。甚至斩首。 #

人为干预

#

对于皇帝来说,天下都是王土;对于皇帝来说,天下都是王土; 陆地之滨,是国王的大臣。 他要考虑的自然是各方面的平衡。 平衡有利于稳定。 当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自南方时,他们就不得不考虑适当的镇压。

#

北宋初期,统治集团的上层基本都是北方人。 由于此时距离唐朝不远,他们还保留着“西北为天地之坚点,威严庄严,故帝王常兴于西北”的观念。 在这些人眼中,南方此时虽然已经成为了国家的经济中心,但依然是一个劣势之地。 宰相寇准认为“南方国家不应有太多的冠儒”。 为此,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的考试中,他在选拔状元时,极力将南方人萧贯中改为山东平度。 蔡齐人自豪地说:“我们又为中原赢得了一位状元。” #

随后,司马光、欧阳修这两位分别代表南北的知识分子,展开了关于科举公平和地区公平的争论。 司马光认为,各地读书人的起点不同,应按地区选拔学生,即分配名额。 欧阳修认为,国家在选拔学者时,应“择贤而用”。 东南学者多于西北,这是事实。 不过,对于东南的读书人来说,招收东南的读书人,已经是百分之一了。 西北的读书人虽然较少,但一般来说,十分之一的人已经占到了便宜。 压制东南、增加西北,是不公平的。

#

其实,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士人之盛,不如川、浙、闽、江南,今名者甚少,留才者甚多;京东等推荐路太宽,乱拿的人也不少。” ”。 #

最终,宋英宗听取了欧阳修的意见,但在地区配额分配上却向北方地区倾斜。 哲宗时期,考试制度分为北科举和南科举。 尽管如此,东南知识分子的崛起已成定局。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研究,现在北宋能考进士的人有9630人,其中南方有9164人,占总数的95%。

#

由地域引起的最激烈的科举之争当属明初的“南北排位案”。

#

洪武三十年(1398年)春,礼部举行考试。 主考官是翰林学士刘三吾,湖南茶陵人。 当时刘三五已经85岁了。 他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博览群书的诗人。 他从全国数百名候选人中选出了52名候选人,以宋琮为第一,报告给朱元璋。 巧合的是,这52人中,全都是江南人。

#

成绩公布那天,北方工生的学生发现没有北方人被录取,他们很生气。 他们怀疑考官偏袒南方考生,推倒科举榜,砸坏贡院大门,三五成群地向负责科举考试的礼部告状。 衙门举行示威,要求对检测结果作出合理解释。 最后,礼部召来锦衣卫,暂时镇压这批学生。

#

考生查看成绩发布状态

#

不久,朝廷举行殿试,福建人陈安被选为第一状元、第一状元。 消息传出后,他们在南京市组织了大型集会和示威活动。 朱元璋得知后,考虑到王朝刚建立时北方边境还不够稳定,便指示刘三吾在候选名单中增加几名北方人,一来稳定北方候选人的情绪,二来争取胜利笼住民心,稳定北方人的心。 但刘三五纯粹从专业角度拒绝了。 朱元璋无奈,只得吩咐翰林院学士张欣等人拿北方试卷,看看能否选拔一些北方人才。 结果张鑫等人看了之后,发现确实没有合格的人选,于是如实汇报。 #

古代,科举考试产生第一状元,由皇帝任命。

#

朱元璋自己也知道,在元朝的统治下,北方的文化课程并不是特别严格,他们的知识、见解等肯定不如南方的。 然而,更让他恼火的是,他的大臣们根本不明白他的意图,于是他随意找了一个开头,刘三吾被流放,张欣等人被处死在灵池。 这一时期的南方候选人也深受其害。 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被取消了分数,还被流放到各地。

#

同年六月,朱元璋重新考试,从北洋考生中选拔了61名进士。 这就是明初轰动一时的“南北排名之争”。 #

朱元璋的暴力干预激励了他的继任者。 1425年,杨士奇提出恢复宋代南北科举制度,得到明仁宗批准。 他决定“当年的考试录取人数不超过100人,南试十之六,北试十之四”。 这将缓解北方候选人的困难。 愁思。 但由于仁宗突然去世,《南北卷》的思想直到1427年才在明宣宗的主持下得以实施。 这样一来,就进士的数量而言,南北的差距被人为地缩小了,但第一状元仍然基本被南方考生所垄断。

