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之守信用与讲礼貌的重要性

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守信用与讲礼貌的重要性。以下是由小编为你们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你们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弃。去后乃至。 #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不顾。 #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
#
陈太丘和同事约定时间出游,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纪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友人就问元方:“您老爸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许久您也没到,早已离开了。”友人便吵架地说:“真不是人啊!和他人约好一起出游,自己却丢下他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爸爸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 #
对着人家的女儿骂他的妻子,就是没有礼貌。”友人倍感羞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然而元方径直迈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哪个无礼的人。 #
陈太丘与友期行注释
1.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
2.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唐朝雍州许(现今陕西咸阳)人,做过太丘县丞。
3.太丘:古地名。
4.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5.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
6.过中:过了正午。
7.舍弃: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 #
8.舍:放弃,抛弃。 #
9.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10.戏:戏水。 #
11.尊君在不(fǒu):你妈妈在吗?尊君,对他人丈夫的一种称呼。不,通“否”
#
12.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女儿。 #
13.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14.信:诚信,讲信用。
#
15.时年:当时的年纪。 #
16.非:不是。
17.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
相
#
18.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动词,通“之”,我;
#
委,丢下,放弃。 #
19.君:对对方父母的一种称呼。
#
20.已去:早已 #
21.离开。
#
22.曰:说。 #
23.则:就是。
#
24.顾:回头看。 #
25.惭:倍感欣慰。 #
陈太丘与友期行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描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事,应当讲礼守信的道理。这么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堪称言简意赅了。假如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功底深奥,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彰显在文章的一直。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句,把事情、时间、起因交待得清清楚楚,但是,在这种交待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时态,把友人知错欲改的态度及行为描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指摘“无信”的那股执拗劲儿,也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画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彰显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子斥友人)中,虽然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端,但文字依旧非常精炼。单就表述的诗句来说,在表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爱情随之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刻薄无礼的性格。而在表述元方反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调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畏惧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阐明的。这种人物对话,尽管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和之意,初露性格的莽撞。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母亲骂女儿,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暴。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沮丧自己爽约误期的错误,反倒委过分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愈加曝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点。 #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间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女儿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上去。这样的回答,除了把女儿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前面抨击友人的怒斥作了打算,但是话中有话,流漏出对友人爽约的厌恶。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指责。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指出“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其实就是失信了。捉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丧失辫驳的依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强调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强调友人“无礼”。一步夹击一步,把友人通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窘境,因而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因为这种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而,即使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敏仁慧、知书达理。
#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弃,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尊君”,继而口不择言“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如同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寻思品位。 #
陈太丘与友期学案
#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5篇) #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5篇 #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5篇.docx》 #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笔记本,便捷收藏和复印
#
推荐度:
#
点击下载文档 #