#

原因分析 #

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重心南移。 #

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从夏、商、周到汉代,黄河中下游一直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当时,东南地区被中原人民称为“夷”。 至于岭南、福建、广东地区则被视为瘴气之地、流放犯人之地。 这种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自豪感持续影响着北宋。 作为北方知识分子的代表,寇准将南方视为“下州”也是有道理的。

#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来,北方战乱不断。 包括大量知识分子在内的北方汉人为躲避战乱而南迁,不仅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也带来了更先进的技术。 文化知识。 比如三国时期的荆州,就因为吸纳了大批北方移民而发展成为繁荣富饶的土地。 #

这次南下运动在唐朝鼎盛时期一度被搁置。 虽然此时南方的文化已然鼎盛,但北方的千年文化遗产却还在。 另外,唐初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之盛。 长安作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很强的文化辐射力。 #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唐代的第一名士大多来自北方。 但“安史之乱”再次使北方陷入持续战乱,而南方则受益于长江的天然鸿沟,得以维持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 当地政府采取兴修水利、鼓励农民种田、种桑等措施发展生产。 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

北宋时期,这种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基本形成。 北宋初年,通过汴河运往开封的粮食量为400万石,而整个黄河流域通过黄河、惠民河、广济河运往开封的粮食量为400万石。只有200万石。 后来南方承担的粮食供应量从400万石增加到580万石。 包拯由此感叹:“东南上游,是财富的发源地,是国家的扶持之源,调度之所。” #

北宋灭亡后,北方又被金、辽所占领。 南宋朝廷虽然处于一隅,但仍践行孔孟之道,学之亦然。 科举制度仍然实行,但考生范围基本限于南方地区。 文化的推广普及程度和广度远远超过北方两个少数民族政权。 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南方人能够在第一名士的数量上形成绝对的优势,很可能就是受到这个时期的影响。

#

古语云:有本事的人,懂得礼仪。 文化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建立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的。 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兴起,也得益于该地区农业文明的先行发展。 南方的文化崛起也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2024年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叫什么,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可以重教育而不重生产。

#

据贾志扬在《宋代科举考试》一书中的统计,浙江、江苏、福建是人才涌现率最高的地方。 各类官办和民办学校的数量以及在该地区设立学校的地县比例均位居全国前列。 排在前列的三个省份,公立学校普及率达100%,县域学校普及率超过80%,民办学校占全国的72%。 从全国来看,公立学校普及率达到100%,县学校普及率超过90%的都在南方。 再以明代为例,据《明一统志》记载,全国有书院308所,其中长江流域各省有230所,占全国总数的84%,仅48 位于北部。 南北差异巨大。

#

南宋至明清第一状元地理分布图

#

而且,一旦这种文化的大众化形成一种潮流,成为一种风俗,也就是俗话说的,书香门第、江南人才,往往会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南宋孝宗时期,福建永泰县就产生了三连冠。 后人在县城建“三元寺”以纪念他们。 #

最有名的就是苏州。 自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来,苏州共诞生了45位状元。 清代,江苏共产生了49名状元,占全国的40%,而苏州则贡献了江苏省24名状元中的近一半。 到处都有县学校、社会学校、免费学校、私立学校。 辖吴县及常熟、太仓、吴江、昆山等地,共有书院56所。 著名的紫阳书院,历代校长皆为进士。 时至今日,苏州仍保留着一批状元,体现了苏州的文化底蕴,也暗示了苏州人的傲气。

#

南方人才的集中度和高生产力也对考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样是在明朝,陕西考生陆南被陕西考官康海排名第一,而另一位南方考官王浩则将他排名第六。 康海怒道:“鲁南的文章无人能比,仅仅因为他是北方人就压制他的排名,这是不公平的。” 不过,王浩后来听取了他的建议,指定陆南为第一状元。

#

如今,南北榜作为远古时代的产物,已经消失在历史之中。 当今的教育体系更加多元化,教育资源不断均衡。 随着各项教育均等政策的实施,每个学生只要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努力学习,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

参考: #

1.韩茂力、胡兆良:《中国古代第一名士分布的文化背景》,《地理学报》第53卷第6期

#

2、金润成:《从南北榜到南北卷——论明代科举制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

3、张希庆、毛佩琪等主编:《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第1-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

#

4.林白、朱梅素:《中国科举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